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十齿花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理化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为3,3'-二甲氧基鞣酸-4'-鼠李糖苷(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3,3'-二甲氧基鞣酸-4'-葡萄糖苷(3)、isolariciresinol-9-O-α-L-arabinopyranoside(4)、对苯二酚(5)、对羟基苯甲酸(6)、α-hydroxy-(4-hydroxyphenyl)acetonitrile(7)、6-O-methyldhurrin(8)、3,3',4',5,7-五羟基黄烷(9)、对羟基苯甲醛(10)、槲皮素-3-O-β-L-鼠李糖苷(11)。其中化合物2、4、6~11为该种首次分得。  相似文献   

2.
从云南透骨草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山奈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番石榴苷(2),滇白珠甲苷(3),槲皮苷(4)(,-)-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醇9-O-β-D-木糖苷(5),五味子苷(6)(,–)-表儿茶素(7),异槲皮苷(8),金鸡纳素Ia(9),熊果酸(10)和2,5-双-(β-苯乙基)苯酚(11)。其中化合物1、2、9和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11是首次报导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利用色谱分离方法与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叶下珠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4"-O-乙酰基)-O-α-L-鼠李糖-7-O-α-L-鼠李糖苷(1)、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2)、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芸香甙(5)、槲皮素(6)、山柰酚(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木犀草素(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0)、蒙花苷(11)、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12)、柚皮苷(13)、橙皮苷(14)。除5~7外的所有化合物均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毒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6、9和10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所有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从广东蛇葡萄(Ampelopsis cantoniensis)藤茎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经波谱技术鉴定为:白藜芦醇(1)、5,7-二羟基香豆素(2)、山奈酚(3)、二氢木犀草素(4)、槲皮素(5)、二氢槲皮素(6)、没食子酸(7)、杨梅素(8)、二氢杨梅素(9)、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0)、杨梅素-3-O-α-L-鼠李糖苷(11)、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12)、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13)。除化合物8和9,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四齿四棱草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齿四棱草地上部分水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并与文献和标准品对照将它们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4-乙酰胺基乙基苯基6-O-甲基香豆酰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苷(2)、4-乙酰胺基乙基苯基6-O-甲基香豆酰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4-O-乙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3)、6-C--β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洋芹素(4)、6,8-二-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洋芹素(5)a、cetylmartynoside B(6)i、somartynoside(7)a、lyssonoside(8)l、eucosceptoside B(9)、连翘苷B(10)和丁二酸(11)。其中2和3为顺反异构体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6.
食荚豌豆     
郑传良 《生命世界》1992,19(3):14-14
食荚豌豆(Pisum sativum)是近年市场上常见的蔬菜。豆荚壁厚鲜嫩,适宜生食、凉拌或炒菜。上市时间又比四季豆早。由于它适宜冷冻环境,重庆、昆明等地保护地种植在冬季的市场上也常有食荚豌豆出售。这里介绍2个品种: 荷仁豆 1986年从日本引进,在上海市远近郊区10月底播种,全生育期195—201天。株高140—175厘米,茎杆空心,蔓生,攀缘力差。单株有效分枝6个左右。复叶淡绿色,基部有一对大托叶;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花白色。单茎有效结荚11个以上,花后25—50天可收  相似文献   

7.
刘海荣 《植物研究》2008,28(6):679-683
对31个寒地李资源进行了电镜扫描,在测量极轴、赤道轴,条脊宽、穿孔径、穿孔频率后,分析出31个李品种花粉粒大小属于小至中等,31个李品种大多为长球形(比值2~1.14),个别品种牛心李、长李17号、吉林六号为超长球形(比值>2), 均有3条沿极轴走向的等间距的发芽沟,发芽沟的有开张、半开张、不开张3种。31个李品种的外壁纹饰可以分为七种类型,大多数李品种的纹饰是条脊平行或分枝多穿孔纹饰,云状纹饰品种少为矮甜李、龙园秋李,脑纹状纹饰只有延吉李。根据极轴、赤道轴、条脊宽、穿孔径、穿孔频率5项指标,采用最远距离法对31个李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牛心李与其它30个李品种亲缘较远。  相似文献   

