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所产菰米是禾本科植物菰Zizania caduciflora的果实,和稻同族。全世界禾本科菰属植物约有4种,其他3种产于北美,国外称野米(wild rice)。有关菰米的文字记载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周礼》上记载:“王子馈食用六谷,鱼宜菰”。可见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菰米已是给帝王的贡品,是帝王所食六谷之一,较宜和鱼同吃。明代《本草纲目》上也记有“周礼供御”、“古人以为美馔”,并称菰米“气味甘、冷,无毒、主治止喝解烦热,调肠胃”。《广西本草选编》说菰米“主治内热烦渴,便秘,乳少”。  相似文献   

2.
在北美洲,加拿大和美国的大湖区边缘浅水沼泽里,生长着大面积的野生菰属植物Zizaniaaquatica。禾本科菰属共3种,2种产于美洲,1种产在东亚。大湖区的野菰株高2—3米,花序散穗状,籽实瘦长,果皮黑色,淀粉白色。它的花序和籽实都有些像燕麦。当地印第安人在秋天菰结实时,划着独木舟去采集菰米。菰米的成熟期不一致,成熟了又容易掉落,这些都是有利于野菰生存的遗传习性。印第安人熟悉菰的这种习性,通常是分两三次进行收获,事前先把处于乳熟期的几个菰穗,捆扎成把。到成熟期好收获时,由两个妇女共乘一条独木舟,携带用树皮做…  相似文献   

3.
中国菰(Zizania latifolia(Griseb.)Turcz.ex Stapf)是一种多年生禾本科稻亚科稻族菰属挺水植物。研究表明,菰具有现代水稻栽培品种所需要的许多优良性状,在生态治理方面表现出应用潜力;菰米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稻米,且兼具保健功效。菰的这些特性使其在水稻种质改良、重金属离子污染土壤治理以及功能性食品开发方面表现出诱人的前景。近年来,菰属植物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涉及菰的起源进化、菰的经济价值、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菰遗传多样性分析、菰组学及育种应用等五方面。因文献报道的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目前未见详尽的有关该物种研究进展的专门论述。本文从上述5个方面进行总结,促进对菰的了解,为这种重要野生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借鉴,进而加速该物种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4.
黄渝 《生命世界》2001,(5):18-19
茭白原产地在我国,是世界上唯有我国独有的蔬菜,它成为蔬菜说来有趣。谷物改行作蔬菜茭白与稻、麦同属于禾本科“大家族”,古时称为菰和蒋。生于浅水沼泽湖泊地区,是多年生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高达2米,叶子条状披针形,有平行叶脉。原是一种野草,所以,也叫菰草、蒋草、茭草。茎梢上开淡紫红色小花,花序为大圆锥形,雌花与雄花同生在一个花序中。花谢后就结成黑色的小型果实,剥去外壳,就是所谓菰米,或叫“雕胡米”、“茭米”,煨熟后吃,味颇香美。我国远在秦汉以前,菰已作为谷物种植,浙江的湖州因产菰米而有“菰城”称号。当…  相似文献   

5.
用收割法对湖北省武昌县斧头湖菰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该群落的生产量。菰群落的抽条密度在3月下旬达到最大值97.8±13.5根/m~2,现存量在9月份达到最大值1520.88±346.32g/m~2。利用生产结构图对菰群落3—6月份的枯死叶量进行了估计,并主要利用Mason等(1975)的方法对菰群落的枯死凋落量进行了估算,由此得到菰群落的生产量为1792.02g/m~2,比最大现存量高出17.8%,P/B=1.24。菰群落的种子生产量很低,约为14.56g/m~2。  相似文献   

6.
用收割法对湖北省武昌县斧头湖菰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该群落的生产量。菰群落的抽条密度在3月下旬达到最大值97.8±13.5根/m2,现存量在9月份达到最大值1520.88±346.32g/m2。利用生产结构图对菰群落3—6月份的枯死叶量进行了估计,并主要利用Mason等(1975)的方法对菰群落的枯死凋落量进行了估算,由此得到菰群落的生产量为1792.02g/m2,比最大现存量高出17.8%,P/B=1.24。菰群落的种子生产量很低,约为14.56g/m2。  相似文献   

