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色谱分离方法与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叶下珠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4"-O-乙酰基)-O-α-L-鼠李糖-7-O-α-L-鼠李糖苷(1)、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2)、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芸香甙(5)、槲皮素(6)、山柰酚(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木犀草素(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0)、蒙花苷(11)、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12)、柚皮苷(13)、橙皮苷(14)。除5~7外的所有化合物均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毒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6、9和10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所有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种分离方法从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出7个化合物,经现代波谱分析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3-O-[6’-O-(9Z-二十碳酰)-β-D-葡萄糖酰]-谷甾醇(1)、β-谷甾醇-3-O-α-L-(6’-O-正十六酰基)-葡萄糖苷(2)、β-谷甾醇(3)、狗脊酸(4)、胡萝卜苷(5)、山柰素-3-O-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6)和山柰素-3-O-α-L-(4-O-乙酰基)-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7)。其中化合物1的结构还未见报道。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4具有一定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相似文献   

3.
从重楼属植物五指莲Paris axialis H.Li.根茎中分离到三个甾体皂甙,经化学降解,质谱,核磁共振谱分析,证明其中两个甙为新的化合物,即偏诺皂甙元-3-O-β-D-葡萄吡喃糖基(1→3)[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甙(Ⅰ)和24α-羟基偏诺皂甙元-3-O-β-D-葡萄吡喃糖基(1→3)][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Ⅲ);另一个鉴定为薯芋皂甙元-3-O-β-D-葡萄吡喃糖基(1→3)[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甙(Ⅱ)。  相似文献   

4.
茉莉花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药用植物茉莉花(Jasminum sambac(L.)Ait.)花蕾中分离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并与已知化合物数据对照,分别鉴定为:苄基-O-β-D-葡萄吡喃糖甙(1),苄基-O-β-D-木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甙(2),tetraol(3),molihuaoside D(4),sarnhcoside A(5),sambacoside E(6),芦丁(rutin)(7),山奈酚-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半乳吡喃糖甙(8),斛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半乳吡喃糖甙(9)。  相似文献   

5.
从西南远志根中分离得到3个齐墩果酸型皂苷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α-L-阿拉伯糖基-(1→3)-β-D-木糖基-(1→4)-[β-D-芹糖基-(1→3)]-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基-(1→3)]-[4-O-(E/Z)-3″,4″,5″-三甲氧基肉桂酰基]-β-D-岩藻糖基酯(1)、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β-D-木糖基-(1→4)-α-L-鼠李糖基-(1→2)-[α-L-鼠李糖基-(1→3)]-[4-O-(E/Z)-对甲氧基肉桂酰基]-β-D-岩藻糖基酯(2)和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α-L-阿拉伯糖基-(1→4)-β-D-木糖基-(1→4)-[β-D-芹糖基-(1→3)]-α-L-鼠李糖基-(1→2)-[4-O-(E/Z)-对甲氧基肉桂酰基]-[α-L-鼠李糖基-(1→3)]-β-D-岩藻糖基酯(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从西南远志根中分离得到3个齐墩果酸型皂苷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α-L-阿拉伯糖基-(1→3)-β-D-木糖基-(1→4)-[β-D-芹糖基-(1→3)]-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基-(1→3)]-[4-O-(E/Z)-3″,4″,5″-三甲氧基肉桂酰基]-β-D-岩藻糖基酯(1)、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β-D-木糖基-(1→4)-α-L-鼠李糖基-(1→2)-[α-L-鼠李糖基-(1→3)]-[4-O-(E/Z)-对甲氧基肉桂酰基]-β-D-岩藻糖基酯(2)和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α-L-阿拉伯糖基-(1→4)-β-D-木糖基-(1→4)-[β-D-芹糖基-(1→3)]-α-L-鼠李糖基-(1→2)-[4-O-(E/Z)-对甲氧基肉桂酰基]-[α-L-鼠李糖基-(1→3)]-β-D-岩藻糖基酯(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采用多种分离方法从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出7个化合物,经现代波谱分析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3-O-[6’-O-(9Z-二十碳酰)-β-D-葡萄糖酰]-谷甾醇(1)、β-谷甾醇-3-O-α-L-(6’-O-正十六酰基)-葡萄糖苷(2)、β-谷甾醇(3)、狗脊酸(4)、胡萝卜苷(5)、山柰素-3-O-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6)和山柰素-3-O-α-L-(4-O-乙酰基)-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7)。其中化合物1的结构还未见报道。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4具有一定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来江藤的苯丙素类配糖体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云南民间药用植物来江藤(Brandisia hancei Hook.f.)的全草中分离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苯乙醇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3)-β-D-(4-O-咖啡酰基)-半乳吡喃糖苷(1),3,4-二羟基苯乙醇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3)-β-D-(2-O-乙酰基-4-O-咖啡酰基)-半乳吡喃糖苷(2),acteoside(3),2’-acetylacteoside(4),poliumoside(5),2’-acetylpohumoside(6),mussaenoside(7),luteolin-7-O-β-D-glucoside(8),luteolin(9)和mannitol(10)。化合物1-6为苯丙素配糖体成分,其中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关键词:来江藤;苯丙素类配糖体;3,4-二羟基苯乙醇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3)-β-D-(2-O-乙酰基-4-O-咖啡酰基)-半乳吡喃糖苷。  相似文献   

