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污泥堆肥对黄梁木幼苗生长和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将污泥堆肥后用作苗木栽培基质逐渐成为新型的污泥生态化处置途径.通过7个月的盆栽试验,研究污泥堆肥不同添加量,即0%(CK)、25%(T1)、50%(T2)、75%(T3)、100%(T4)对黄粱木幼苗生长及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吸收的影响,以及栽培后基质中元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污泥堆肥添加量对黄梁木生长有显著影响,纯污泥(T4)中黄梁木苗木不能正常生长,移栽两周后植株全部死亡,而T1、T2和T3处理则显著增加了黄梁木株高、地径和总生物量,其中,T2处理效果最佳,3个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2、T3处理显著促进黄梁木对N、P、K以及重金属(Cu、 Zn、Pb、Cd)的吸收,而T1处理仅对N和Pb吸收有显著促进作用;同一处理条件下,黄梁木对污泥堆肥重金属吸收能力表现为Zn>Cu>Pb>Cd.盆栽试验结束时,污泥混合基质中有机质,以及N、P、K含量较高,但仍残留一定量重金属,不过均低于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具有再次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农林废弃物混合基质对崖柏扦插育苗的影响,筛选可替代草炭、成本低廉的环保型育苗基质,配制草炭+蛭石+珍珠岩(T1)、食用菌菌渣+蛭石+珍珠岩(T2)、炭化稻壳+蛭石+珍珠岩(T3)、食用菌菌渣+炉渣+锯末(T4)和炭化稻壳+食用菌菌渣+炉渣(T5)5种混合基质,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综合评价不同混合基质的优劣。结果表明:T3容重最低,其次是T2,二者与其他混合基质差异显著;T2的非毛管孔隙度显著大于T1,毛管孔隙度低于T1,总孔隙度低于T3;T2的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基质含水量和pH最高,且与其他混合基质的大多数化学指标差异显著。不同混合基质的插穗生根率和生长发育指标的隶属函数值表现为T2>T3>T1>T5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桔梗容器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为桔梗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设置T1(100%营养土)、T2(营养土∶泥炭=1∶1)、T3(营养土∶珍珠岩∶泥炭=1∶1∶1)、T4(泥炭∶蛭石∶珍珠岩=2∶1∶1)4种不同配比的组合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基质处理下桔梗容器苗生长指标及生理参数的变化,并借助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处理下桔梗幼苗的培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栽培基质不同对桔梗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有显著影响。T3和T4处理下桔梗幼苗的生长量显著高于T1、T2处理,表现为幼苗生长健壮、根系生物量较大;不同处理之间叶长的差异不显著,但叶片宽及叶面积差异显著;基质不同对桔梗的花朵数、花直径、裂片长、裂片宽均有显著影响,表现为T2处理下花朵数、花直径显著高于T1、T3(P<0.05);T4处理下幼苗的可溶性蛋白质...  相似文献   

4.
北方地区不同基质对辣木幼苗生长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高寒地区设施条件下,不同基质对多油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及其两个改良种PKM1、PKM2的苗木生长阶段株高、地径、形态解剖等特征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栽培基质。结果表明,珍珠岩+园土+腐殖土(1:2:1,T1)、草炭+河沙+腐熟蘑菇基料(3:1:1,T2)、园土+腐殖土+草炭+河沙(2:1:1:1,T3)、园土(CK)4个基质中,T2基质最适宜辣木生长,其有机质高达49.97 g·kg-1、孔隙度76.84%、容重为0.58 g·cm-3、速效N、P、K等肥力指标也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在T2基质中,辣木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其它处理(P<0.05),定植71 d多油辣木、PKM1、PKM2三个品种株高依次是80.2、115.67、81.0 cm,较园土(CK,T4)分别增长了38.3%、25.7%、28.6%;地径依次为13.27、17.47、15.08 mm,较对照分别增粗了32.0%、14.6%、39.0%;T2处理的地上部分的发育最快,60 d茎表皮完全死亡、破裂,最外层形成周皮,韧皮纤维及木质部较其它处理发达;结合基质的8个向量因子与辣木株高、地径相关性分析,可知:有机质含量高、通气性、保水性及供肥能力较好的基质更加适宜辣木生长,各因子对辣木生长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有机质、速效钾、含水率、孔隙度、容重、碱解氮、速效磷(P<0.05)。  相似文献   

5.
