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这里记述的丘齿鼷鹿(Dorcabune)的材料是我国广西柳城楞寨山硝岩洞(由于出产大量的巨猿化石又称“巨猿洞”)中采集的偶蹄类化石的一部分。丘齿鼷鹿的材料,(?)在巨猿洞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数量甚少,仅发现了十个牙齿,它的发现对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研究,特别是对柳城巨猿洞动物群的性质的确定以及地层对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巨犀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进行调查时,根据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同志们所提供的线索,从玛纳斯系褐色层的中部采集到一个相当完整的巨犀头骨和下牙床,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一枚巨犀头骨。在同一层位的另一地点还找到了一段蝽齿鼷鹿的下牙床。这些化石对于确定一直没有化石依据的褐色层的地质时代很有意义。嵴齿鼷鹿化石已经研究发表(邱占祥,1965,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九卷四期);本文是对上述巨犀材料的研究。准噶尔巨犀 Dzungariotherium orgosensis gen.et sp.nov.(图版Ⅰ—Ⅲ)  相似文献   

3.
本文描述1973、1974年冬采自百色盆地的原始异鼷鹿类化石。异鼷鹿被认为是非洲和东南亚现生鼷鹿类的祖先,并与现代的反刍类有密切关系。Indomeryx和Notomeryx在我国的首次发现,为我国原始小型反刍类的研究和地层的区域对比,提供了新的内容和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在禄丰古猿地点发现的鼷鹿科化石两属两种,一为简单云南鼷鹿(新属、新种)Yunnanotherium simplex gen.et sp.nov;另一为进步丘齿鼷鹿 Dorcabune progressus (Yan)。新属、种代表了中新世鼷鹿科中一进步类型,根据齿系特征,它与 Dorcatherium 属的亲缘关系较近。进步丘齿鼷鹿无疑与南亚西瓦立克纳格瑞带的同属动物有密切的关系,但具有一些明显的进步性质。  相似文献   

5.
为鉴定广西百色,永乐两盆地新采集的始新世反刍类,重新研究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往发现于该地的全部有关标本,将原订的右江印度鼷鹿(Indomeryxyoujjangensis)并入百色南方鼷鹿(NotomeryxbesensisQiu,1978),记述屯大南方鼷鹿(新种)(Notomeryxmajorsp.nov.)和戈原驰鹿(未订种)(Gobiomeryxsp.)将印度鼷鹿属(Indo  相似文献   

6.
巨犀类(Indricotheriinae 亚科)是真犀科(Rhinocerotidae)内比较原始,但相当特化的一支。这类化石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生物学和一般的兴趣,因为在这一类中的一些典型的种是现今知道的最大的陆生兽类,同时也是除了一些大型的蜥脚类恐龙以外,地史上最大的陆生动物。根据已有的资料分析,亚洲中部地区可能是巨犀类起源和进化的中心。关于巨犀类  相似文献   

7.
记云南罗平的巨犀化石并論葛氏巨犀的性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0年底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等脊椎动物研究室云南工作队在罗平(原师宗)采到了少量巨犀化石。鉴定后,认为这批材料的发现对于我国早第三纪地层分布、巨犀类的系统发育及其分布范围的了解都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在这里予以简短地报导。在对比罗平和我国其它各地所发现的巨犀化石时,还遇到了对葛氏巨犀,Indrico therium(Baluchitherium)grangeri(Osborn),性质的认识问题。过去一部分学者认为它  相似文献   

8.
为鉴定广西百色、永乐两盆地新采集的始新世反刍类,重新研究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 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往发现于该地的全部有关标本,将原订的右江印度鼷鹿(Indomeryx youjiangensis)并入百色南方鼷鹿(Notomeryx besensis Qiu, 1978),记述了大南方鼷鹿(新种) (Notomeryx major sp. nov.)和戈壁原驰鹿(未订种)(Gobiomeryx sp.),将印度鼷鹿属 (Indomeryx)、南方鼷鹿属(Notomeryx)、戈壁原驰鹿属(Gobiomeryx)和原驰鹿属 (Prodremotherium)从Gelocidae科中分出并归为一个新科:原驰鹿科(新科) (Prodremotheridas Fam.nov.)。  相似文献   

