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栗属物种(Castanea millissima)地理分布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刘国华  方精云 《生态学报》2001,21(1):164-170
在广泛收集我国栗属3个物种板栗(C.mollissimaBl.)、茅栗(C.seguinii)和锥栗(C.Henryi(skan)Rehd.etWils.)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它们的上限和下限的分布幅度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分布高度的插值结果,并对其估值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板栗和茅栗的分布上限和下限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且越向西其变化趋势越为明显;锥栗则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的趋势,其变化幅度也相对较小。对3种植物分布高度插值结果进行的误差分析表明茅栗和锥栗的估测值和实际值非常吻合,茅栗误差较小,大都在4%以下锥栗误差在6%以下;而板栗由于多为人工栽培,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因此,其估测值的误差相对较大,在0~20%之间波动,但其大部分误差也都小于10%。这些结果说明,地统计学方法能够良好地拟合自然条件下物种的地理分布规律,而人为因素影响强烈下的物种由于其分布的规律性受到破坏而影响了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2.
栗属中国特有种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地域差异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采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对栗属(Castanea(Tourn.)L.)3个中国特有种即中国板栗(C.molisimaBL.)、茅栗(C.seguiniDode.)和锥栗(C.henryi(Skan)Rehd.etWils.)的30个居群,12个酶系统的20个位点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板栗在种和居群水平都具有较茅栗、锥栗高的遗传多样性(P分别为90.0%和84.7%,He分别为0.311和0.295),尤以长江流域居群表现显著,揭示了长江流域的神农架及周边地区为中国板栗的遗传多样性中心。Nei的遗传一致度测量结果显示中国板栗和茅栗的亲缘关系最近,并且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有一定的相关性。中国板栗、茅栗和锥栗的遗传分化程度逐渐增大,Gst分别为7.5%、10.9%和22.1%;基因流(Nm)分别为3.20、2.05和0.88。研究结果为探明栗属起源、系统进化及制定保育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湖北的主要板栗品种资源及其野生近缘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地调查及引种观察的基础上 ,对湖北 1 2个主要地方板栗品种的经济性状进行比较 ,并对其中的 6个主栽优良大果形品种作较详细的描述。此外 ,对湖北境内的野生板栗 ( Castanea mollissima Bl.) ,茅栗 ( C. se-quinii Dode) ,锥栗 ( C.henryi Rehd.& Wils)的特性及利用价值进行评价 ,首次报道了一种适合于嫁接栽培板栗的茅栗居群。  相似文献   

4.
中国板栗EST-SSR信息分析及其通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已公布的壳斗科(Fagaceae)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得48501条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EST序列,其中8479条EST含有12116个长度大于10 bp的SSR,EST-SSR的出现频率为24.98%。二核苷酸重复和三核苷酸重复是中国板栗EST-SSR最主要的重复类型,分别占总数的38.05%和42.20%。对中国板栗EST-SSR标记在茅栗(C.seguinii)和锥栗(C.henryi)上的通用性检测表明,677对中国板栗EST-SSR引物皆能扩增,证实这些引物在栗属中国特有种间具有很高的通用性。115个位点的多态性分析表明,中国板栗、茅栗和锥栗分别有106、108和101个位点表现出多态性。在575个等位基因中,有260个(45.22%)是3物种的共有等位基因,各物种都有各自特有的等位基因。这项研究为中国栗属植物EST-SSR标记的建立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卫星技术研究了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和锥栗(C. henryi)同域分布居群的空间遗传结构, 探讨了它们的遗传变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采用的7个微卫星在两物种中共扩增出173个等位基因,两物种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种间遗传分化水平较低(FST=0.051), 但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板栗和锥栗在同域居群中具有不同的空间遗传结构,锥栗在100 m内有空间遗传结构,而板栗没有;同时,基于亲缘关系系数FijSp统计值也显示锥栗具有比板栗更强的空间遗传结构(板栗的Sp=0.002;锥栗的Sp=0.018)。居群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是其传粉和种子散播及生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种子的近距离散播和居群密度可能是主要的因素。板栗和锥栗居群在小尺度上空间遗传结构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它们种子的大小及扩散过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国栗属和三棱栎属木材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树明  肖绍琼   《广西植物》1989,9(4):341-346+392
