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遗传》2011,(5):430
与有丝分裂不同,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这种质的差异与染色体臂上及着丝粒处黏着蛋白的分步消失有关。染色体臂上黏着蛋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消失是保证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前提;而着丝粒处黏着蛋白的维持是保证姊妹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才相互分开。shugoshin是一个着丝粒定位的蛋白,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姊妹染色单体着丝粒区域黏着蛋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被降解。shugoshin蛋白在真核生物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上世纪90年代在果蝇中首先发现了shugoshin蛋白(Mei-S332),然而其功能在不同物种中有了进一步分化。  相似文献   

2.
一堂课中,老师常会遇到学生提问、质疑或争辨,即通常所说的“插嘴”。如,师:“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甲种本第130页)。”生:“不准确。应该是:每个染色体上至少含有一个DNA分子。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连着两个染色单体(姊妹染色单体),而每个染色单体上有一个DNA分子,直到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开之前,每个染色体上都有二个DNA分子。”  相似文献   

3.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是一种染色体结构畸变。当培养细胞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存在下,经过两个复制周期,在第二次分裂染色体(M_2)的一条单体中,DNA双链的胸腺嘧啶均为其同类物溴尿嘧啶所替代,而另一条染色单体只替代了一股链的胸腺嘧啶。当以某些荧光染料处理(Latt,1973)或荧光染料配合Giemsa染色(Perry and Wolff,1974)或用改良的Giemsa染色(Korenberg and Freedlender,1974)吋,全替代的染色单体呈暗荧光或染色较浅;半替代的染色单体发出较亮的荧光或染色较深。因此能比较容易  相似文献   

4.
1973年,Latt用哺乳动物细胞在含有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的培养液中接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然后用荧光染料染色,使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荧光强,另一条染色单体荧光弱,并检出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简称SCE)。翌年,Parry 和Wolff 以及Korenberg 等用  相似文献   

5.
人类细胞减数分裂是精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包括染色体的一次复制 ,细胞的两次连续的分裂以及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 ,同源染色体分离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在细胞分裂进入中、后期时 ,如果其一对同源染色体或两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别向两极移动 ,却同时进入一个子细胞中 ,结果细胞分裂所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 ,一个将因染色体数目增多而形成超二倍体 ,一个则由于染色体数目减少而形成亚二倍体。这一过程称染色体不分离 (chromosomalnon -disjunction) ,从而引起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异常 ,产生非整…  相似文献   

6.
遗传学实验     
吕群 《遗传》1982,4(3):36-38
(十八) 姊妹染色单体色差方法实验原理 在DN人复制过程中,5-澳脱氧尿咯吮核昔(5- Bromodeox y-U ridine简称BrdUrd)掺入新合成的DNA 链,并占有胸腺咯咤(Thymidine, T)的位置,所以哺 乳类细胞在含有BrdUrd的培养液中经历两个分裂周 期的培养之后,其两条姊妹染色单体的DNA双链在化 学组成上就有了差别:即一条染色单体的DNA双链 之一含有BrdUrd,而另一染色单体的DNA双链都含 有BrdUrd,这样的细胞经过制片和荧光素染色后,就 能观察到两条明暗不同的染色单体。二股都有BrdUrd 的姊妹染色单体发出的荧光较强,其中只有一股有 BrdUrd的单体荧光较弱。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 看到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的情况(图18-1)  相似文献   

7.
减数分裂是重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因为减数分裂的知识是学好生物生殖、发育和遗传三大规律的基础,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基因分离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中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足“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新课结束之后,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测定,由于操作简单,观察客观,又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一项细胞遗传学手段。并且已广泛应用于遗传学、临床医学及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下面我们就本实验室采用碱性磷酸缓冲液加吉姆萨染色,能使已标记上BudR染色体的两条单体很好地区别染色的技术简单介绍如下: 一、BudR标记:在细胞培养液中加10—20微克/毫升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udR的用量必须视细胞株的特性在此范围内调整),黑暗条件下培养两个细胞周期,然后按常规收获细胞,制作染色体标本。 二、区别染色:制备好的染色体标本(至少要在室温下放置一天)直接用新配的0.3M磷酸氢二钠(用1N氢氧化钠调pH至10左右,pH<9染色体的两条单体不能区别染色)配制3%吉姆萨溶液,染色10分钟,自来水冲洗,干燥镜检。  相似文献   