城市污泥等废料可以用于调理稀土矿废弃地土壤,而能源植物麻疯树有望成为稀土矿废弃地的先锋植物。本研究通过向稀土矿废弃地土壤中添加污泥(T1)、污泥+蔗渣(T2)、污泥+蔗渣+钝化剂(T3),并以矿区土壤为对照(CK),研究盆栽条件下各处理对麻疯树生长和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CK相比,T1仅显著提高麻疯树株高,T2、T3显著提高麻疯树株高、地径和生物量,其中总生物量提高184.7%以上;3个处理均显著促进麻疯树对N、P、K、Cu的吸收;T1、T2显著提高基质中可交换态Zn、Cd、Ni比例,T3则相反,并显著降低Zn、Cd、Ni在基质中的迁移系数和活性系数,抑制麻疯树对Zn、Pb、Cd、Ni的吸收,抑制率达36.1%以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处理对麻疯树生长的促进顺序为T2>T3>T1>CK,对麻疯树吸收Cu、Zn、Pb、Cd、Ni的抑制顺序为T3>CK>T2>T1。混施污泥和蔗渣显著促进麻疯树生长和元素吸收,进一步加入钝化剂则显著抑制麻疯树对重金属的吸收,但不影响麻疯树生长。  相似文献   

6.
日光温室早春茬-秋冬茬连作栽培番茄是我国北方设施蔬菜周年栽培的主要种植模式之一。以该种植模式下农户习惯施肥量为对照(CK,100%化肥),设15%(T1)、30%(T2)、45%(T3)、60%(T4)、75%(T5)、100%有机肥替代化肥(T6)处理,探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土壤环境和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细菌数量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放线菌数量以T1处理最多,为12.12×106 cfu·g-1。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提高土壤脲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说明有机肥对改善设施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养分积累具有显著效果。其中,T1处理蔗糖酶活性和速效磷含量最高,分别为1.36 mg·-1、305.4 mg·kg-1,T2处理的速效钾含量最高,为582.6 mg·kg-1。T2处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大,为94.2%。各有机肥处理可改善番茄果实品质,提高产量,其中,T1处理番茄红素含量最高,达5.69,糖酸比以T1和T2处理最好,分别为8.19、8.70;产量以T1处理最高,T2处理次之,较CK分别增产16.6%、5.8%。综上,农户习惯施肥量中15%~30%的化肥用有机肥替代为该种植模式下较佳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氮(N)源(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根系时空分布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采用微根管(minirhizotron)动态监测技术, 以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为试验材料, 在等养分条件下, 设置不施肥(T0)、100%尿素N (T1)、75%尿素N + 25%鸡粪N (T2)、50%尿素N + 50%鸡粪N (T3)、25%尿素N + 75%鸡粪N (T4)和100%鸡粪N (T5)等6个有机N与化肥N配施处理, 研究分析了‘豫麦34’在不同生育时期及0-100 cm土层中根系直径、根长密度、根长生长量和死亡量等根系特征参数的变化及其产量表现。结果表明, 施肥不仅有利于各生育时期及不同土层中根系直径、根长密度和根长生长量的增加, 而且增加了根长死亡量, 促进了根系的周转。对不同配施处理进行比较, 发现T3处理(尿素和鸡粪等氮配施)的效果最为显著, 全生育期平均根长密度、周期生长量与周期死亡量分别较对照T0增加了55.52%、57.79%和61.61%, 有效分蘖数、穗粒重、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也以T3处理增加最多, 分别较T0增加了52.63%、43.90%、40.16%和12.02%; 穗粒数在T4处理下最大, 较T0增加了45.79%; 生物产量在T5处理下最高, 比T0增加了26.95%。因此, 不同氮源合理配施有利于促进冬小麦根系的生长及在不同土层中的扩展, 提高冬小麦产量。尿素和鸡粪为N源时等氮配施(50 : 50)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黄土高原西部半干旱区水氮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性生产,探索适宜的有机氮替代无机氮水平,于2016—2018年在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进行了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单施化学氮肥不施有机肥(T1)、有机肥50%替代化学氮肥(T2)、有机肥37.5%替代化学氮肥(T3)、有机肥25%替代化学氮肥(T4)、有机肥12.5%替代化学氮肥(T5)和不施氮肥对照(CK),研究了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系统产量、经济效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肥施用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在200 kg·hm-2施氮水平下,有机肥氮替代处理在干旱年份表现出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而在丰水年,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处理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总体来说,与单施化肥相比,50%和37.5%替代处理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5.6%和18.2%,收获指数分别增加35.1%和27.0%;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增加17.4%、15.7%、15.6%、155.2%和22.3%、17.7%、18.0%、179.3%.表明在相等的总氮量投入下,50%和37.5%是该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有机氮替代无机氮的适宜水平,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张永征  李海东  李秀  肖静  徐坤 《生态学杂志》2013,24(12):3459-3464
