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国15省(区)农民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现状和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1991—2015年间膳食随访数据,以18岁及以上的农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法和家庭称重记账法收集膳食资料,借助食物成分表将食物消费量转换成能量及各类营养素摄入量。结果:2015年我国15省(区)农民能量摄入量为1 891.5kcal/d,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55.4、66.0、245.2g/d,其供能比分别为12.0%、33.2%和54.0%。与1991年相比,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分别下降了521.7kcal/d、13.7g/d、152.0g/d,脂肪摄入量增加了18.1g/d,蛋白质供能比基本持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了10.8%,脂肪供能比增加了10.6%。2015年,65岁及以上农民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均低于其他年龄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随年龄组的升高而降低,低收入农民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于中、高收入农民。谷类食物、其他食物、食用油分别为能量、蛋白质、脂肪的主要来源。结论:中国15省(区)农民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合理,脂肪供能比较高,应根据农民不同的收入水平和生理条件开展针对性的营养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国9省区成年居民鱼虾类食物消费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1991—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选择参加8轮调查并有完整膳食调查数据的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鱼虾类食物消费率、鱼虾类食物消费人群的摄入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1991—2001年间,调查人群鱼虾类食物消费率上升了38.9%、鱼虾类食物消费人群的摄入量中位数增加了13.3 g;鱼虾类食物摄入量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下限的人群比例上升47.0%。结论:中国9省区成年居民鱼虾类食物摄入发生显著变化,但仍远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的要求,应进一步增加鱼虾类食物摄入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6—2017年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为引导中国12~17岁儿童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数据来源于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省抽取275个监测点开展营养健康监测。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食物摄入信息,采用食物秤称重记录家庭或学校食堂连续3 d食用油和调味品的摄入量,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能量和三大宏量营养素的摄入量。结果:2016—2017年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平均每人日摄入量分别为1 995.0 kcal、253.8 g、84.5 g、61.4 g。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供能比分别为50.6%、37.1%、12.3%。72.9%的儿童青少年脂肪供能比高于推荐值30%、48.0%的儿童青少年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推荐值50%、22.6%的儿童青少年蛋白质供能比低于推荐值10%。儿童青少年膳食脂肪来源于食用油、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比例分别为43.9%、36.6%、19.6%。12~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每人日膳食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生高于女生,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存在城乡差异,城市高于农村(P<0.01)。城市儿童青少年蛋白质供能比达到中国居民膳食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AMDR)的比例高于农村(P<0.01)。结论: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每人日膳食能量基本满足,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不合理。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儿童脂肪供能比增幅过快亟待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海南省健康百岁老人的膳食营养情况,分析特殊人群的膳食模式特征。方法: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调查表调查海南省儋州市、澄迈市等两个地区健康百岁老人的膳食情况,并进行记录和分析,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分析其膳食特点。结果:调查共纳入27名海南百岁老人,平均年龄(103.81±2.95)岁。海南百岁老人饮食首选烹饪方式为水煮(85.19%),能量摄入偏低(1 040 kcal/d),三大产热营养素供能比分别为碳水化合物52.67%、脂肪32.82%、蛋白质14.69%,优质蛋白占总蛋白的58.97%,畜禽肉摄入稍高,蔬菜类、水产类摄入达到推荐摄入量,食盐摄入量符合低盐标准,其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普遍偏低。结论:海南省百岁老人有其独特的膳食模式特点,可以为进一步验证这种膳食模式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中国18~49岁女性的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方法: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CNNHS 2015)。本研究对15 839名18~49岁育龄妇女进行24 h膳食回顾调查和家庭食用油和调味品称重等膳食调查,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2009版)计算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量。结果:我国18~49岁女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供能比在正常推荐范围,但是脂肪供能比较高,膳食结构偏向西方膳食模式。