9.
艾菲的咔啉(aphidicolin)能抑制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a-多聚酶,同时还能诱导中国仓鼠细胞核内DNA分子的内复制,由此形成的双份染色体经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单股BrdU替换的染色单体总是位于双份染色体的内侧,而双股BrdU替换的染色单体总是位于双份染色体的外侧。DNA分子在内复制的过程中,经交换重组,表现在双份染色体上为姐妹染色单体内的交换和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双份染色体中的4条染色单体在有丝分裂中前期,从三维空间构型变为平面构型时,在引力和张力的相互作用下,致使染色单体在交换处发生扭曲,成形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从而使有直接亲缘关系的染色单体仍成对联系在一起呈规则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0.
培养的细胞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存在下,经过两个复制周期,在第二次分裂细胞染色体的一条单体中,DNA双链的胸腺嘧啶均为其同源物溴尿嘧啶所替代,而另一条染色单体只替代一股链的胸腺嘧啶,因而当用荧光染料33258 Hoechst处理,或荧光染料配合Giemsa染色,或用加热的磷酸盐溶液处理,Giemsa染  相似文献   

11.
答一般情况不会超过30%。当不完全连锁时,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要发生交换。假设在减数分裂时100%的性母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换,且交换都发生在连锁基因相连的区段内,由于在一个水平上,只能有两条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一次交换,故最后产生的重组型配子也只能是配子总数的一半,即重组值为50%。但一般是达不到这种程度的。通常  相似文献   

12.
定位猪肌红蛋白基因于染色体5p15—pter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宁  吴常信 《遗传学报》1998,25(2):120-122
利用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以含有猪肌红蛋白基因的粘粒DNA为探针,分析了猪肌红蛋白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从105个中期染色体分裂相的杂交结果推断,肌红蛋白基因位于染色体5p15~ter。就现有的知识范围,这个基因是第一次在家畜中被物理定位  相似文献   

13.
取直径为1.5—2厘米的圆形铝片两块,每块铝片上分别在离圆心0.5厘米处钻两个小孔,用于穿漆包线。其中一块铝片(甲)的圆心处铆接一个小铆钉,长约1厘米。乙铝片的圆心处再钻一个小孔,孔的大小能套上铆钉即可。甲乙两块铝片重叠在一起,(乙铝片圆心处的小孔套在甲铝片上的铆钉)为染色体上的着丝点。在甲乙两块铝片的两个小孔中分别穿进长约50厘米的双股红色(或蓝色)的漆包线示为染色体上DNA双股细丝。它可以显示出染色体复制、染色单体、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制  相似文献   

14.
谈如何引导学生综合复习细胞分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 ,笔者在期末复习和会考总复习教学中 ,引导学生综合复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复习有丝分裂的知识1.1 归纳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 (学生填表 )比较项目特点染色体 DNA染色单体分裂间期  组成染色体的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 N 2 a→ 4a无→ 4N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1)出现染色体2 )核膜解体3 )核仁消失4)出现纺锤丝、形成纺锤体1)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2 )最佳观察时期  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变成染色体移向两极…  相似文献   

