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Tile B、C型骨盆骨折患者共6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将纳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观察组)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每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住院时间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此外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优良率(Matta优良率)、Majeed骨盆骨折功能评分(Majeed评分)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另记录术后6个月时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7天VAS评分、住院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时Matta优良率和Majee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并发症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方法仍保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而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具有低并发症发生率,更利于提升术后早期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对比掌指关节周围骨折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或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12月期间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掌指关节周围骨折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47例)和B组(微型钢板内固定,50例)。对比两组治疗指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术后指标[指关节总活动度、手总主动活动度评分]、手功能[手指总主动屈曲度量表(TAFS)评分]、手部疼痛,同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功能锻炼开始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A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B组的指关节总活动度大于A组,手总主动活动度评分高于A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手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B组手功能TAFS评分优良率为92.00%,高于A组74.47%(P<0.05)。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相对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骨折,可缩短愈合时间、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提高手功能,指关节总活动度以及手总主动活动度评分,减轻手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其手术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与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柱功能及创伤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后路组(n=52,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前路组(n=50,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创伤应激指标、椎体参数、脊柱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发症情况。结果:后路组术后的脊柱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前路组(P<0.05)。后路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前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前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均升高,且后路组高于前路组(P<0.05),Cobb''s角降低,且后路组低于前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皮质醇(Cor)均升高,但后路组低于前路组(P<0.05)。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前路组(P<0.05)。结论:与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相比,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创伤应激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脊柱功能。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到2021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微创组与开放组各63例。微创组给予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开放组给予开放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结果:微创组的切口长度等围手术指标均少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1 d、3 d、5 d与7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7 d的的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内固定移位、神经根脊髓压迫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2 %,低于开放组的22.2 %(P<0.05);两组术后7 d的血清P物质(SP),和β-内啡肽(β-EP)含量高于术前1 d,微创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 d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含量高于术前1 d,微创组高于开放组(P<0.05)。结论: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有效控制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水平,减少创伤,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对比弹性髓内钉与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我院于2018年3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儿童股骨干骨折患者98例,根据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A组(n=50,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和B组(n=48,弹性髓内钉治疗),观察两组优良率、术前/术后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优良率高于A组(P<0.05)。B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P<0.05)。B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至内固定拆除时间、取出内固定手术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疗效更好,可有效改善术中、术后指标,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对比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OBS)结合Nice结与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患者(n=66)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锁定钢板治疗,32例)和B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结合Nice结,34例),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结果: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升高,VAS评分下降(P<0.05),B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低于A组,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前屈、后伸、内旋、外旋的肩关节活动度增大(P<0.05),且B组术后3个月前屈、后伸、内旋、外旋的肩关节活动度均大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OBS与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相比,OBS结合Nice结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促进骨折愈合,扩大肩关节活动度,改善肩关节功能,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对比外侧L形切口与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并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足部功能和血清应激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100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n=49)和B组(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n=51),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足部功能和血清应激因子变化情况,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天数较A组短,术后引流量较A组少(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组间对比未见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Bohler角、Gissane角均扩大(P<0.05)。两组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下降,Maryland足功能评分升高(P<0.05)。两组术后7 d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水平升高(P<0.05),B组术后7 d Cor、E水平低于A组(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A组(P<0.05)。结论: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相比,经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应激程度轻,创伤小,术后足部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切开与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对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98例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50,切开复位)和B组(n=48,闭合复位),比较两组患者优良率、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手术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优良率为78.00%(39/50),高于B组的58.33%(28/48)(P<0.05)。两组术后负重下地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A组高于B组(P<0.05)。两组二次手术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A组Ⅰ型、Ⅱ型的例数均多于B组,Ⅲ型例数少于B组(P<0.05)。结论:与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相比,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虽损伤较大,但其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更佳,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手术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非刚性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诊治资料。根据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非刚性组(n=30,采用非刚性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和传统螺钉组(n=30,采用传统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和完全负重所需时间、手术前后的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和下胫腓间隙(TBCS);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两组的术后踝关节功能,以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估两组的生活质量,并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非刚性组的完全负重所需时间短于传统螺钉组,操作角度大于传统螺钉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6周、12周和6个月的TBOL均大于术前,TBCS均小于术前(均P<0.05),但两组术后6周、12周和6个月的TBOL和TBCS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非刚性组术后12周的AOFAS评分高于传统螺钉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均较术后12周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非刚性组的WHOQOL-BREF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传统螺钉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非刚性与传统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康复效果相当,但非刚性固定的操作更加便利,术后恢复较快,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高,可较早完全负重。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对比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固定和单排固定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疗效,并分析术后早期再撕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北碚中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n=97,接受单排固定治疗)和B组(n=103,接受双排缝合桥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的疼痛、肩关节功能情况、肩关节活动度及术后早期再撕裂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肩袖全层撕裂患者术后早期再撕裂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B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低于A组,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ASES)评分高于A组(P<0.05)。术后6个月,B组前屈、外展、体侧外旋角度大于A组(P<0.05)。B组的术后早期再撕裂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术后早期再撕裂的发生与糖尿病史、撕裂大小、吸烟史、年龄、术前肌肉质量、性别、脂肪浸润、注射皮质类固醇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性别为男性、吸烟史、糖尿病史、撕裂大小为巨大型再撕裂、脂肪浸润、注射皮质类固醇是术后早期再撕裂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固定治疗肩袖全层撕裂,可更好的减轻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和关节活动度。此外,糖尿病史、脂肪浸润、吸烟史、高龄、撕裂大小为巨大型再撕裂、男性、注射皮质类固醇等是肩袖全层撕裂患者术后早期再撕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环经皮内固定架(Infix)固定联合后路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8月到2018年2月诊治的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61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前环经皮Infix固定联合后路固定,记录与观察两组预后。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与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与术中透视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钉道感染、神经损伤、静脉血栓、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5%vs.33.3%,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Majeed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3.5%和73.3%,骨折复位优良率分别为96.8%和7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环经皮Infix固定联合后路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能减少创伤,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骨盆复位质量与骨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到2015年8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82例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抗结核治疗,同时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前路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行后路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背疼痛缓解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Frankel分级和Th17细胞相关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的腰背疼痛缓解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后,观察组的Frankel分级为A级和B级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路病灶切除联合后路植骨内固定术能有效促进脊柱结核患者术后的康复,降低脊柱损伤程度,并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促进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择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将其均分为研究组(n=32)与对照组(n=32)。研究组采用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后路非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实现I期愈合,术后无感染。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N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前显著升高,Cobb角、NR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Cobb角、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腰背痛、内固定失败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可以有效改善临床指标,有利于术后身体恢复,减轻疼痛,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对比半肩关节置换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两种术式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3月期间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将92例患者区分为A组(n=44,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和B组(n=48,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和肩关节功能相关评分、血清应激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Neer评分均升高,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均下降(P<0.05),但两组上述评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两组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水平均升高,但B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A组(P<0.05)。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可获得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大致相当的临床疗效,但半肩关节置换术术后应激反应更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锁定接骨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给予微创锁定接骨板治疗,对照组(44例)给予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个月Neer和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Constant-Murley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按Neer评分,观察组优良率为91.1%,明显高于对照组(68.1%,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微创锁定接骨板能更好,安全性更高,可更快更有效地促进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