结论:育龄妇女面临的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值得关注,特别是生活在西部地区的女性。建议我国18~49岁育龄女性合理选择食物,改善饮食结构,控制脂肪的摄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15省(区、直辖市)成年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状况。方法:利用“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项目,选取2015年调查中数据完整的18?64岁居民共计11960人。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调查法。结果:我国成年居民不溶性膳食纤维摄入量平均为12.2 g/d,总膳食纤维摄入量平均为18.5 g/d。不溶性膳食纤维主要食物来源是蔬菜和谷类,分别占36.3%和29.0%。结论:指导我国成年居民合理膳食,提高膳食纤维摄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个体化膳食干预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脂指标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入北京友谊医院且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的90例患者,膳食干预3个月,使用24 h膳食回顾调查法和食物频度法,分析调查对象每天膳食中热能及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推荐摄入量比较,分析膳食干预前后患者的饮食情况、血脂指标和相关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每人每日各类食物适宜摄入量相比,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膳食干预前,蔬菜、水果、豆类食物的摄入量偏少,肉类、蛋、奶、油脂类食物摄入量偏高,营养素供能比例不适宜,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例偏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偏低;与膳食干预前相比,膳食干预后每日谷类食物、肉类、鸡蛋、奶、油脂类的摄入量显著降低,蔬菜、水果、豆类的摄入量显著增加,摄入的总能量显著降低,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的量及其供能比显著降低,动物蛋白的供能比显著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及其供能比显著增加);经过膳食干预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増高,患者的体质指数(BMI)显著降低,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与膳食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通过改善膳食结构和降低体质指数,可以降低TC、TG、LDL-C等血脂指标,升高HDL-C,其营养状况不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入境筛查患者膳食状况,为改善其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食物频率法调查2020年3月25日—2020年6月18日于定点医院就诊的18~50岁COVID-19入境筛查患者(包括可疑症状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的饮食状况,计算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调查共纳入247人,其中可疑症状患者211人、无症状感染者36人。筛查患者水产类、蔬菜、水果、大豆类存在不同程度的摄入不足;畜禽类、蛋类摄入过量;膳食纤维、硫胺素、钙摄入不足;无症状感染者水产类摄入量高于可疑症状患者(P<0.05);男性无症状感染者膳食纤维及维生素E摄入量高于可疑症状患者,女性无症状感染者维生素E及钾摄入量高于可疑症状患者(P<0.05)。筛查患者蛋白质供能比及优质蛋白比例合理,无症状感染者脂肪供能比偏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偏低。结论:入境筛查患者膳食结构不合理,应对其进行营养宣教,并根据人群特点调整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天津市糖尿病人群膳食营养状况及类黄酮物质的摄入量,为其健康饮食提供指导。方法:采用连续5d的24h膳食回顾法,对糖尿病病人进行膳食营养调查,结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tion intake,RNI)、适宜摄入量(adaptive intake,AI)以及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Balance Diet Pagoda)对其膳食营养状况做出评价;根据膳食调查的结果,计算类黄酮物质的摄入量。结果:本次调查显示,糖尿病病人能量摄入量均偏低,脂肪的供能比例偏高。男性仅维生素C和烟酸的摄入量达标,女性维生素的摄入量均不达标。糖尿病病人存在钙摄入严重不足而钠摄入量严重超标的现象,且与男性相比,女性矿物质的摄入量要普遍偏低。除了钙以外,男性其余种类矿物质摄入量均达标;女性除了磷、钠、铁、锰的摄入量达标以外,其余种类均不达标。糖尿病病人类黄酮的主要食物来源为玉米、土豆、西瓜以及甜瓜等,男性每日类黄酮的摄入量为38.23mg、女性为38.27mg。糖尿病病人摄入的膳食种类主要包括粮谷类、蔬菜、水果、畜禽肉类、蛋类、豆制品、牛奶及奶制品、食用油以及食盐。其中水果类、鱼虾以及奶制品的摄入量偏低,蛋类以及食盐摄入过多;男性的畜禽肉摄入过多。结论:糖尿病病人能量摄入偏低,脂肪供能比偏高,维生素和钙摄入不足,而钠摄入偏高;类黄酮的主要食物来源为谷物、季节性水果蔬菜等;膳食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水果、鱼虾、奶制品的摄入量过低,而畜禽肉、蛋类以及食盐的摄入量过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摄入量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9年调查资料,选择有完整个人信息的18~65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蛋类食物摄入水平人群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探讨我国成年居民较高蛋类食物摄入量的人群患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结果:调查对象每日蛋类食物摄入量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的人群比例为25.5%。不同蛋类食物摄入水平的成年居民BMI、能量摄入水平以及性别、饮酒、教育水平、人均家庭收入和居住地区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调整混杂因素后,女性较高水平蛋类食物摄入(≥50 g/d)的人群患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是蛋类食物摄入适量(25~50 g/d)人群的1.26倍(OR=1.26,95%CI:1.01~1.58,P=0.04)。