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心肌损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7例,分为研究组(n=39)、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心肌损害指标、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研究组的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与复苏前相比,两组患者复苏1 h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延长,且研究组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复苏1 h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苏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减轻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入住我院EICU的多发伤伴失血休克患者78例,根据抢救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9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抢救,对照组39例患者实施积极液体复苏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观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液体输入量、术前复苏时间等临床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8.2%和12.8%,均低于对照组的61.5%和28.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积极性液体复苏抢救,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能更好改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缩短术前抢救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复苏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失血性休克选择液体复苏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出血性休克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充分复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给予复苏液体的输入量为(1.95±0.35)L,对照组患者给予输液量为(3.61±0.56)L,观察组患者给予的复苏液输入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TNF-α及IL-6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TNF-α及IL-6水平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患者血浆TNF-α及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明显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出血量,稳定机体血流动力学,保证机体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浆TNF-α和IL-6水平,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限制组(n=55)和常规组(n=45),其中限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抗休克,而常规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输液量及死亡率、血压与检验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常规组相比,限制组患者输液量较少,死亡率较低,痊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相比,限制组患者平均动脉压、碱剩余明显较低,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比容明显较高,凝血酶原时间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常规组相比,限制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为失血性休克患者赢得更多后续急诊手术止血时间,能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复合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照液体复苏策略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组)和常规液体复苏(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和比较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氧代谢指标的变化,记录两组低血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及2周病死率。结果:治疗后1 h、3 h、6 h,两组患者CVP、MAP明显升高,HR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3 h、6 h,治疗组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HR、C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h、3 h、6 h,两组患者PaCO_2、PaO_2、SaO_2、PaO_2/Fi O_2均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治疗后3 h、6 h PaO_2、PaO_2/Fi O_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治疗组MODS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两组低血压、ARDS、DIC及2周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合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全身氧代谢,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5,(3)
目的总结严重多发伤在ICU救治中的临床治疗经验,并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西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EICU)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64例,随机等分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和充分液体复苏组(B组)各32例。A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B组给予充分快速液体复苏,并分别计算两组患者入院后24h内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在复苏液体总量、复苏1h乳酸、复苏时间的差异。结果经积极治疗后,A组患者在复苏液体总量、复苏1h乳酸、复苏时间明显较B组减少,而且A组患者治愈率高于B组。两组患者共死亡9例,其中早期死亡3例,主要原因为失血性休克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后期死亡6例,主要原因为多器官功能损害(MODS)。死亡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患者。结论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尤其合并休克的重症患者,早期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显著减少内脏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愈率,显著减少休克后期DIC的发生;此外,APACHEⅡ评分与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分值越高,预后越差;早期对多发伤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可预测患者预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液体复苏在腹部多发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救治的因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导致腹部多发伤且失血性休克的患者83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入院治疗)和研究组(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入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充分液体复苏;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血液酸度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复苏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arterial oxygen pressure, PaO2)均较复苏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PaO2较研究组更明显,在复苏后90 min、120 min,对照组PaO2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两组复苏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blood carbon dioxide, Pa CO2)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对照组Pa CO2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从复苏前到复苏后,两组p H值均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同时在复苏后90 min、120 min研究组p 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复苏前相比,两组复苏后PT值均显著上升(P<0.05),研究组复苏后90 min、120 min P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及肌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共有9例(22.50%)患者出现并发症或死亡,研究组共有5例(11.62%)患者出现并发症,无死亡;不良预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部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而言,采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恢复患者血容量,对血液携氧能力、肝肾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心肌损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的90例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47)和对照组(n=43),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复苏前及复苏后1 h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水平,心肌损害指标(CK、CK-MB、CTnT)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06.87±135.62)mL vs(2950.39±139.57)mL,(1049.31±160.07)mL vs(1390.18±135.89)mL,(1465.02±191.78)mL vs(1860.23±198.59)mL](P<0.05);研究组PT、 APTT、 T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9.06±1.80)s vs(15.82±1.26)s,(42.03±3.85)s vs(37.02±3.19)s,(21.03±3.86)s vs(15.80±3.27)s](P<0.05);研究组CK、CK-MB、CTn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0.85±2.72)U/L vs(32.97±3.69)U/L,(23.06±3.28)U/L vs(35.97±3.70)U/L,(2.07±0.36)ng/mL vs(2.90±0.38)ng/mL](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64%(5/47)vs27.91%(12/43)](P<0.05)。结论: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的其凝血功能,保护心肌细胞,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双囊气压输液袋抢救失血性休克病人的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入我科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40例做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双囊气压输液袋(实验组)或传统注射器配合三通管快速输液(对照组)恢复患者血压,观察和比较两种方法处理的患者输完250 mL液体所需的时间,恢复正常收缩压和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时间,以及连续扩容1000mL后的收缩压值、心率、体温和患者存活率.结果:实验组输注250mL液体所需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恢复正常收缩压和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在扩容1000 mL后收缩压、心率、体温的平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囊气压输液袋补液抢救失血性休克病人能更迅速、有效恢复患者的收缩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复苏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alpha)、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 疗失血性休克选择液体复苏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 年1 月~2015 年6 月期间,我院收治出血性休克患者63例为研究对 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2 例)和对照组(31 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充分复苏;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NF-alpha、IL-6 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给予复苏液体的输入量为(1.95± 0.35)L,对照组 患者给予输液量为(3.61± 0.56)L,观察组患者给予的复苏液输入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 患者血浆TNF-alpha及IL-6 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TNF-alpha及IL-6 水平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患者血浆 TNF-alpha及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明显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出 血量,稳定机体血流动力学,保证机体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浆TNF-琢和IL-6 水平,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