为探讨根系供水状况及叶面受光强度与生姜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关系,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与遮光50%交互处理,研究了自然强光正常供水(T1)、遮光50%正常供水(T2)、自然强光模拟干旱(T3)、遮光50%模拟干旱(T4)条件对生姜叶片活性氧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胁迫处理6 d时,生姜叶片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含量及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在午间均显著升高,但以T3升幅较大,T4次之,T1、T2较小;而抗氧化酶除T1、T2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中午较高外,各处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T3、T4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在午间显著降低.持续处理过程中,T1、T2生姜叶片活性氧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基本稳定,但以T1高于T2,而T3、T4活性氧水平均持续升高,保护酶活性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干旱胁迫尤其是强光干旱交互胁迫可引发生姜叶片活性氧积累,而遮光则有利于维持较高的保护酶活性,降低叶片活性氧水平,减轻干旱胁迫的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以4年生香椿为试验材料,设置平茬20 cm(T1)、50 cm(T2)、80 cm(T3)和不平茬(CK)4种处理,观测其萌枝和叶片生长情况,以及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平茬高度的生长生理响应差异,以明确平茬措施下香椿植株更新复壮再生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平茬能够显著提高香椿的萌枝能力,促进侧枝和叶片生长,其萌枝数、侧枝长度在T3处理下最高,成枝数、叶长、叶宽、叶面积及侧枝粗度在T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2)随着平茬高度的增加,香椿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先升后降,并在T2处理达到最大,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17.33%、10.00%、13.51%和6.98%;平茬也提高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T2处理下分别比CK显著提高了18.34%、27.07%、21.11%和23.05%。(3)不同平茬高度处...  相似文献   

11.
秦岭华北落叶松林乔木种群结构与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雯雯  欧景莉  刘晓  岳明 《生态科学》2011,30(6):618-623
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在秦岭属于外来物种。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静态生命表、生存曲线分析方法,探讨了秦岭华北落叶松种群以及群落中其他乔木的年龄结构和自我更新能力,同时与本地树种华山松林的乔木种群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种群密度较高,幼苗数量少且死亡率较高,种群内其他乔木树种仅有极少量幼苗,乔木的自我更新能力较差。由生命表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华北落叶松是一个衰退型种群,华山松则为稳定发展的种群。建议对华北落叶松采取适当间伐,人工促进更新。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study,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lethal temperatures (LT50) of L. intermedia and L. laeta were determined in two treatments: gradual heating (25–50°C) and cooling (25°C to −5°C), and 1 h at a constant temperature. In gradual temperatures change, L. intermedia mortality started at 40°C and the LT50 was 42°C; for L. laeta, mortality began at 35°C and the LT50 was 40°C. At low temperatures, mortality was registered only at −5°C for both species. In the constant temperature L. intermedia showed a maximum LT50 at 35°C and L. laeta at 32°C; the minimum LT for both species was −7°C.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低温对离体大鼠心室肌复极时程及Kir2.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Kir2.1蛋白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18只健康雄性SD大鼠, 随机分为3组(n=6),即正常对照组(C组)、35℃低温组(H1组)和32℃低温组(H2组)。