7.
菰和菖蒲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率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菰〔Zizania latifolia(Griseb.)Stapf〕、菖蒲(Acorus calamusL.)及它们的复合体系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菰和菖蒲在供试富营养化水体中均能正常生长,二者单独种植体系或等量混合种植体系对富营养化水体均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单独种植的菰和菖蒲及二者的混合种植体系对供试水体中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2.8%、92.7%和94.9%;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5.5%、97.4%和96.6%;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3.9%、94.3%和84.7%;对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83.0%、85.5%和86.7%。单独种植的菖蒲对总磷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单独种植的菰和二者的混合种植体系。菰和菖蒲的混合种植体系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与单独种植体系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物种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三个方面结合其时间特征对湖北省武昌县斧头湖的菰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菰群落的区系组成和生长型较为丰富,菰是该群落中唯一的建群种;②菰群落内部表现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化。菰群落内部小环境多样,存在着许多小群落。菰的抽条为群聚分布,表现出形态学格局;③菰群落垂直结构简单,多数情况下仅存在一个挺水植被层。群落生产结构的变化与水位及其本身的生长特性有关。菰群落的地下成层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镜泊湖水生植被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海拔350米,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最大水深约60米,是我国最大的堰塞湖。水生植物主要生于南部和西部的河流、沟涧的入湖处及港湾、湖叉等地段。因底质、水深、透明度等环境不同、植物种类和覆盖度有明显差异。我们根据植物的不同生活型和优势种,划分为下列3个类型和12个群落。挺水植物7个群落:水蒿,芦苇,菰,泽泻+慈菇,大基荸荠,拂子茅+荻,湿苔草+大穗苔草;浮水植物3个群落:两栖蓼,菱,荇菜;沉水植物2个群落:眼子菜,杉叶藻。    相似文献   

10.
正印度蛇菰[Balanophora indica (Arn.)Griff.]隶属于蛇菰科蛇菰属,是一种寄生植物。根状茎黄橙色到棕色,表面粗糙并具有星状疣;分枝近球形,直径0.5~5.6cm,很少圆筒状。雄花序红色,卵球形椭圆形,(5~10)cm×(2~6)cm。雄花:略带红色,辐射对称,每朵被一个粗壮的截形苞片包围。花被裂片4~6,椭  相似文献   

11.
菰属系统与演化研究——孕花外稃表皮微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舒璞  陈守良  钟文怡   《广西植物》1990,10(2):107-114+179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禾本科菰属及其有关9属14种3变种1变型的孕花外稃顶端及其芒基部的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基本符合E.E.Terrell与W.P.Wergin的研究报道,但我们不仅种类收集齐全而且增加研究了与菰属有关的属种,及菰属下的一些变种及混淆种,更有利于探讨菰属的系统位置及其演化关系。菰属以其稻型的双胞微毛与硅质体应隶属于稻族。又根据它们所具硅质体形状及硅质乳突的数量,除揭示它为单性花一支与稻属、假稻属、水禾属等两性花一支在稻族中存在平行演化现象外,也揭示了在菰属中共有4种、2亚种,其中以菰最为原始。  相似文献   

12.
菰属Zizania L.植物的分支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守良  徐克学 《植物研究》1994,14(4):385-394
本文应用分支分类学中的最大同步法对全世界菰属Zizania L.及其有关属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其种系发生后所得出的分支树谱图上明显表示出法洛斯属Pharus Br.不应该与菰属、稻属Oryza L.等同位在稻族Oryzeae内,而应另立法洛斯族Phareae.菰属在稻族中独立出较进化的一支,当今称为菰亚族Zizaniinae.在菰属内全世界有4种.2亚种,其演化关系为菰Z.latifolia是最原始,由它分别向得克萨斯菰Z.texana及水生菰Z.aquatica演化,再由水生菰演化至沼生菰Z.palustris。  相似文献   

13.
菰是一种稻族野生资源,水生或沼生,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野生菰群体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育种基因资源,同时还有着巨大的生态作用。为建立适宜于菰的ISSR反应体系,以菰DNA基因组为模板对ISSR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变量法在12个不同梯度水平上设计正交试验针对体系中d NTPs浓度、Mg2+浓度、Taq聚合酶浓度、引物浓度、模板DNA浓度及引物退火温度等6个因子进行优化,确定了在20μL ISSR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最适因素水平分别为:3.0 mmol Mg2+(10×Buffer),0.5 mmol d NTPs、1.0μmol引物浓度、0.24 U/μL Taq聚合酶、1.5 ng/μL DNA模板以及55℃退火温度。应用该优化体系对80个菰材料进行扩增,证实了该体系的适用性和稳定性,为菰遗传资源的鉴定、评价与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菰属系统与演化研究——花粉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报道了菰属Zizania L. 及其有关属,共7属,13种,3变种,1变型的花粉形 态。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其花粉的形状、外壁的层次及纹饰等进行了观察。经过研 究,笔者认为:菰属应置于禾本科稻族内;菰属在稻族内的演化及菰属内的种间演化均存在 平行演化的现象;菰属在全世界有4种2亚种。这些结论大都吻合笔者对其它形态特征的研 究结果。  相似文献   