结论:我国9省区女性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摄入过多可增加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991—2015年中国15省(区、直辖市)中老年居民奶类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9轮调查数据资料为基础,将有完整膳食数据信息的45岁及以上中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人群奶类(包括液态奶、奶粉和酸奶,不含乳饮料和乳制品)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1991—2015年间,我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居民饮奶率和平均每日奶类摄入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饮奶率从1991年的3.4%上升到2015年的14.7%;每日奶类摄入量由1991年的6.1g/d增加到2015年的20.2g/d。调查对象中饮奶者每日奶类摄入量呈现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180.3g/d下降到2015年的137.0g/d。结论:1991—2015年我国中老年居民奶类消费状况有较大改善,但仍存在普遍摄入量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2015年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生膳食营养摄入状况。方法:将“2015年北京市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朝阳区170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和称重法进行膳食调查,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中小学生平均每日食物消费及营养素摄入状况。结果: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生谷薯杂豆类、蛋及蛋制品、食用油和盐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为较为适宜,蔬菜、水果以及大豆类为推荐摄入下限值的50%~75%;奶及奶制品、水产类和坚果类摄入量分别为推荐摄入下限值的40.3%和36.8%(<11岁组和≥11岁组)、34.0%和14.6%(<11岁组和≥11岁组)以及26.6%和7.0%(<11岁组和≥11岁组);畜禽肉类高达推荐摄入上限值的130.3%和191.0%(<11岁组和≥11岁组学生)。能量的平均摄入量为1 628.1 kcal,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60.0、67.7、203.1g,供能比分别占14.6%、37.2%和48.2%。中小学生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平均摄入量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比例分别为35.3%、20.6%、28.8%和41.8%。钙的摄入状况最差,仅1.2%的学生达到了RNI;硒、铁和锌平均摄入量达到RNI的比例分别为38.8%、75.3%和75.9%。结论: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生膳食结构不够合理、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国老年居民膳食中抗氧化营养素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硒的摄入状况。方法:数据来自2010—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连续3d 24h膳食回顾调查。研究对象为中国内地31个省份150个监测点16 186名60岁及以上居民,分析其膳食中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硒的摄入量。结果:中国老年居民抗氧化营养素平均摄入量为视黄醇当量367.3μg、视黄醇活性当量234.7μg、维生素E 30.2mg,其中α 生育酚当量6.7mg、维生素C 70.0mg、硒37.6μg。维生素A、维生素C和硒的平均摄入量低于平均需要量(EAR)的人群比例分别为92.8%、71.8%和79.6%,其高于推荐摄入量(RNI)的人群比例分别为4.0%、20.0%和11.3%,维生素E平均摄入量高于适宜摄入量(AI)的人群比例为7.4%。结论:中国老年居民维生素A、维生素C和硒摄入不足问题普遍存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缺乏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调查妊娠糖尿病孕妇在孕中期能量及营养素的摄入量,探讨孕期膳食结构、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等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为进一步针对孕期营养指导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友谊医院营养门诊就诊的17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24 h膳食回顾调查法和食物频度法,分析其每天膳食中热能及营养素的摄入量,并将相关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孕期膳食、孕前体重、体重增长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结果:患妊娠糖尿病孕妇孕中期每日膳食中水果与油脂类的摄入量高于推荐摄入量;每日总能量摄入略低,蛋白质供能比例为14.2%、脂肪供能比为33.9%;每日饮食中,除钾、维生素E的摄入量高于推荐量外,其他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均偏低;孕期增重与孕期摄入的总能量成正相关(r=0.157,P<0.05),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DGTT)2h血糖值与孕期摄入的总能量成正相关(r=0.2,P<0.05),与摄入的脂肪量成正相关(r=0.17,P<0.05),空腹血糖值与孕前体质指数成正相关(r=0.209,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孕中期饮食结构不合理,脂肪摄入过多,妊娠期间应合理控制饮食,做到营养均衡合理,同时应加强妊娠期妇女的孕期营养健康教育及围产期保健,控制体重的合理增长,降低妊娠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膳食调查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结构和膳食摄入量,评估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需求的满足程度,为合理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以我国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2005)及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的膳食指南为推荐量,采用24h膳食回顾法调查血透患者连续3d膳食摄入情况,分析食物来源和饮食结构,评价每日食物及每日营养素摄入量,比较各营养素摄入量与推荐量的差异性。结果:根据食物分类,血透患者日均摄入量排在前三位分别是蔬菜类(247.5g,占34%)、谷类(209g,占28.7%)和水果类(71.5g,占9.8%),排在末三位分别是鱼类、豆类、蛋类(13.7g,占1.9%;22.2g,占3.0%;27.6g,占3.9%);动物性食物是蛋白质摄入的主要食物来源(占62%),植物性食物是钙、铁摄入的主要食物来源(占53%和69%);与推荐量相比,血透患者除了维生素E和钠的摄入量大于推荐量外,日均总热卡和三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低于推荐量;部分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B1、B2、B6)和部分矿物质(锌、硒、铁等)摄入量低于推荐量(P<0.05)。