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37℃ K-H液平衡灌注15 min后,C组继续灌注37℃ K-H液30 min;H1组继续灌注35℃的K-H液30 min,H2组继续灌注32℃的K-H液30 min。记录各组平衡灌注15 min(T1)和继续灌注30 min(T2)时HR、左心室前壁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计算单相动作电位复极50%、90%的时程(MAPD50、MAPD90)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同时记录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取测量电生理的心室肌部位组织以Western blot测定Kir2. 1蛋白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测量Kir2. 1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AOD)及分布情况。结果: 与T0比较,T1时H1组和H2组HR显著减慢(P<0.05), MAPD50、MAPD90显著延长(P<0.05),TDR显著增大(P< 0.05);与C组比较,T1时H1组和H2组HR显著减慢(P<0.05),MAPD90显著延长(P<0.05),TDR显著增大(P< 0.05),Kir2.1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 AOD值显著减少(P<0.05)。与H1组比较,T1时H2组心率显著减慢(P<0.05),MAPD50、MAPD90显著延长(P<0.05),TDR显著增大(P<0.05)。C组Kir2.1蛋白分布正常,H1、H2组蛋白分布紊乱。结论: 低温会延长心室复极时程,增加复极离散度,其机制与低温下调Kir2.1蛋白表达、改变Kir2.1蛋白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残次苹果发酵产物对连作土壤环境及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减轻苹果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连作土壤为对照(CK),设置溴甲烷灭菌连作土壤(T1)、连作土壤施加苹果发酵产物(T2)、连作土壤施加灭菌苹果发酵产物(T3)处理,测定了土壤和平邑甜茶幼苗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 T1、T2、T3能显著促进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其中以T1和T2的效果较好,其根系呼吸速率、株高、地径、鲜质量、干质量分别比CK提高了107.3%、50.6%、42.4%、171.7%、225.3%和104.4%、50.6%、42.3%、171.8%、225.5%。T2和T3提高了连作土壤中养分转化相关酶的活性,过氧化氢酶、脲酶、中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比CK提高了44.5%、169.5%、23.4%、169.3%和23.7%、72.6%、1.5%、121.5%;T1处理的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与CK无显著差异,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了40.8%和41.6%。T2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18.6%、50.6%、14.0%和36.7%;T3只提高了速效氮的含量,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7.0%和23.6%;T1与CK相比速效养分含量有所降低。T1和T2显著降低了土壤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增加了细菌数量;T3处理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较CK显著降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T1、T2和T3处理的层出镰孢菌、串珠镰孢菌、腐皮镰孢菌和尖孢镰孢菌基因拷贝数均较CK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苹果发酵产物处理能抑制连作土壤病原菌,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可作为一种减轻苹果连作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北京地区的森林随极端干旱加剧表现出脆弱性特征,为了解气候变化下不同树种的干旱耐受性,选择北京东灵山森林内3个乔木树种(华北落叶松、油松和辽东栎),利用树木年轮生态学方法分析了径向生长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对极端干旱事件的抵抗力和弹性。结果表明: 华北落叶松和油松与5—6月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辽东栎与5月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华北落叶松与6月降水量、5—6月和8—9月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油松与6—8月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辽东栎与2月和5月降水量、5月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所有树种均与当年5—7月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呈显著正相关。华北落叶松是干旱耐受性最弱的树种,径向生长在所选极端干旱事件中(1994年、2001—2002年和2007年)下降幅度最大(46.6%~69.6%),抵抗力(0.534、0.304、0.530)和弹性(0.686、0.570、0.753)显著低于辽东栎和油松,辽东栎在2007年抵抗力显著高于油松,弹性无显著差异。生长季持续的高温或降水减少引起的极端干旱是树木径向生长下降的主要原因,树种间各异的生理生态策略是干旱耐受性差异的可能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未来造林树种选择和森林管护措施制定提供新依据,以在气候压力持续增加背景下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  相似文献   

16.