15.
谭运洪 《广西植物》2013,(4):521-522
报道了中国假野菰属(列当科)一新记录种——泰国假野菰(Christisonia siamensis Craib)。结果表明:该种与假野菰(C.hookeri Clarke)的主要区别是花萼黄色或白色,有时暗紫色,具有独特的三角状花萼齿;花冠裂片紫色,下唇裂片中部有一黄色斑点并延伸至花冠筒内侧;花丝光滑,花药一室,粘合,通常明显有距,距的基部具圆锥形的突起;顶端有开裂的毛孔。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适用于菰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的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体系,构建菰黑粉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针对性地筛选双核菌丝形成缺陷型转化子,并对T-DNA插入位点进行分析,为研究菰黑粉菌二态型转换的分子调控机理打下基础。以构建的菰黑粉菌自融合菌株TSP为出发菌株,以含有遗传霉素(G418)抗性基因(neo)的质粒为载体,通过ATMT构建菰黑粉菌T-DNA突变体库,并对诱导剂乙酰丁香酮(AS)浓度、转化的共培养时间、农杆菌浓度和菰黑粉菌芽孢子浓度等建库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条件试验,筛选最优条件;对继代培养的转化子基因组中的遗传霉素抗性基因进行PCR检测,验证转化子遗传稳定性;对突变体库中的转化子双核菌丝生长情况进行观察,测定其双核菌丝形成能力;对上述双核菌丝形成缺陷型转化子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其T-DNA插入位点。当遗传霉素浓度为75μg/mL时,菰黑粉菌的生长被完全抑制。当AS浓度为100μg/mL、共培养时间为24 h、孢子浓度为1×105  相似文献   

17.
中国蛇菰属(蛇菰科)植物的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福武  李泽贤 《植物研究》1992,12(4):379-381
本文修订了中国蛇菰属植物,新改级红烛蛇菰[Balanophoraharlandii Hook.f.var.mutinoides(Hayata)Xing,stat.nov.];杯茎蛇菰(Balanophora subcupularis Tam)为短穗蛇菰的异名;旋生蛇菰(Bala-nophora harlandii Hook.f.var.spiralis Tam)为鸟(黍离)蛇菰的异名;中国植物志中所载的日本蛇菰Balaophora Japonica Makino)和海南植物志记载的多蕊蛇菰(Balanophora polyandra Griff.)系原作者鉴定错误。  相似文献   

18.
菰和菖蒲对重金属的胁迫反应及其富集能力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Cu—Zn—Ph-Cd复合污染条件下,菰和菖蒲的生长状况、生理特性及吸收和富集重金属的能力。结果表明,高浓度污染下菰和菖蒲不能存活;低、中浓度中菖蒲的生长受到抑制,菰各生长指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表明菰对低、中浓度重金属的耐性强于菖蒲。随着污染浓度的增加,菰和菖蒲叶片叶绿索含量显著降低;菰叶绿素a/b值略有降低,菖蒲叶绿素a/b值显著降低;菰和菖蒲叶片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显著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低浓度时升高,中浓度时降低。菰体内重金属含量为Zn〉Cu〉Pb〉Cd,菖蒲体内的含量为Cu〉Zn〉Pb〉Cd,且二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都随着污染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菰和菖蒲对Cd的富集系数较大,地上部分(茎与叶)和地下部分(根与根状茎)均大于1;对Pb的富集系数较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均小于1。菰和菖蒲地下部分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地上部分含量,二者根系对4种重金属都有较强的滞留效应,平均滞留率均大于50%。各处理中菰对重金属的吸收量均高于菖蒲。综合分析菰和菖蒲的生长、生理及富集重金属的能力,菰比菖蒲更适用于低、中浓度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9.
《菌物学报》2017,(9):1210-1221
菰黑粉菌是茭白的内生真菌,对茭白孕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离获得了13个不同茭白品种和孕茭表型的菰黑粉菌菌株(M‐T型和T型),ITS序列鉴定分析发现:13个菌株都属于菰黑粉菌,它们的ITS序列仅在ITS1序列区间存在3个碱基位点的变异;基于ISSR技术比较分析了菰黑粉菌菌株间的遗传多态性,聚类分析表明,菰黑粉菌菌株的遗传多态性与茭白栽培特点及孕茭表型密切相关,本研究有助于茭白种质资源的鉴定及保护,并为茭白田间栽培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洪湖野菰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菰(Zizania latifolia)是湖北省洪湖中优势水生维管束植物,其群落占全湖355平方公里面积的127平方公里。茎和叶的年生物量为4379克鲜重/平方米,全湖总年产量121700吨干重,目前未被利用。野菰各器官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分别以百分干重表示:根,7.0和4.76;根状茎,11.3和8.85;茎,9.5和7.15;嫩茎梢,22.4和16.53;叶,16.8和14.61。500克干叶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接近100克干重草鱼幼鱼背肌的必需氨基酸含量。脂肪:叶中3.4~4.2,茎中2.2;粗纤维:叶中26.8~28,茎中24.2;灰分:叶中10.0,茎中5.8。菰茎含可溶性糖类30%以上,其中葡萄糖,果糖、蔗糖和麦芽糖是主要成分。结果表明野菰是一种优质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