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苍耳子入药历史悠久,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通过系统梳理历代文献,可知古代文献对苍耳子的记载较为简单,其基源归属还仅限于简单的形态描述和绘图,难以确定药材对应的植物基源。现在市场上的苍耳子主要来自植物苍耳,少量来自蒙古苍耳。本文结合历代本草、《中国药典》及各地方标准等资料,系统总结苍耳子药用植物的历史变迁,进行本草考证,为苍耳子药用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经本草考证和生药学鉴定,福建产二种莪术是与历代本草记载相符;生药学特征也与现行《中国药典》规定相符,是正品莪术。  相似文献   

3.
张哲僧   《广西植物》1988,(2):201-202
本文对红豆蔻的《本草》、药用情况及混乱种的外形和内部结构进行了考证与鉴别。  相似文献   

4.
明日叶又名八丈芹、长寿菜、滨海当归,原产日本国伊豆、八丈诸岛。据两百多年前日本出版的文献记载:“秦始皇以至尊之身命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赴海外采长生不老药……是即八丈岛的明日叶”。在《本和本草》和《重订本草纲目启蒙》(1844年)等文献中,还介绍了明日叶的强壮作用,称其是使人长生不老的植物。 又据日本现代学者,理学、医学博士后藤迅帜所著《奇迹的药草明日叶》和《奇妙的明日叶》(1991年)记述:在古代、日本八丈岛的居民常食明日叶,尤其在发生饥荒时,岛民仅食明日叶维持生命。从岛上居民的寿命调查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5.
对《本草图经》中兴化军防己的附图及文字记载进行本草考证,探究其原植物品种。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从植物形态、药材性状、产地分布及性味功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本草图经》中的兴化军防己应为今之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 (L.) DC.],为防己类中药的古今品种沿革及基原考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南药巴戟天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是我国传统四大南药之一。本文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代本草及近现代文献对南药巴戟天的基原、产地变迁、加工炮制和品质评价等方面的记载。经考证,古今巴戟天基原植物差异很大,清末以前本草记载的巴戟天涉及基原植物有6科10属12种,通过比对本草文献中对巴戟天的有效生物学描述,可以明确古代巴戟天来源于葡萄科(Vitaceae)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num Diels et Gilg)、百合科(Liliflorae)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 Levl.)及开口箭(Campylandra chinensis(Baker)M.N.Tamura et al.)3种;古代巴戟天产地与现代《中国药典》记载的品种产地差异大;炮制方法古今沿用,炮制品有盐巴戟天、制巴戟天和酒巴戟天;品质以条粗大而且呈连珠状、肉厚、色紫质软、内芯木部细、味微甜、无蛀虫、体干者为佳。通过本草考证,可厘清巴戟天古今之变,为巴戟天商品规格研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是我国传统四大南药之一。本文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代本草及近现代文献对南药巴戟天的基原、产地变迁、加工炮制和品质评价等方面的记载。经考证,古今巴戟天基原植物差异很大,清末以前本草记载的巴戟天涉及基原植物有6科10属12种,通过比对本草文献中对巴戟天的有效生物学描述,可以明确古代巴戟天来源于葡萄科(Vitaceae)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num Diels et Gilg)、百合科(Liliflorae)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 Levl.)及开口箭(Campylandra chinensis(Baker)M.N.Tamura et al.)3种;古代巴戟天产地与现代《中国药典》记载的品种产地差异大;炮制方法古今沿用,炮制品有盐巴戟天、制巴戟天和酒巴戟天;品质以条粗大而且呈连珠状、肉厚、色紫质软、内芯木部细、味微甜、无蛀虫、体干者为佳。通过本草考证,可厘清巴戟天古今之变,为巴戟天商品规格研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海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但现今海桐科的海桐(Pittosporumtobira(Thunb.)Ait),并不是其原植物。从北宋时期的《嘉祐本草》,到清初的《花镜》,都有“海桐”的记载,但对其形态描述却很简略。宋代的《图经本草》说它“叶如手大,作三花尖;皮若梓,白皮而坚韧”;《海药本草》说它“似桐,皮黄白色,故以名之”《花镜》对海桐没有专门记述,而是在“梧  相似文献   

