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Vero细胞试验已经被应用在测定人血清中白喉抗毒素的保护力或者通过测定免疫小鼠血清中抗毒素滴度评价白喉类毒素的效力。 白喉毒素能抑制培养物中Vero细胞的新陈代谢和存活,这种毒素效应可以被血清样品中的白喉抗毒素中和。在Vero细胞上,血清样品的滴度在有固定量的白喉毒素存在时被测出。Vero试验是根据在微  相似文献   

2.
疫苗     
一白喉杆菌菌株已被分离和定性,它包含拼接人其染色体内的二类棒状噬菌体基因。该菌株产生和分泌大量的白喉类毒素CRM45,这是白喉类毒素的一种无毒、的先成熟的末端片段,该片段可参与嵌合性毒素的构成。(邓永鸿;郭殿瑞)忿  相似文献   

3.
鉴定新分离的白喉杆菌,或检查由人群中白喉杆菌带菌者所分离的菌株时,毒力实验常作为致病能力的最后依据。测定白喉杆菌的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白喉棒状杆菌亲代细菌型及其稳定L型动物致病性的差异,了解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变异的特点,探讨其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方法用氨苄青霉素在非高渗培养基内人工诱导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为稳定L型。采用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皮内感染家兔,观察局部感染部位皮肤或全身的病理改变。采用微量法提取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的染色体DNA,用Tox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以检测毒素蛋白结构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白喉棒状杆菌在氨苄青霉素作用下可发生细胞壁缺陷而成为L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不能引起动物局部或全身发生异常表现,该稳定L型的传代培养物可仍然保留同其亲代细菌型一致的Tox基因及其核苷酸序列。结论提示细胞壁缺失将导致白喉棒状杆菌与产生毒素蛋白有关结构基因在宿主菌细胞内的表达受到抑制,以致使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丧失了产生外毒素致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对动物的致病性,探讨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致病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采用氨苄青霉素在非高渗培养基内诱导并获得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收集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将收集的高于细菌型10 000倍浓度的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皮内注射家兔,观察局部注射部位皮肤或全身的病理改变。分别采用对流免疫电泳(CIEP)和SDS-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可溶性代谢产物中的白喉毒素蛋白质。结果显示,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不能引起动物局部或全身发生异常表现,在其可溶性代谢产物中并未检测到白喉毒素蛋白质。提示细胞壁缺陷变异可影响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蛋白质,从而使其丧失了产生外毒素致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喉杆菌不分解蔗糖是与类白喉杆菌C.acnes、C.xerosis、C.hoagii的重要鉴别点。1980年7月,在一次白喉小流行中,分离到一株分解蔗糖的白喉杆菌变种,兹将结果述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作者采用高渗和等渗牛肉汤试管及平板培养法,从某医院正在使用的新洁尔灭器械浸泡液中分离出4株细菌L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1株,表皮葡萄球菌L型2株,类白喉杆菌L型1株。上述细菌经形态观察,细胞壁染色,返祖鉴定等一系列细菌L型鉴定程序;并通过电镜观察,菌体细胞图像分析。其结果均提示,细菌L型与原菌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作者认为,新洁尔灭器械浸泡液,消毒灭菌的不彻底性,是造成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作为一种抗菌活性强、安全性高、热稳定性好的阳离子型天然多肽,已作为安全的食品防腐剂受到关注。以阪崎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 sakazakii)为供试菌株,揭示ε-PL的抑菌机理,为细菌耐药性和食品防腐措施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研究了ε-PL作用下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细胞膜壁通透性、细胞表面疏水性及运动性等生理特性的影响,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ε-PL作用下的细菌细胞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在此基础上,探究了ε-PL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的抑制和清除作用效果,并利用荧光染色显微观察清除后被膜菌通透性的改变。ε-PL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的抑菌活性具有浓度依赖性,ε-PL对阪崎克罗诺杆菌ATCC51329的MIC为256 μg/mL。ε-PL能够增强细胞膜壁通透性,使其细胞内容物如核酸、碱性磷酸酶等大量渗出,从而表现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的杀菌作用。同时ε-PL能够降低阪崎克罗诺杆菌的表面疏水性和运动性,进而影响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ε-PL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被膜抑制和清除的作用效果显著,结合物理振荡,可大大提高生物被膜清除效率。ε-PL能够破坏阪崎克罗诺杆菌的细胞结构,从而达到抑菌效果。ε-PL能够降低阪崎克罗诺杆菌细胞表面的疏水性、运动性,进而ε-PL能够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对成熟生物被膜也具有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破伤风和白喉引起严重影响健康的问题遍及全世界。自从在人群及其周围环境中,发现白喉棒状杆菌和破伤风梭状杆菌广泛地存在以来,未免疫人群面临着感染这两种疾病的危险。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由于破伤风可其并发症引起50多万人的死亡。美国1966~1976年十年间,疾病控制中心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进行白喉杆菌对斗鱼的毒力试验中,发现斗鱼(Macropodus spp.)对白喉杆菌毒素敏感。注射白喉杆菌生理盐水悬浮液后,有92%的斗鱼在72小时内死亡。但还有8%存活,说明它能获得人工自动免疫。如果在注  相似文献   

