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工蝉花孢梗束粗多糖的提取工艺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人工蝉花孢梗束粗多糖的提取工艺,并通过粗多糖对果蝇寿命、果蝇体内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研究了粗多糖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人工蝉花孢梗束粗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20∶1、时间2 h、温度90℃、浸提2次、醇沉乙醇浓度70%、醇沉时间为24 h;在该条件下的粗多糖得率为8.65%。孢梗束粗多糖能明显延长雌雄果蝇的寿命,延长率分别为18.78%和26.23%;孢梗束粗多糖能显著提高雌雄果蝇的SOD活性,并明显降低了雄性果蝇体内MDA含量,说明人工蝉花孢梗束粗多糖具有抗氧化活性和延长果蝇寿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对0℃以下低温对果蝇麻醉效果及低温麻醉对果蝇繁殖能力的影响规律进行探索。利用冰盐混合物创造不同温度环境,观测果蝇的麻醉时间、麻醉率、苏醒时间、苏醒率、24 h生存率、繁殖能力、寿命及攀爬指数,探索低温麻醉对果蝇的影响。冰盐浴所提供的低温环境,可以在3 min内使果蝇麻醉,与乙醚麻醉相比,低温麻醉方法对果蝇的寿命、运动能力及繁殖能力未见明显影响。低温麻醉为以果蝇为研究对象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安全、可靠、成功率高的实验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影响野生型Canton S果蝇睡眠时间的相关生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果蝇睡眠时间的相关生理因素。方法选择野生型CantonS果蝇为实验对象,利用果蝇活动监测系统(DAMS),以5min为单位自动统计一次果蝇活动次数,若5min内活动次数为零,认为果蝇处于睡眠状态,计为果蝇的睡眠时间,累积计算果蝇24h睡眠总时间为指标,分别观察了日龄(7日龄)相同,而性别不同和性别(雌性)相同,而日龄(2,7,12,17,22,27和32日龄)不同果蝇的24h睡眠总时间。结果①同一日龄(7日龄)不同性别的果蝇之间白天(12h)及夜间(12h)平均睡眠时间的长短存在着显著差异。雌果蝇白天(12h)平均睡眠时间短于雄果蝇,而夜间(12h)平均睡眠时间长于雄果蝇。雌果蝇白天(12h)平均睡眠时间显著短于夜间平均睡眠时间(P0.05);而雄果蝇白天(12h)平均睡眠时间与夜间(12h)平均睡眠时间基本持平。②同一性别(雌性)不同日龄的果蝇,随着日龄的增加,其白天(12h)平均睡眠时间有逐渐缩短的趋势,27日龄的果蝇睡眠时间减少相对明显,32日龄果蝇的睡眠时间有所恢复,相互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夜间(12h)平均睡眠时间有逐渐延长的趋势,27日龄果蝇的夜间平均睡眠时间有所减少,32日龄果蝇的夜间平均睡眠时间相对有所恢复,相互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结论性别与日龄等生理因素对果蝇24h睡眠时间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果蝇唾腺染色体观察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夜间气候为南风、多云、20~28℃的条件下,用香蕉培养基引诱、采集果蝇.室内或恒温箱中培养12 d,取野外果蝇三龄幼虫替代实验室长期饲养的果蝇幼虫,制作果蝇唾腺染色体.经剥离、解离、染色、压片,观察到比实验室饲养的果蝇染色体较大、个体更清楚的片子.  相似文献   

5.
生姜精油对黑腹果蝇的急性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蔗糖水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生姜精油饲喂野生型黑腹果蝇成虫,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96h内各处理果蝇成虫累计死亡率随时间、剂量的变化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生姜精油对果蝇成虫具有较强的急性毒性.0.5%生姜精油作用72h,果蝇成虫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雌88%、雄79%;1%和10%生姜精油作用72h,雌雄成虫的累计死亡率均达100%.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达到50%致死水平所需生姜精油浓度(即LC50)逐渐降低.Tween-20对果蝇成虫(尤其是雄虫)也有较强的毒性,高浓度时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比较各麻醉方法——乙酸乙酯、乙醚、乙醇、二氧化碳和低温(0℃)对果蝇的麻醉效果及苏醒情况.结果表明:乙醚麻醉时间短、果蝇苏醒慢;乙酸乙酯麻醉需时较乙醚长、果蝇苏醒快;乙醇麻醉需时最长、果蝇苏醒最慢,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果蝇接触二氧化碳和低温即行麻醉,相同作用时间,二氧化碳较低温麻醉,果蝇苏醒慢,2种方法苏醒率100%,证明其安全性极高.对照5种麻醉方法,低温麻醉简单易行、效果良好、对操作者和果蝇伤害小,为最优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设置6个光照时间梯度和两个光照强度梯度,分别对3种(基因型)果蝇进行光照处理,结果显示:在5001ux光照强度下,光照处理3h/d的果蝇发生量最少,其他各光照时间果蝇发生量无显著差异;1000lux光照强度下,不同光照时间果蝇发生量差异不显著,而不同基因型果蝇间表现出显著差异;连续光照处理使黑檀体果蝇后代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果蝇精巢生殖干细胞(Germline stem cells,GSCs)的数量伴随衰老呈现递减趋势。本文以两种野生型果蝇品系Oregon、W1118以及Stat基因突变体的精巢为研究材料,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标记果蝇精巢Hub组织及生殖干细胞,研究了室温(25℃)条件下三种果蝇羽化后六个时间点(第1、15、30、45、60、75 d)精巢GSC的数量。结果表明,两种野生型Oregon、W1118与stat突变体果蝇羽化后第1 d的GSC平均数分别为8.55、8.60与8.15,根据曲线图得到,两种野生型果蝇GSCs半衰期均为60 d左右,而stat突变体果蝇约为30 d,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表明stat基因突变加速了果蝇精巢GSCs的衰老。  相似文献   

9.
果蝇的饲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要想饲养果蝇,首先要了解它的生活习性。果蝇为双翅目昆虫,属完全变态类型,主要以酵母菌为食; 生长迅速,在25℃左右10 d即可完成一个世代;繁殖力强,每只受精的成熟雌果蝇产卵400-500个。  相似文献   

10.
变温昆虫果蝇Drosophila深受热选择(即遗传效应)或表型诱导效应(即可塑性)的影响。表型可塑性是不同生物进行适应的有效方法, 但是它在不同的果蝇种中较少受到关注。 我们分析了不同发育温度范围和地理分布的果蝇的黑化反应模式。嗜凤梨果蝇D. ananassae 和蒲桃果蝇D. jambulina 对低温敏感, 这些物种可在18~32℃下饲育。相反, D. nepalensis 为耐冷且对热敏感的物种, 可在12~25℃下饲育。世界广为分布的黑腹果蝇D. melanogaster的温度范围宽(13~31℃), 该物种前3个腹节和后3个腹节的黑化反应模式未见明显差异。D. nepalensis的全部6个腹节(第2~7节)均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不过, 黑腹果蝇D. melanogaster只有后3个腹节具有可塑性。相反, 热带物种嗜凤梨果蝇D. ananassae 的所有腹节均不具有可塑性。世界广为分布的黑腹果蝇, 即使来自冷得多的气候环境, 其体色也不加深, 与D. nepalensis中观察到的体色接近。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认识引起体色的形态多样性的过程以及果蝇对不同地理区域的适应性。最后, 将体色黑化与物种系统发育谱系的比较表明, 在不同的演化谱系中不断发生遗传多态性或表型可塑性两种不同模式的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