本研究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我国产栗属(Castanea Mill.)和三棱栎属(Trigonobalanus Forman)木材的解剖学特征。结果表明,在栗属中,木材为环孔材。锥栗(C.henryi Rehd.et Wils.)和板栗(C.mollissima B1.)早材比例小,晚材比例大:而茅栗(C.seguinii Dode)则相反。在三棱栎(Trigonobalanus doichangensis(A.Cam us)Forman)中,木材管孔沿径向溪流状排列,为辐射孔材。在栗属中,木材的导管分子多为单穿孔。在晚材导管分子中,偶见梯状穿孔板。而在三棱栎中,未见梯状穿孔板。此外,在两属木材中,尚存在某些其它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结合新疆地区维管束植物分布本底数据,本文分析了新疆地区维管束植物的分布区特征.按照经纬度,将新疆地区划分为0.1°×0.1°的栅格,植物分布区以其所占据的栅格数表示;区域植物分布区指在一个区域(栅格)中出现的所有植物的分布区特征的中值.首先,计算新疆地区所有维管束植物的分布区特征及相互关系;其次,根据单个物种的分布范围,叠加每个栅格内分布的植物的分布区面积(RA)和分布幅度,其中值作为栅格的植物分布区属性,分析其地理分布格局;最后,分析栅格的植物分布区属性与气候和植物丰富度的关系.研究发现,新疆地区植物RA、南北和东西分布幅度的x分别是1344,51和89个栅格,中值分别是366,42和74个栅格,为右偏格局,即大部分的物种有较小的分布区和分布幅度;物种的RA和分布幅度为正相关关系;区域上,植物RA在北疆较小,尤其是阿尔泰山和伊犁地区,而在南疆较大,尤其是塔里木盆地;年降水和年均温均显著影响植物的分布区特征,随着年降水的增加,RA和分布幅度减小,而随着年均温的增加,RA和分布幅度先减少后增加;区域上,植物RA和分布幅度随植物丰富度的增加单调递减.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青冈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地形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我国水青冈属(FagusL.)植物的地理分布资料和1∶100万地形图资料,利用Krige空间统计方法对我国分布较广的4种水青冈,即长柄水青冈(F.longipetiolataSeem.etDiels)、亮叶水青冈(F.lucidaRehd.etWils.)、米心水青冈(F.englerianaSeem.)和巴山水青冈(F.bashanicaYang)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地形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水青冈属植物显示出南北变化较小、东西变化显著,一些区域出现较周围地区较高或较低分布的“岛屿化”现象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与我国的地形特征以及水青冈的生态特性等有关。沿不同经向剖面,分析水青冈的分布高度与地形平均高度之间的关系显示,随地形高度的增加,水青冈分布上限的高度也逐渐增加,其趋势可用对数或直线拟合,但不同种对地形高度变化的反应存在差异。这些结果不仅从较大尺度上定量说明了我国水青冈分布高度的山体效应现象,也揭示了物种间山体效应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物种的生态适应性和生态幅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云杉林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揭示中国云杉林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 在中国云杉林15个群系的地理分布范围内选取613个地理坐标点, 其中包括云杉各个种分布的海拔上限和下限坐标点各235和228个。通过数字地球系统确定每个点的海拔高程, 从中国气象插值数据库获取每个点的气候数据。数据分析分别采用线性回归、变异系数比较和主成分分析(PCA)法。结果显示, 中国云杉林分布范围内, 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5 ℃积温、≥0 ℃积温、年降水量、土壤水分含量和干燥指数α的平均值分别是3.38 ℃、-9.75 ℃、14.78 ℃、1 227.83 ℃·d、2 271.19 ℃·d、712.23 mm、80.02%和0.50; 各气候因子与中国云杉林垂直分布的上下限间均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 除了年平均气温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变异系数较大外, 其他6个气候因子的变异系数均较小, 且彼此间无显著差异; 无论是云杉分布的上限还是下限, ≥5 ℃积温和≥0 ℃积温在PCA第一主分量具有较高的载荷, 而年降水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在第二、三主分量具有较高的载荷。