8.
采用色谱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方法,以及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的鉴定方法,从云南省德宏市民间利用的抗肿瘤药用植物单羽火筒树(九节狸)全株中分离、鉴定出了11个化合物,即山柰酚(1)、山萘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2)、槲皮素(3)、异槲皮苷(4)、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5)、杨梅素(6)、杨梅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7)、Europetin(8)、Europetin 3-O-α-L-rhamnopyranoside(9)、(-)-儿茶素(10)和山楂酸(11)。采用MTS法测试了乙酸乙酯部位及11个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单羽火筒树乙酸乙酯部位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IC_(50)=21.76μg/mL)、人肝癌SMMC-7721细胞(IC_(50)=17.04μg/mL)和人肺癌A-549细胞株(IC_(50)=18.00μg/mL)的生长有抑制活性,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出来的化合物1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生长有抑制活性(IC_(50)=27.61μg/mL)。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白花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var.candida)花的化学成分,以白花洋紫荆花的乙醇提取物为对象,运用葡聚糖凝胶柱层析、MCI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白花洋紫荆花中分离纯化得到17个化合物,包括1个葡萄糖苷类、2个苯甲酸类、2个香豆酸类、1个多环酚类,11个黄酮类,分别鉴定为β-D-甲基葡萄糖苷(1)、对羟基苯甲酸甲酯(2)、对甲氧基苯甲酸(3)、对香豆酸(4)、对甲氧基桂皮酸(5)、pacharin(6)、柚皮素(7)、异牡荆苷(8)、山柰酚(9)、6-羟基山奈酚3-O-葡萄糖甙(10)、山柰酚-3-O-鼠李糖苷(11)、百蕊草素(12)、kaempferol 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lucopyranoside(13)、槲皮素(14)、3-O-甲基槲皮素(15)、quercetin-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6)、quercetin-3-O-(6″-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side(17)。本研究得到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共筛选了化合物10、12、13、14、17的胰脂肪酶活性,结果显示该5个化合物对胰脂肪酶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密穗型和散穗型粳稻品种品质特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比较2个粳稻密穗型和散穗型品种(系)品质结果表明,穗型间和穗型内品质存在较大差异,2个密穗型品种(系)平均垩白特性不及2个散穗型品种.密穗型新品系EA6垩白粒率较相同穗型品种秀水63低约1/2,与散穗型品种秀水11相仿,较散穗型品种越光高约1倍;垩白度较秀水63和秀水11低约1/2,较越光高1倍多.调查穗部不同部位籽粒垩白表明,穗基部籽粒垩白对品种总垩白影响最大,而这种影响密穗型更大于散穗型.4个品种饭香味相仿,光泽、软度、粘度、食味和冷饭软度等指标EA6显著或极显著优于秀水11,秀水63不及秀水11;EA6多数指标接近越光.表明密穗型品种经改良其品质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散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rey)中的化学成分,利用溶剂萃取和色谱分离手段,从罗汉果叶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山奈酚-3,7-O-α-L-二鼠李糖苷(1)、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2)、阿魏酸(3)、4′-甲氧基二氢槲皮素(4)、大黄素(5)、芦荟大黄素(6)、槲皮素(7)、山奈酚(8)、山奈酚-7-O-α-L-鼠李糖苷(9),其中化合物3~6为首次从罗汉果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用PCR扩增了 7株中国分离株 (七医、新桥、雅安、李、YS-8、YS-9和YH-11 )和2株国际参考株 (Henzerling和Grita)的 1 6S-23SrDNA基因间区 ,对扩增产物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发现它们仅在少数几个碱基位上有不同。在第 6 0位上 3个云南分离株YS-8、YS-9、YH-11和Grita株与Stein等报道的序列 (包括九里、其它国际参考株和一些法国临床分离株 )的碱基序列一致 ,为“C” ;其他 5株为“A” ,此位点的不同可能与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相关。另外 ,YS-  相似文献   

13.
星状凤毛菊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采用各种填料的色谱柱层析方法从药用植物星状凤毛菊(Saussurea stella Maxim)的全草中分离纯化出15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2-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3-(3-甲氧基苯基)丙烯醛(2)、松脂素-4′-O-β-葡萄糖苷(3)、胡萝卜苷(4)、木犀草素(5)、金合欢素(6)、洋芹素(7)、日本椴苷(8)、3′-甲氧基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苷(9)、洋芹素-7-O-β-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1)、山奈素3-O-α-L-鼠李糖苷(12)、槲皮素-5-O-β-葡萄糖苷(13)、4′-甲氧基槲皮素-5-O-β葡萄糖苷(14)和3-甲氧基山奈素-6-O-β葡萄糖苷(15)。其中化合物1~5、9~10和13~15是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凝胶LH-20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从中药玄参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并结合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分别鉴定为:哈巴俄苷(1)、哈巴苷(2)、益母草苷A(3)、6-O-甲基梓醇(4)、京尼平苷(5)、6-O-α-L-鼠李糖基桃叶珊瑚苷(6)、ningpogenin(7),甘草素(8),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9),麦芽糖(10),熊果酸(11),丙三醇(12),5-羟甲基糠醛(13),胡萝卜苷(14)及β-谷甾醇(15)。其中化合物3、6、8、9、10、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研究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水提果渣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罗汉果果渣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得到了26个化合物,并结合MS、NMR等波谱学手段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1)、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乙酯(2)、(3α)-3,29-dihydroxy-7-oxomultiflor-8-ene-3,29-diyl dibenzoate(3)、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二醇(4)、isomultiflorenol(5)、curcasinlignan B(6)、urolignoside(7)、diospyrosin(8)、楝叶吴萸素B(9)、4′-羟基苯基乙基香草酸酯(10)、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11)、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12)、山柰苷(1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α-L-鼠李糖苷(14)、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7-O-β-D-木糖苷(1→2)-O-α-L-鼠李糖苷(15)、sagittatin A(16)、葫芦烷-5,24-二烯-3β-醇(17)、balsaminol E(18)、大豆脑苷I(19)、β-谷甾醇(20)、β-胡萝卜苷(21)、胆甾-5-烯-3β,7α-二醇(22)、2 E-4-羟基-壬烯酸(23)、香兰素(24)、对羟基苯乙醇(25)、β-hydroxypropiovanillone(26)。化合物2、6~11为首次在葫芦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14~16、18、19、22~26为首次从罗汉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初步研究了化合物1~26的体外抗炎活性,化合物4、5、7、13、19和21能抑制TNF-α生成,化合物13和21能同时抑制IL-1β、IL-6的生成,化合物7、19、22能抑制IL-1β的生成,化合物5能抑制IL-6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法兰地品种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新鲜果实的乙醇提取物中获得1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1)、没食子酸乙酯(2)、鞣花酸3-O-α-L-鼠李糖苷(3)、苄基β-D-葡萄糖苷(4)、淫羊藿次苷F2(5)、苄基6-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葡萄糖苷(6)、苯乙基6-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葡萄糖苷(7)、反式肉桂酰基β-D-葡萄糖苷(8)、顺式肉桂酰基β-D-葡萄糖苷(9)、反式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0)、顺式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1)、反式阿魏酰基β-D-葡萄糖苷(12)、山柰酚(13)、反式椴树苷(14)、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15)、槲皮素(1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7)、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8)和根皮苷(19),化合物1~12为芳香类,其余为黄酮类。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法兰地品种中报道,化合物4~9为首次从草莓中获得。  相似文献   