9.
粉条儿菜和肺筋草的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植物学文献多将Aletris中文名确定为粉条儿菜属,或粉条儿菜属与肺筋草属并用。本文根据古籍中的图、文以及地理分布的考证,确认粉条儿菜一名最早见于《救荒本草》,实为菊科Compositae鸦葱属Scorzonera植物。日本人最早将粉条儿菜鉴定为AletrisjaponicaLamb.(=A.spicata),松村任三沿袭,中国大多数植物分类学著作从之,这是错误的。首次记载于《植物名实图考》中的肺筋草才是Aletris属植物。《救荒本草》中的粉条儿菜应为华北鸦葱Scorzonera albicaulis Bunge,《植物名实图考》中的肺筋草应为Aletris scopulorum Dunn,而非A.spicata(Thunb.)Franch。  相似文献   

10.
“山慈菇”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山慈菇"之名使用的中药材,来源于多种不同植物,造成日前在命名和药材使用上的混乱.本文根据古代和现代文献中的图文,以时间为脉络,对山慈菇药用植物的形态性状、古文献的附图、地理分布等进行考证,并澄清了几种古文献里"山慈菇"的原植物,指出<本草拾遗>(唐)记载的"山慈菇"应该是来源于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Makino,此后的古文献里记载的"山慈菇"则包括老鸦瓣Tulipa edulis(Miq.)Baker和杜鹃兰C.appendiculata两种植物.而现代文献又收录了两种独蒜兰属Pleione植物及其他多种植物,都不是山慈菇的原植物.  相似文献   

11.
侧枝匐灯藓是角倍蚜的优良冬寄主,其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角倍蚜越冬蚜的成活率,进而影响五倍子的产量,但目前关于侧枝匐灯藓培植方法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直接移栽、撕碎繁殖、切碎繁殖3种繁殖方式,结合垄床、塑料毡、泡沫箱3种不同载体进行试验处理,结果表明,采用1∶1比例直接移栽垄床植藓处理,藓的总鲜重、盖度、藓块厚度等指标值均最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释放秋迁蚜的冬寄主藓;采用比例为1∶1撕碎繁殖方式以垄床或泡沫箱载体植藓均能获得最大的藓新枝数和藓茎高度,可以作为角倍蚜种虫生产中冬寄主藓的主要繁殖方式;采用1∶4或1∶8比例进行切碎繁殖藓萌发的新枝最多,可以作为优良冬寄主藓的种藓繁殖的主要方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6.573%,可以较好地反映出24个处理10个测试指标的综合信息。综合评价结果以A1B1C1、A1B1C2、A2B4C1、A2B5C1、A2B3C2、A2B5C2、A2B4C3处理的综合性状最佳。  相似文献   

12.
文礼章  毕冰峰  王文茂  许浩  朱亮 《昆虫知识》2012,49(6):1623-1628
为了解张家界地区所产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秋迁蚜及越冬若蚜的耐寒性及两虫态间在耐寒性方面的差异,应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抽样测定了上述两虫态个体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结果表明:秋迁角倍蚜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的平均值、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依次为-13.32±0.77,-15.69,-11.12℃和-13.00±0.72,-14.54,-10.80℃;而无翅若蚜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的平均值、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依次为-18.95±0.82,-20.24,-17.02℃和-18.70±0.82,-20.07,-16.95℃。方差分析表明,越冬若蚜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都明显低于秋迁蚜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进而推测,越冬若蚜的耐寒能力要显著强于秋迁蚜的耐寒能力。试验还表明,张家界地区角倍蚜的次生寄主苔藓(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iczii)通过人工植藓可在小型聚酯瓶(polyester bottle)内正常生长,接种后的秋迁蚜可顺利生产若蚜,若蚜也能顺利产织蜡球进而度过寒冷的冬天直至下一年春迁蚜产生。  相似文献   

13.
焦懿 《昆虫知识》1998,35(2):87-89
角倍由角倍蚜Schlechtendaliachinensis(Bell)寄生在盐肤木RhuschinensisMill和滨盐肤木R.chinensisvar.raxburghii(DC)Rehd.叶上致瘿而形成,约占五倍子总产量的80%。藓圃上越冬若蚜和盐肤木林中角倍的分布均属聚集分布。影响越冬若蚜和角倍聚集度的主要生态因子分别为藓长势、湿度、光照和树与藓的距离、风向、风速。于母和雏倍分布在盐肤木和滨肤木的第5~11片叶上,其中7~9片叶上干母数和雏倍数超过50%。干母数与雏倍数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盐肤木上:y1=3.3394+0.7662x1,r1=0.9994**滨盐肤木上:y2=3.6707+0.7431x2,r2=0.9894**  相似文献   

14.
角倍蚜冬寄主侧枝匐灯藓的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角倍蚜[Schlechtendaliachinensis(Bel)]是致瘿形成五倍子的主要蚜虫之一,由它寄生在盐肤木(RhuschinensisMil.)复叶的叶翅上形成的虫瘿角倍,其产量占我国五倍子总产量的75%以上。角倍蚜完成一个生活周期,必须经...  相似文献   