9.
董为  白炜鹏 《人类学学报》2021,40(3):490-502
1956年在广西大新黑洞发现了第一个具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此后在广西的柳城和武鸣、湖北建始、广西巴马、重庆巫山、广西田东和崇左、贵州毕节及海南昌江也陆续发现了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其中田东有么会洞和吹风洞两个地点,崇左有三合大洞、泊岳山、缺缺洞、百孔洞、岩亮洞和合江洞等地点群。这些地点均分布在长江以南,在31°N以南、19°N以北、105°E以东、110°E以西的范围内。与巨猿伴生的大哺乳动物中,种类及标本数量占有显著比例的偶蹄类总计有30个种类,可以归入5个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偶蹄类是最后河马齿河猪(Hippopotamodon ultimus)、小猪(Sus xiaozhu)、裴氏猪(S. peii)、麂属(Muntiacus sp.)、凤岐祖鹿(Cervavitus fenqii)、黑鹿亚属(Cervus (Rusa))及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如果在新的化石地点找到这些代表性种类,就有可能发现新的巨猿化石,突破巨猿现有的分布范围。在上述30个种类中从新近纪延续下来的属有河马齿河猪、猪、丘齿鼷鹿(Dorcabune)、麝(Moschus)、麂(Muntiacus)、副麂(Paracervulus)、后麂(Metacervulus)、祖鹿、羚羊(Gazella)和转角羚(Spirocerus)共10个。早更新世出现的种有17个,其中未能延续到中更新世的种有10个;早更新世出现的属有7个,均为牛科成员。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中牛科动物指示存在局部的草原草甸环境,其余偶蹄类均指示阔叶森林和灌木林环境。猪科、黑鹿和水牛还指示存在零星水域。杂食的巨猿在食性上与猪科有部分重叠而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和粗食的牛科几乎没有重叠和直接的竞争,而和嫩食的鼷鹿科、麝科和鹿科只有少量重叠。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均是食肉类的捕食对象,从而为巨猿分担了大部分被捕食的危险,因此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有利于巨猿的生存和繁衍。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九七九年八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张国铎和王长利两同志在宣威一带进行地质考察时,采集到一个近于完整的犀类牙齿化石。产化石地层是一套由紫红色砂岩、砾岩和夹a有泥岩夹层的含砾砂岩所组成的岩层,时代过去认为是早第三纪,但没有可靠的化石做依据。小巨犀化石的发现为确定地层时代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化石只有一颗左第三上臼齿,保存完好。从牙齿的大小、形状及结构等来看,宣威发现的这个化石与周明镇描述的云南路南小屯组中的小巨犀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了江苏泗洪下草湾动物群中最常见的一种化石,羚鼷鹿(Dorcatherium).材料包括六段破碎颌骨、若干肢骨和四百余颗单个牙齿.根据齿冠低、上颊齿齿带弱、下臼齿∑形结构清楚等特点,将它订为—新种:东方羚鼷鹿(Dorcatherium orientale sp. nov.).其地质时代大约相当于欧洲的 MN4.文中还讨论了鼷鹿科的分类问题,指出在牙齿构造上有三个类群:Dorcatherium, Dorcabune 和现生鼷鹿.  相似文献   

12.
1959年秋,中苏古生物工作者在內蒙古烏兰察布盟烏尔丁鄂博漸新統地层中,采得一近乎完整的巨犀下頜骨,代表巨犀类的一个新属。我們将它訂名为烏尔丁巨犀——Urtinotherium gen. nov.。就目前对巨犀化石的了解,烏尔丁巨犀在許多方面,例如下頜联合部的結构,門齿、犬齿的大寸、形状及数目的变化等,都有一些独特的性貭,在了解巨犀类下頜骨及牙齿的結  相似文献   

13.
李茜 《化石》2022,(1):79-81
始新世初期不同类型的原始偶蹄类几乎同时出现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大陆,这使得偶蹄类的起源显得扑朔迷离、至今尚未有一致的认识。始新世之后、尤其是中新世以来,偶蹄类获得了演化上的巨大成功,如今,它们是现生陆地哺乳动物中多样性最高的有蹄类类群,数量众多、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通过早期偶蹄类化石材料的研究,可以不断完善对这一类群的认识、对理解其具体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巨犀是欧亚大陆第三纪体型庞大的奇蹄类,我国巨犀化石丰富,分布比较广,内蒙、新疆、宁夏、甘肃、云南均有发现。1984年初夏,内蒙古非金属矿地质队地质科关政和同志寄来牙齿化石数块,经修理除得较完整的大牙齿一枚外,还有一些碎块无法拼接。化石采自内蒙伊盟鄂托克旗硅矿矿区,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06°50′30″,北纬39°12′14″;该地位于黄河东侧,西北距包兰线石咀山车站7公里。  相似文献   