影响中国云杉林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生长季节积温, 其次是年降水量和土壤水分含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福建省肖叶甲科物种的垂直分布和区域分化,通过对闽西北武夷山垂直分布的调查分析,认为肖叶甲科垂直分布呈现3个基本分带;海拔350m以下,350-1200m和海拔1200m以上,其中以中间带种类最丰富,与闽中戴云山对比,发现物种的垂直分布范围(上限和下限)在戴云山比在武夷山高,有明显的上移趋势,主要影响因素是南北不同气流的作用和植被垂直分布变化,综合平面分布与垂直分布结果,福建省肖甲科区系以适应于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香果树自然种群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北省天然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的自然种群分布现状及种群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湖北香果树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拔400-1600 m 地带, 被不同程度地分割包围在谷底和山腰, 地理分布点呈收缩集群分布,种群规模较小; 采用方差/均值法对香果树地理分布格局类型进行分析, 其值=1.75>1, 表明其分布点的地理分布趋于集群分布。湖北香果树种群星散间隔的地理分布形式, 使地理分布点间产生空间间隔, 成为相互间基因交错的障碍,而较小的种群规模, 增加了遗传漂变的机率, 导致遗传上的不稳定性增加, 影响种群的生存能力, 这些是导致物种趋向濒危的重要原因。湖北香果树种群这种分布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方面是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生境的特定要求所致, 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对香果树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导致的生境片段化的影响。应借助于人为帮助, 改善生态环境, 扩大其种群规模, 促进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以利保护。  相似文献   

12.
板栗和锥栗天然同域居群的叶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布于湖北省秭归县境内的一个由169株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和281株锥栗(C.henryi)组成的天然同域居群的20个叶表型性状的变异进行了研究。根据叶片背面和叶柄的被毛情况及叶缘形状3个定性性状,在总共450个个体中,共得到18个(4%)中间过渡类型个体。利用17个数量性状进行逐步判别分析(SDA)表明:根据定性性状得到的中间型个体中分别有7个和11个被归入板栗和锥栗;板栗和锥栗在叶形上的差异较大,有8个数量性状被选入判别方程,判别方程对板栗和锥栗的判别准确率都达93%以上,判别结果较为理想;综合20个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构建了3个主成分,主成分1和2的贡献率分别为53.5%和18.7%,累计贡献率达72.2%。前2个主成分的散布图中,有6个(1/3)中间型个体位于板栗和锥栗的重叠分布区域,可能是二者之间存在杂交的表型证据。  相似文献   

13.
物种多样性对栖息地毁坏时间异质性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栖息地毁坏是物种多样性丧失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多物种竞争共存的非自治动力模型,利用香农多样性指数,研究并比较了不同结构集合种群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对不同程度和不同速度的栖息地毁坏时间异质性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栖息地瞬间毁坏下,物种多样性先快速下降,之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最终在下降中走向平衡;在栖息地持续完全毁坏下,栖息地毁坏速度对物种多样性随累积栖息地毁坏率变化的影响,只有在最强物种多度 (q)较小时比较明显,而在q较大时较小;对于栖息地持续部分毁坏,栖息地毁坏速度只影响物种多样性振荡的幅度,而不影响其变化的最终结果,并且速度越快,物种多样性振荡幅度越大,越不利于群落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板栗雪片象Niphades sp.是板栗上新发现的一种蛀果害虫。主要发生在深山区,为害板栗、油栗、茅栗等。为害严重的果实被害率达80—90%。1974年起对此虫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初步结果分述于后。 一、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9—11毫米(头管除外),栗褐色,全身密被黄色绒毛。头管较短粗,长2.5—3  相似文献   

15.
从世界栗属植物研究的现状看中国栗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栗属(Castanea)植物世界上有7个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的广阔地域[1]。分布在亚洲的4个种:中国板栗(C.mollissimaBI.)、茅栗(C.SequiniiDode)和锥栗(C.henryiRehd.&Wils.)分布在中国大陆;日本栗(C.crenataSieb.&Zucc.)分布在日本及朝鲜半岛。分布在北美洲的有2个种:美洲栗〔C.den-tata(Marsh.)Brokh.)和美洲榛果栗(C.PumilaMill.)。美洲榛果栗曾划分为6个种:C.Pumila、C.Ozarkensis(Ashe)、C.ashei(Sidw.)、C.alnifolia(Nutt.)、C.floridena(Ahe),和C.paucispina(Ash…  相似文献   

16.