结论:血透患者普遍存在膳食摄入不足的问题,大部分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不能满足血透患者营养需求,建议加强饮食指导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安徽黄山地区居民的超重/肥胖与膳食结构的关系,为当地居民超重/肥胖的膳食营养干预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利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黄山地区居住时间超过10年的家庭中选择200户,称重法记录包括1个休息日在内的连续3日膳食摄入情况,根据标准人日数求出平均每人每天膳食摄入量。从每个家庭中选1名40岁以上者,问卷调查人口学资料及健康状况,规范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腰围。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与膳食因素的关系。结果:居民超重率为23.5%、肥胖率5.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蛋白质供能比过低(OR=1.325,95%CI=1.011~2.948)、脂肪供能比过高(OR=1.749,95%CI=1.064~3.699)、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过高(OR=1.238,95%CI=1.057~2.853)以及食盐摄入量(OR=1.493,95%CI=1.270~1.755)具有统计学意义。脂肪供能比过高(OR=1.281,95%CI=1.110~2.716)可能是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膳食因素对该地区居民超重/肥胖和腰围可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分析2015年中国15个省(区)老年人肉类消费模式现状及人口经济因素对其影响。方法 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的数据资料,选择4876名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数据评价肉类消费率和摄入量并分析其人口经济因素的差异。结果 2015年我国老年人肉类消费率为81.9%。男性、低年龄组、高收入水平、高学历、城市以及西部地区老年人消费率较高(P<0.05)。平均每日肉类摄入量为78.7g/d,其中畜肉和禽肉摄入量分别为65.6g/d和13.1g/d。畜肉摄入量占总肉类的86.9%,猪肉摄入量占畜肉的86.5%。分别有42.1%和38.2%的老年人畜禽肉摄入量超过和低于2016版膳食指南推荐值,男性、高收入、西部地区老年人肉类摄入量高于推荐值的比例相对较高(P<0.05)。结论 我国老年人肉类摄入呈两极分化、过量与不足共存的现象,只有20%的老年人肉类摄入量适宜,但种类单一。在改善老年肉类摄入模式方面需要加强营养健康宣教的力度和相关福利政策投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西安市冠心病(CHD)患者膳食脂肪酸供能比与血脂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的CHD患者;采用膳食频率调查表,根据每日食物摄入种类及数量计算各种膳食脂肪酸供能比;测定体格指标和空腹血脂水平;采用协方差分析探讨CHD患者膳食脂肪酸供能比与血脂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本次调查共纳入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152名,平均年龄60.91±10.94岁,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供能比分别为7.9%±2.4%、16.6%±7.8%、11.4%±5.6%。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膳食MUFA供能比与血清ApoA呈正相关(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HDL C)比值随膳食MUFA供能比上升而下降(P<0.05)。膳食SFA和PUFA供能比分别与LDL C、HDL C等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HD患者膳食MUFA供能比与血脂水平相关,提示提高膳食MUFA供能比,对改善CHD患者血脂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分析18岁及以上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膳食状况及特征。方法:本研究纳入分析样本19 117名,采用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修订的亚洲人判定标准诊断代谢综合征。采用连续3天烹调油、烹调盐等调味品称重法和24 h膳食回顾法,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食物、能量及主要营养素摄入量。结果:2015—2017年中国18岁及以上MetS患者平均每人日摄入谷薯类325.3 g、蔬菜类258.4 g、水果类38.7 g、畜禽肉78.5 g、鱼虾类23.8 g、蛋类22.4 g、奶及奶制品23.2 g、大豆及坚果类14.4 g、烹调盐7.6 g、烹调油37.2 g。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相比,谷薯类摄入量基本符合推荐量,蔬菜、水果、鱼虾类、蛋类、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坚果类摄入量偏低,畜禽肉、烹调盐和烹调油摄入量偏高。从能量及主要营养素来看,能量平均每人日摄入量为1 809.3 kcal、蛋白质55.5 g、脂肪69.7 g、碳水化合物243.0 g、膳食纤维9.9 g、视黄醇当量392.0 μg、硫胺素0.8 mg、核黄素0.7 mg、抗坏血酸76.1 mg、维生素E 34.3 mg、钾1 450.2 mg、钠6 028.0 mg、钙335.8 mg、铁19.2 mg、锌9.2 mg、硒38.5 μg。从膳食结构来看,18岁及以上MetS患者脂肪供能比偏高。结论:中国18岁及以上MetS患者的膳食结构不尽合理,脂肪摄入偏高。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获取中国农民膳食营养状况,得到中国不同性别、年龄农民的能量、宏量营养素和膳食结构特征,并比较不同省份农民摄入特征的差异,结果发现:中国农民男性和女性随着年龄增加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下降;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下降,农民的能量摄入量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及其供能比增加、脂肪摄入量及其供能比下降,蛋白质摄入量略有增加,但是优质蛋白比例大幅下降。中国农民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总体充足,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地区农民脂肪供能比超出30%上限,上海、天津、江苏等地农民的脂肪供能比达到35%以上,北方大部分地区农民的优质蛋白比例远低于推荐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