17.
来源于疣粒野生稻的白叶枯病新抗源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粒野生稻对白叶枯病高抗甚至免疫。粳稻品种8411与疣粒野生稻体细胞杂交获得了2个高抗所有栽培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均不能抵御的国际广致病菌系P6的新种质SH5和SH76,遗传分析鉴定出新种质含有1个抗P6小种的显性基因。本研究以高感白叶枯病水稻品种IR24及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16个材料为参照,对分蘖期、孕穗期的SH5和SH76分别接种11个白叶枯病小种,抗性分析表明SH5和SH76的抗谱广,与IRBB21(Xa21)抗谱一致,与IRBB5(xa5)、IRBB7(Xa7)和Asominori(Xa17)的较相近。用Xa21的分子标记pTA248和XA21检测,确定SH5和SH76不携带Xa21基因,前期研究结果证实新种质中不含xa5和Xa7;与Asominori的杂交试验表明其抗性基因与Xa17基因不等位。这些结果表明SH5和SH76中存在1个抗P6小种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18.
采用硅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以及HPLC等色谱技术对蒲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从其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并鉴定了26个化合物,分别为:柚皮素(1)、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2)、槲皮素-3-O-新橙皮糖苷(3)、槲皮素-3-O-(2G-α-L-鼠李糖基)-芸香糖苷(4)、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5)、香蒲新苷(6)、山柰酚-3-O-新橙皮糖苷(7)、山柰酚-3-O-(2G-α-L-鼠李糖基)-芸香糖苷(8)、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9)、stigmastan-3,6-dione(10)、胡萝卜苷-6'-棕榈酸酯(11)、胡萝卜苷-6'-二十烷酸酯(12)、尿囊素(13)、6-氨基嘌呤(14)、次黄嘌呤(15)、尿嘧啶(16)、硬脂酸(17)、十二烷酸(18)、香草酸(19)、二十九烷二醇-6,8(20)、二十九烷二醇-6,10(21)、二十九烷二醇-6,21(22)、二十六烷醇-1(23)、十六烷醇-1(24)、二十五烷(25)、单棕榈酸甘油酯(26)。其中,化合物11、12、13、18、23、2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多种分离方法从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出7个化合物,经现代波谱分析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3-O-[6’-O-(9Z-二十碳酰)-β-D-葡萄糖酰]-谷甾醇(1)、β-谷甾醇-3-O-α-L-(6’-O-正十六酰基)-葡萄糖苷(2)、β-谷甾醇(3)、狗脊酸(4)、胡萝卜苷(5)、山柰素-3-O-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6)和山柰素-3-O-α-L-(4-O-乙酰基)-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7)。其中化合物1的结构还未见报道。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4具有一定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叶中的化学成分,从其叶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姜酮(1)、咖啡酸甲脂(2)、柚皮素(3)、阿江榄仁酸(4)、1-氧代-3β,23-二羟基齐墩果酸(5)、2α-羟基熊果酸(6)、山柰酚(7)、槲皮素(8)、山柰酚-3-O-(3-O-乙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9)、木犀草素(10)、1-氧代-3β,23-二羟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11)、阿福豆苷(12)。化合物1、2、5、9和11为首次从青钱柳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