11.
ELISA法检测白喉抗体的研究和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喉类毒素为包被抗原,经方阵滴定确定其包被浓度。通过对百白破三联疫苗免疫的小鼠血清中白喉抗体的小鼠-Vero细胞法效价与按几何平均滴度计算的ELISA效价进行比较,验证ELISA法检测白喉抗体的可行性。该试剂用人免疫球蛋白白喉抗体国家标准品检测的敏感度为0.05EU/ml,检测864份健康人血清,阳性率为50%,检测89份2~14岁儿童血清,阳性率为91%,与免疫规划的实际情况相符,可用于疫苗免疫效果的观察。  相似文献   

12.
双歧杆菌诱发实验性大肠癌凋亡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本文以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青春型双歧杆菌对移植瘤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歧杆菌经荷瘤鼠腹腔注射后能诱导多量大肠癌细胞凋亡,凋亡早期的细胞主要表现为核染色质浓缩边聚;中期为核膜破裂,胞核崩解,凋亡小体形成;晚期主要为邻近活细胞吞噬凋亡小体。提示双歧杆菌诱导大肠癌细胞程序化死亡可能是其抑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aspase信号通路在双歧杆菌脂磷壁酸(LTA)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RT-PCR检测经双歧杆菌LTA处理后,结肠癌Lovo细胞中MyD88和FADD mRNA的表达变化;AnnexinV检测经Caspase通用抑制剂(Z-Val-Ala-Asp-FMK)预先处理后,双歧杆菌LTA诱导结肠癌Lovo细胞凋亡率的变化;荧光法检测经双歧杆菌LTA处理后,Lovo细胞中Caspase-8活性的变化。结果经双歧杆菌LTA处理后,Lovo细胞中MyD88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FADD信号分子的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双歧杆菌LTA能够增强Lovo细胞中Caspase-8的活性(P〈0.05),且其诱导Lovo细胞凋亡的作用能够被Caspase抑制剂所抑制(P〈0.05)。结论MyD88信号分子在双歧杆菌LTA诱导Lovo细胞凋亡中可能起着承接上游分子TLRs与下游信号分子FADD的作用;而Caspase信号通路可能是双歧杆菌LTA诱导结肠癌Lovo细胞凋亡的主要信号传导途径。  相似文献   