15.
角倍蚜干母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干母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表明,角倍蚜干母种群在倍林间呈聚集分布.导致其聚集分布的原因是角倍蚜本身的聚集行为和盐肤木Rhus chinensts Mill复叶生长状况的异质性两个方面:角倍蚜干母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琉松个体群,个体群的大小为3—6株倍树所占的面积(2.3—4.6m^2);当样方大小为1、3、6株时为聚集分布,大于6株时为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是五倍子蚜的主要生产种,深入了解角倍蚜越冬若蚜的生物学习性,揭示田间无土植藓条件下越冬若蚜的种群动态,可以为进一步降低若蚜越冬的死亡率,提高五倍子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无纺布为基质种植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培育越冬若蚜,定期采集带不同龄期角倍蚜的藓块带回实验室,利用数码显微系统连续观测和记录越冬期间若蚜的行为习性、形态特征、种群动态和龄期分布等,并连续测量越冬期间侧枝匐灯藓的藓层厚度和覆盖率。【结果】角倍蚜秋迁蚜以卵胎生方式产生若蚜,若蚜在侧枝匐灯藓的拟叶基部分泌蜡丝包裹自身并形成蜡球,在蜡球内取食和越冬。每个蜡球内通常有1头若蚜。越冬若蚜从1-4龄,体色由淡黄色逐渐加深至深褐色,体长和体宽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从1龄若蚜552.92±16.95和94.70±11.52μm增加到4龄若蚜的1 205.25±10.75和593.15±7.66 μm。越冬期间若蚜的平均种群密度从10月中旬的13.10×104头/m2降至翌年3月的1.05×104头/m2,总死亡率高达91.98%。越冬若蚜个体间的发育进度很不整齐,并与当地的气温变化密切相关。若蚜越冬期间侧枝匐灯藓的厚度和覆盖率逐步增加。【结论】越冬若蚜体长和体宽可作为角倍蚜龄期鉴别的主要指标。田间越冬期间角倍蚜若蚜的总死亡率很高,其中越冬初期和中期若蚜转移寄生期的死亡率较其他阶段高。  相似文献   

17.
盐肤木上四种倍蚜主要生物学特性和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1983—1986年作者在四川省绵竹、成都、夹江、涪陵和南川等县(市)境内,海拔500~1500米范围内,对寄生在盐肤木上的角倍蚜,倍蛋蚜,倍花蚜和红倍花蚜等四种主要倍蚜春迁蚜羽化迁飞期、干母营瘿期、倍子生长进程和瘿内倍蚜的生殖数量与世代数以及干母营瘿的寄主物候等的观察测定结果,并建立预测方程,为引移挂放和适宜采倍期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都江堰龙池地区苔藓植物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地区6种苔藓植物配子体的以体研究结果,5种材料均取其生长点或茎尖,观察和计数了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1.中华扁萼苔(Radullachinensis Steph.var.roptudistipa)n=8;2.蛇苔(Conocephalum conicum(L.)Dun.)=9;3.长齿匍灯藓(Plagiomnium drummondii (Bruch.& Schimp  相似文献   

19.
角倍蚜干母的刺探取食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杨子祥  吕翔  李杨 《昆虫知识》2011,48(4):997-1001
本文采用EPG技术监测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干母在第一寄主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上的取食行为.获得干母在盐肤木小叶及叶翅上的取食波形7个,分别为np、C(A+B+C)、pd、E1、E2、F、G波.对干母在盐肤木小叶或叶翅上的取食部位组织进行切片...  相似文献   

20.
刺五加的有性生殖与营养繁殖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刺五加 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Rupr.et Maxim.)Maxim,既可进行有性繁殖,又可进行营养繁殖。本文报道其三类花丝长度不同的植株每个花序的花朵数量、座果率、饱满种子率及根茎形态和形态发生的某些特点。通过人工受精,检测了其繁育系统。结果表明:长花丝植株不座果,短花丝植株座果,但不同年份、不同生境中座果率不同,中花丝植株也座果但饱满种子率教低。在正常年份,短花丝植株的座果率接近40%,并且林缘的座果率稍高于皆伐迹地和次生林下的。考虑到中花丝植株在所研究地区居群数很少,我们认为绝大多数刺五加种子是异花传粉的产物,其有性生殖与营养繁殖相配合,在无人为破坏的前提下,该物种不应该濒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