15.
用抗微管蛋白抗体和荧光标记技术,观察了百合生殖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精细胞过程中微管的变化。生殖细胞在分裂的前期,存在于核外围以及细胞两端胞质内的微管大都以微管束的形式沿细胞长轴方向平行排列。在靠近核的部位,有些微管有时会斜向排列。分裂进入中期后,染色体集中排列在赤道面。在染色体周围可以见到有多束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着的微管,但这些微管束是在分裂中期时新形成的或是在前期已存在,尚难以断定。这些微管束有一个特点,就是当它们延伸至赤道板部位时,在每一条微管束上都有一个无荧光的小圆区;这个小圆区可能代表着丝粒的位置。细胞分裂进入后期,姊妹染色单体分别向两极移动形成两组染色体。在它们之间近赤道板位置出现了一个具有强烈荧光的区域,显示在这一部位,微管相当浓密。从这一强烈荧光区向两极分别伸出多条微管束。因此,在这一强烈荧光区内可能有多个微管束重叠。到细胞分裂末期,在这一强烈的荧光区的中央出现了一条横向的无荧光区。这一区域有可能为胞质完成分裂后新形成的细胞板所在的部位。  相似文献   

16.
张思仲 《遗传》1987,9(2):37-37
染色体着丝粒散开(centromere spreading)表现 为染色休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在着丝拉区已经分开, 但在染色体的其余部分仍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现象 极为罕见,在国内尚未有报道。在对柏基特淋巴瘤细 胞株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时,我们在同一细胞发现了 许多具有程度不同的着丝粒散开的染色体。散开的程 度由单体间出现细小的空隙到着丝拉区膨隆成气球或 大的空圈状。由子染色体两臂长短不同,致使一些亚 中着丝拉染色体呈开瓶匙或套圈状(图1,二),与此同 时,另一些染色体的短臂已完全分开,长臂的两条单体 大部分也巳分开,使染色体形如弹弓或仅以末端相连 (图lb,c)o染色单体分离进程上的差异还表现为某些 染色体已完全分离为单体(图1, d),而另一些染色休 则完全未见分离的迹象。  相似文献   

17.
通过Giemsa染色观察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分生孢子萌发过程中的核相变化及有丝分裂过程。观察表明,分生孢子细胞为单核,细胞核在分生孢子细胞内分裂后进入芽管,在芽管内进行多次分裂,使芽管内细胞核数目不断变化。禾谷镰孢菌有丝分裂过程可以分为4个时期,前期染色体逐渐浓缩变短,中期染色体清晰可见,后期染色单体发生分离并向相反的两极移动,末期形成新的子核。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分离同步或不同步,不同步分离中的滞后染色体形成后期桥的现象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18.
张学勇  董玉琛 《遗传学报》1995,22(3):217-222
十倍体长穗科草和六倍体中间偃麦草均含有一些基因促使部分同源的染色体之间发生配对,这些基因分布于不同的染色体组中,并具很强的传递力。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种回交后代的部分植株在减少数分裂后期出现多条染色同时断裂现象,使不同染色体通过断口联结形成新的易位成为可能。上述二因素可能是造成小麦和偃麦草基因重组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三点测验是普通遗传学的学习难点,正确理解这部分内容中出现的新概念是克服难点的关键。下面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1 区别交换率与重组率概念重组率: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之间重新组合产生重组合类型配子的频率,等于杂合体测交后代中重组合类型个体占测交后代总数的百分率。在连锁遗传中,重组率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重新组合产生的重组合类型配子的百分率。交换率:同源非姊妹染色单体上两个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频率。在连锁遗传中,同源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对等片段在减数分裂前期Ⅰ的交换,使其所携带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聚乙二醇使3个小鼠细胞与1个中国仓鼠骨髓细胞融合,获得四细胞杂交克隆。在第6世代,该杂种细胞含有100条小鼠染色体和5条仓鼠染色体。本文报道在杂种细胞中双亲NORs活性均受抑制,不仅73.2%的仓鼠NORs活性被抑制,而且还有18.3%的小鼠NORs失去了活性。由于在杂种细胞中,仓鼠第3号染色体上的NORs活性仍保留它原来的91.2%,因此我们的结果表明:不同染色体上18s和28s rRNA基因的转录活性可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与它们所在的染色体结构有关。我们首次报道了杂种细胞中所出现的均染色区巨染色体,并对这条巨染色体进行了G-带、C-带和Ag-NORs的分析。对这条巨染色体与18s和28srRNA基因扩增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