14.
芽胞杆菌CTC菌株被鉴定为苏云金芽胞杆菌 ,鞭毛血清型H2 ,幕虫亚种 ;产生卵圆形伴胞晶体 ,伴胞晶体蛋白为 1 0 0kD ;测定了该蛋白的N 末端序列 ,该序列与炭疽芽胞杆菌的细胞表面S 层蛋白具 92 %~ 93%相似性 ;根据Southern杂交制作了该晶体蛋白基因ctc所在位置的限制性酶切图谱 ,分别克隆了该基因 5′和 3′端所在的 2 9kbXbaI片段和 3 1kbClaIDNA片段 ,彼此间具 0 6kb重叠 ,通过拼接获得含完整ctc基因的克隆。含该基因的大肠杆菌与表达S 层蛋白的大肠杆菌具相似生长特征。初步表明CTC菌株的伴胞晶体由细胞表面S 层蛋白组成。苏云金芽胞杆菌区别于蜡状芽胞杆菌和炭疽芽胞杆菌的唯一标准是能形成伴胞晶体 ,由于S 层是细胞表面的结构成分 ,本文对CTC菌株鉴定为苏云金芽胞杆菌以及伴胞晶体作为苏云金芽胞杆菌鉴别的唯一标准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5.
白喉,是一种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传染病。白喉杆菌的分离培养,是准确诊断以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手段。自从吕氏血清斜面、白氏鸡蛋斜面及血碲盐平板等培养基应用以来,对白喉杆菌的检查和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和良好效果。在上述培养基的基础上,我们加以简化,制成蛋黄琼脂培养基,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杀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1 阳性细胞的靶向毒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喉毒素 (diphtheria toxin DT) 是棒状白喉杆菌被β噬菌体感染后分泌的一种外毒素. 它可以阻断真核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杀死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 R82A, K84A, H86A 突变体可以和肿瘤血管上高表达的 VEGF 受体 1 (VEGFR-1) 特异性结合. 首先从白喉杆菌中提取基因组 DNA,扩增出白喉毒素 C 区、 T 区基因. 并运用点突变技术,制成 VEGF 的 R82A, K84A, H86A 突变体. 利用这个可以和肿瘤血管上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 VEGF 的突变体,代替白喉毒素上的受体结合区,制成了针对 VEGFR-1 的靶向融合毒素——— DT391-mVEGF. 以去除了受体结合区的 DT391 为阴性对照,细胞实验表明,融合毒素对 VEGFR-1 阳性的肿瘤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比较白喉乌头生品、炮制品生物碱成分的含量变化及其细胞毒性。方法:将白喉乌头生品及哈萨克法炮制品(以下简称"炮制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比较,测定炮制前后各提取液生物碱成分的变化;用MTT比色法分析比较不同浓度白喉乌头生品及炮制品提取液的细胞毒性。结果:白喉乌头经炮制,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峰面积显著减少,降低率分别为 45.1 %和 74.5 %;去乙酰高乌甲素峰面积明显升高,升高率为62.2 %;高乌甲素、冉乌头碱及去乙酰冉乌头碱峰面积基本不变;同时,有新的色谱峰产生,说明经炮制有新成分产生;白喉乌头生品及炮制品提取液浓度分别为在5000、2500、1250、625、312.5 μg/mL 给药48 h,与白喉乌头生品提取液相比,其炮制品提取液细胞抑制率明显降低(P<0.05),白喉乌头生品及炮制品的IC50分别是1826.70 μg/mL、3192.48 μg/mL。结论:白喉乌头经炮制,主要成分的色谱峰面积发生了变化,同时有新色谱峰产生,其毒性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峰面积明显减少,说明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减少,通过 MTT 比色法检测细胞毒性,证明其达到减毒目的。  相似文献   

18.
类似S-层蛋白的苏云金芽胞杆菌伴胞晶体蛋白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芽胞杆菌CTC菌被鉴定为苏云金芽胞杆菌,鞭毛血清型H2,幕虫亚种;产生卵圆形伴胞晶体,伴胞晶体蛋白为100kD;测定了该蛋白 N-末端序列,该序列与炭疽芽胞杆菌的细胞表面S-层蛋白具92-93%相似性,根据Southern杂交制作了该晶体蛋白基因ctc所在位置的限制性酶切图谱,分别克隆了该基因5’和3’端所在2.9kb XbaI片段和3.1kb Cla I DNA片段,彼此间具0.6kb重叠,通过拼接获得含完整ctc基因的克隆,含该基因的大肠杆菌与表达S-层蛋白的大肠杆菌具相似生长特征,初步表明CTC菌株的伴胞晶体由细胞表面S-层蛋白组成,苏云金芽胞杆菌区别于蜡状芽胞杆菌和炭疽芽胞杆菌的唯一标准是能形成伴胞晶体,由于S-层是细胞表面的结构成分,本文对CTC菌株鉴定为苏云金芽胞杆菌以及伴胞晶体作为苏云金芽胞杆菌鉴别的唯一标准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9.
<正> 根癌农杆菌感染双子叶植物时,能侵入双子叶植物的细胞壁,并通过一种未知机制将其Ti质粒DNA导入植物细胞内。导入的Ti质粒DNA(T-DNA)能整合到植物细胞的核基因组中,并被转录。通过遗传操作插入Ti质粒T区的任何DNA片段似乎都能随根癌农杆菌一起转移到植物细胞内。因此,根癌农杆菌作为载体,已广泛用于高等植物外源遗传物质的导入研究。它最终有可能给作物的基因组加入一些有益的遗传成分。遗憾的是,把Ti质粒用作转  相似文献   

20.
芽孢杆菌属是一群好氧和兼性厌氧生活、产耐热性内生孢子的杆状细菌。它的营养细胞具有活跃的酶活性和多样的代谢类型,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各种酶制剂、杀虫剂、抗生素和生物添加剂等。它还具有处于休眠期的内生孢子和营养细胞交替的生长周期,可作为研究细菌分化的重要材料;而作为典型种的枯草芽孢杆菌又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迷一。因此,我们进行了神农架林区和自然保护区芽孢杆菌资源的调查,以了解芽孢杆菌在该地区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