15.
《化石》2018,(4)
正偶蹄类是脊椎动物演化中最成功的类群之一,除了猪科以外基本上是素食者。偶蹄类的距骨有两个滑车,是最显著的解剖学特征。另外,大部分偶蹄类的趾骨及其末端的角质保护物——蹄的数量如同其名称一样是偶数。"九五"攀登项目实施期间在繁昌人字洞的发掘中出土了裴氏猪、矮麂、娇后麂相似种、凤岐祖鹿、布氏真枝角鹿相似种和粗壮丽牛等6种偶蹄类动物化石,它们分别属于猪科、鹿科和牛科。  相似文献   

16.
近年发现的一些有腿鲸的化石表明,鲸的大致演化路线是:由主要陆生的巴基鲸;经过水陆两栖的陆行鲸,到基本水生但仍有发达肢体的罗德侯鲸,再到完全水生。后肢大为退化的矛齿鲸和古蜥鲸,最后大概由矛齿鲸演化出现代的齿鲸和须鲸,其间共经历了约5000万年的历史,基于牙齿的相似,原以为鲸的祖先是原始的有蹄动物中兽类。但DNA的序列分析显示,鲸与偶蹄类河马的亲缘关系最为相近,最近发现,古鲸普遍具有偶蹄类那样的双滑车关节面的距骨,因而认为鲸的祖先可能是古偶蹄类。  相似文献   

17.
用酸类浸溶化石的方法过去在处理中生代和上古生代爬行类化石方面应用比较广泛。最近拉柔卡特(Larocot)在北非摩洛哥把中新统石灰岩用醋酸处理,得到了数以千计的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化石。哺乳类牙齿中包括兔形类、啮齿类、食虫类、翼手类、食肉类、蹄兔类和原始偶蹄类的大量牙齿。另外,过去在古脊椎动物化石上很少应用的水洗法近年来在英国(中生代)、法国(古新世)、北美(古新世、始新世  相似文献   

18.
1973年9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南考察队在桐柏县吴城盆地考察时,于龙王庙村附近李士沟组采集到一些哺乳类化石。同年九月,根据河南省地质12队提供的线索,我所的阎德发、范贵忠和该队韩世敬及河南省博物馆郭天锁等同志,又在同一盆地的月河公社五里墩组中采到一些标本。其中属于柯氏犀类的有两个属的三个种。这些化石的发现,增进了对柯氏犀类的了解,填补了由柯氏犀类向巨犀类进化的中间环节。同时,对李士沟组及其上覆五里墩组时代的确定也提供了依据。除柯氏犀类外,在吴城盆地还发现有两栖犀、(犭莫)等材料。  相似文献   

19.
伊朗晚中新世的几个地点新近发现了哺乳动物足迹化石。足迹化石在伊朗中北部分布在一套被称为上红组的厚层、混杂的泻湖-陆相地层序列的数个层位中;在伊朗北部的里海地区南部,则位于一套陆相沉积序列中。产自上红组的足迹以偶蹄动物类型为主,由于个体很小,可归入几种像羚羊一样大小的种;其他足迹则分别归入小型、中型和大型的鼬科和猫科食肉动物。产自伊朗北部的足迹化石主要为长鼻类,有些可能是犀牛,少数为偶蹄类足迹。根据上红组中发现的猫科动物(剑齿虎)足迹,可认为产足迹的地层年代为晚中新世,而产于伊朗北部古地中海边缘区沉积中的长鼻类足迹显示,地层的最大年龄为中新世最早期。这些足迹化石的发现填补了这一重要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记录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Paraceratherium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 0 0年 ,笔者在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的福海县哈拉玛盖乡以南的萨尔多依腊地区测制乌伦古河组地层剖面时 ,在乌伦古河组和索索泉组之间的一套粗碎屑岩层中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孟津在 2 0 0 0 4化石点 ( 4 6°3 5.779′N ,87°43 .81 8′E)发现的一具副巨犀下颌骨。该下颌保存了这类动物的一些重要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解决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巨犀分类的有关争论以及含化石地层的时代提供了重要信息。新疆萨尔多依腊的巨犀下颌支和牙齿的形态与Forster Cooper( 1 91 1 :p .71 3 ;1 92 4:Fig .7)描述的Bugti的Paraceratheriumb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