Esther W. Hou  Steven S.-L. Li   《Gene》1993,130(2):287-290
Mouse cDNAs encoding ribosomal proteins (r-proteins), L12 and L18, were isolated and their sequences determined. The L12 cDNA was found to contain 639 bp, including a coding sequence of 498 nucleotides (nt), 5' (78 nt) and 3' (45 nt) untranslated regions (UTRs), and a poly(A) tail of 18 nt. The L18 cDNA was shown to consist of 648 bp, including a coding sequence of 567 nt, 5' (26 nt) and 3' (39 nt) UTRs, and a poly(A) tail of 16 nt. The nt sequences of the protein-coding region from the mouse L12 and L18 cDNAs were found to exhibit 96% and 92% identity, respectively, with those of the rat. With the use of mouse L12 and L18 cDNA probes, multiple (at least 10) copies of the L12 and L18 gene families were shown to be present in the mouse and rat genomes. However, there was no sequence heterogeneity detected among seven L18 cDNA clones, indicating that only one copy of the L18 gene-related sequences is functional, and the other copies are presumably nonfunctional pseudogenes. The complete amino acid (aa) sequences of the mouse r-proteins, L12 and L18, were deduced from the nt sequences of their cDNA clones. L12 has 165 aa and a Mr, of 17 790, while L18 has 188 aa and a Mr of 21 570. The aa sequences of the mouse r-proteins, L12 and L18, exhibit 98% and 94% identity, respectively, to those of rat.  相似文献   

17.
4种蚜虫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桃蚜、萝卜蚜、胡萝卜微管蚜、瓜蚜对异色瓢虫种群扩繁的适宜性,在实验室条件下,以4种蚜为食料构建异色瓢虫两性生命表,研究不同蚜虫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取食不同蚜虫,异色瓢虫未成熟期由长到短依次为萝卜蚜(18.18 d)、瓜蚜(17.48 d)、胡萝卜微管蚜(16.23 d)、桃蚜(15.77 d);成虫前期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胡萝卜微管蚜(88.3%)、桃蚜(86.7%)、萝卜蚜(55.0%)、瓜蚜(55.0%);成虫繁殖力由高到低依次为胡萝卜微管蚜(1750.5粒)、桃蚜(1441.5粒)、瓜蚜(1006.3粒)、萝卜蚜(965.2粒);成虫寿命由长到短依次为胡萝卜微管蚜(78.8 d)、桃蚜(63.1 d)、瓜蚜(54.3 d)、萝卜蚜(48.4 d);异色瓢虫种群内禀增长率rm由高到低依次为桃蚜(0.19)、胡萝卜微管蚜(0.18)、萝卜蚜(0.14)、棉蚜(0.14);净增值率R0由高到低依次为胡萝卜微管蚜(895.83)、桃蚜(600.62)、萝卜蚜(273.47)、棉蚜(268.33)。4种蚜虫中,胡萝卜微管蚜和桃蚜更有利于异色瓢虫种群扩繁。  相似文献   

18.
以花生(Arachis hypogaea)品种‘花育22号’为研究材料, 2013年在威海文登市、2014年在日照三庄镇的丘陵砂壤土上进行试验, 研究增施钙肥对酸性土花生的产量、品质的影响, 以及相关碳、氮代谢酶活性差异, 探讨酸性土花生钙肥最佳用量。试验设3个钙肥处理, 分别为每667 m2施CaO 0 kg (T0)、14 kg (T1)、28 kg (T2)。结果表明: 酸性土增施钙肥显著增加了花生的荚果产量, 两个试验点T1处理平均增产26.92%, T2处理平均增产21.65%。增产原因是增施钙肥显著增加了花生单株结果数, 提高了双仁果率, 从而增加了单株荚果产量, 同时增加了籽仁的饱满度而显著提高了出仁率。钙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花生籽仁蛋白质和脂肪含量, 提高了赖氨酸、总氨基酸含量和油酸/亚油酸(O/L)比值。酸性土增施钙肥显著提高了花生叶片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 其中T1处理的GS活性显著高于T2处理。钙肥处理显著提高了花生生育前期的叶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 而生育后期的活性低于不施钙肥处理。不同钙肥施用量相比, 每667 m2施14 kg CaO的经济效益最好, 其产量最高, 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