板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人工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利用水平板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板栗9个群体11个种同工酶系统的12个酶位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板栗(Castaneamolisina)为多态性物种,遗传变异水平较高,其多态位百分率为71.3%,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平均数为2.27,平均期望杂合值为0.346;总的基因多样性中,89.3%发生于群体内,各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10~0.177;对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PCA分析,筛选出较合适的基因标记位点及构建了板栗遗传结构的空间变异模式。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人工选择对板栗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初步推测出西南为板栗遗传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黑角负泥虫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及其入侵风险程度。【方法】运用适生性分析软件CLIMEX 4. 0对黑角负泥虫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模拟,将模拟结果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 GIS10.2下进行插值分析,并绘制黑角负泥虫的潜在地理分布示意图。【结果】黑角负泥虫高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及云贵高原北部;中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北部、黄土高原北部及东北平原地区;低度适生区则多分布在中高度适生区的过渡区域及我国新疆天山南北两侧地区。限制黑角负泥虫在我国分布的主要胁迫因素为干胁迫和冷胁迫,且其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和东北地区。【结论】黑角负泥虫在我国潜在地理分布范围广,适生程度高。目前,黑角负泥虫已经传播到我国的新疆和内蒙古等省(自治区),但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和自身较弱的扩散条件,并没有传入气候适宜度较高的东部地区。随着东西部经济交流的不断增多,黑角负泥虫随人为因素进一步扩散的可能性将不断增加。因此,建议检疫部门做好检疫工作,严防黑角负泥虫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18.
应用花粉分析预报板栗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4~1996年河北省迁安县蔡园乡大气中板栗花粉散布特征研究表明,不同年份板栗花期有早有晚,大气中的花粉浓度变化悬殊;大气中板栗花粉浓度受花期气温和盛花末期前降水影响较大,受日照影响较小;盛花期花粉浓度与板栗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998~0.999;根据两年相关关系建立的预报模式对第三年产量进行了预报,预报期比收获期提前2个月,预报结果最大误差5.7%,最小误差1.13%;多数误差均低于4%;运用花粉分析预报板栗和其它果品及农作物产量是一种投入少、预报期早、预报精度高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邓恩桉林地土壤pH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建省建阳市7年生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 Maiden)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土层土壤pH的空间变异规律.结果表明:该邓恩桉林地土壤pH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0~20、20~40和40 ~60 cm土层的土壤pH均值分别为pH 3.57、pH 3.62和pH 3.67;土壤pH的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3.90%、3.93%和4.05%.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pH的块金效应值分别为0.389 6、0.430 3和0.604 3,说明该林地土壤pH具有中等空间自相关性;经K-S非参数检验,该林地各层土壤pH服从正态分布.通过不同趋势效应下不同半方差函数模型预测误差的比较,确定该林地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pH空间变异最优模型分别适用0阶高斯模型、1阶指数模型和1阶球状模型.克里格最优插值分析结果表明:该邓恩桉林地各层土壤pH整体空间分布趋势均为由西向东递减,最高值出现在西南部;各层土壤pH插值标准差较小,且标准差分布均呈现以南部和中部为中心、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大的趋势.根据研究结果推测:该邓恩桉林地土壤酸化程度较严重,其土壤pH的空间分布受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土壤pH插值标准差的分布特征可能与采样点的数量和设置有关.  相似文献   

20.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C.A.Mey) Bunge是适应中亚荒漠生境的耐寒、抗旱、耐盐碱C4植物, 预测该物种地理分布范围以及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该物种适宜生境分布的变化, 对于我国荒漠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收集的梭梭分布数据与33个环境因子, 基于四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组成的组合模型对该物种适宜生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1)不同的模型算法的结果在空间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但其分布细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2)梭梭在我国的适宜生境面积约为0.91×106 km2, 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边缘,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 内蒙古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的西部,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等地区。(3)未来气候变化对该物种适宜生境分布的影响取决于升温幅度, 但是在大部分的增温情景中, 该物种的适宜生境变化较小。(4)高适宜生境面积为0.19×106 km2, 应该作为梭梭原生产地保护以及人工种植的重点区域。(5)集成多模型结果的组合物种分布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模型的不确定性, 增加模型的精度。在环境条件限制性较高的干旱区, 加入土壤因素能够有效提高物种分布模型的建模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