9.
四齿四棱草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齿四棱草地上部分水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并与文献和标准品对照将它们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4-乙酰胺基乙基苯基6-O-甲基香豆酰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苷(2)、4-乙酰胺基乙基苯基6-O-甲基香豆酰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4-O-乙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3)、6-C--β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洋芹素(4)、6,8-二-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洋芹素(5)a、cetylmartynoside B(6)i、somartynoside(7)a、lyssonoside(8)l、eucosceptoside B(9)、连翘苷B(10)和丁二酸(11)。其中2和3为顺反异构体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0.
小花棘豆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有毒植物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0种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及理化常数测定,分别鉴定为槲皮素(Ⅰ)、山奈酚(Ⅱ)、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Ⅲ)、山奈-7-O-α-L-鼠李吡喃糖甙(Ⅳ)、山奈酚-3-O-β-D-葡萄吡喃糖甙(Ⅴ)、山奈酚--O-β-D-葡萄吡喃糖(1→2)-β-D-葡萄吡喃糖甙(Ⅵ)、山奈酚-3-O-β-D-葡萄吡喃糖-7-O-β-D-葡萄吡喃糖甙(Ⅶ)槲皮素-3-O-β-D-葡萄吡喃糖甙(Ⅷ)、杨梅树皮甙(Ⅺ)和3-O-[α-L-鼠李吡喃糖基(1→3)-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醛酸基]-黄豆醇B(Ⅹ)。上述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Ⅹ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虎尾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虎尾草Lysimachia barystachys地上部分中分得8个已知黄酮苷类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山奈酚(2),金丝桃苷(3)、芦丁(4)、3,5,7,3',4'-五羟基黄酮-3-O-(2,6-二-O-α-L-吡喃鼠李糖)-β-D-吡喃半乳糖苷(5),3,5,7,3',4'-五羟基黄酮-7-O-α-L-吡喃鼠李糖-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6),3,5,7,4'-四羟基黄酮-3-O-(2,6-二-O-α-L-吡喃鼠李糖)-β-D-吡喃半乳糖苷(7),3,5,7,4'-四羟基黄酮-7-O-α-L-吡喃鼠李糖-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8).这些化合物除3,4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已知世界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约967种(种下分类等级未计算在内)。本文基于植物区系学的观点,讨论了属内8个亚属:常绿杜鹃亚属、杜鹃亚属、马银花亚属、映山红亚属、羊踯躅亚属、云间杜鹃亚属、纯白杜鹃亚属、异蕊杜鹃亚属的系统位置、分布式样。分析了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上的时间、空间关系。认为常绿杜鹃亚属和杜鹃亚属是在本属植物起源后的早期阶段就沿不同途径迁徙、繁衍的两个演化枝。自第三纪以来,它们的性状发展多样,种系高度分化。在现存类群中最具原始性状的亚属是常绿杜鹃亚属,这个亚属的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Fortunea,耳叶杜鹃亚组Subsect.Auriculata 保持较多原始性状。种的分布遍及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有1种),东亚种类最多,马来西亚次之。中国-喜马拉雅地区既是多度中心又是多样化中心,马来西亚仅是多度中心。大多数种为地方特有性分布,特有现象十分突出,东亚和马来西亚的特有种共约862种,占种总数的89%以上中国有6个亚属(Candidastrum,Mumeazalea不产)约562种,其中特有种约405种。分析第三纪的化石记录,杜鹃属在全球分布的时间、地点,杜鹃属保持原始或古老性状的类群的现代适生地,认为中国西南至中国中部最有可能是杜鹃属植物的起源地,始祖类群起源的时间会是在晚白垩纪至早第三纪。讨论了杜鹃属在第三纪至第四纪向北半球北部的传布,向亚洲西南、亚洲东南和向东亚的传布以及向大洋洲的传布。从杜鹃属在全球传布的现象和途径,看来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时间和窨历史对植物繁衍、传播有着重要制约作用,并受制于植物种系自身具有的遗传性和对环境强烈变化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 Ophiopogon japonicus(Thunb.) Ker-Gawl., a new steroidal glycoside, named ophiopojaponin C (1), together with two known ones,was isolat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Spectroscopic and chemical evidence revealed the structures to be ophiopogenin 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 (1),diosgenin 3-O-[2-O-acetyl-α-L-rhamnopyranosyl( 1 →2)] -β-D-xylopyranosyl( 1 →3)-β-D-glucopyranoside (2),and ruscogenin 1-O-[2-O-acetyl-α-L-rhamn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fucopyranoside(3).  相似文献   

14.
怒茶素--怒江山茶的一个新黄酮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葡聚糖凝胶和树脂层析技术从云南省昆明地区产怒江山茶(Camellia saluenensis Stapf ex Bean)的鲜叶中分离到11个酚类化合物,其中10个分别鉴定为已知的槲皮素类黄酮化合物及原花色素类化合物。另1个为新的黄酮甙,经光谱与化学方法测定,其化学结构为槲皮素-3-O-β-D-木吡喃糖基(1→2)-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甙,命名为怒茶素。  相似文献   

15.
齿瓣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反复柱层析、纯化,从齿瓣石斛的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新甘草苷(1)、3,5-二羟基黄酮-7-O-葡萄糖醛酸苷(2)、芦丁(3)、芹菜素-7-O-芸香糖苷(4)、芹菜素-7-O-葡萄糖苷(5)、β-胡萝卜苷(6)和β-谷甾醇(7)。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齿瓣石斛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慈溪麦冬甙A和B的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浙江慈溪产中药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m)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C27甾体甙--慈溪麦冬甙A(2)和B(3)以及已知甙ophiogenin3-氧-α-L-鼠李糖吡喃基(1→2)「β-D-木糖吡喃基(1→3)」-β-D-葡萄糖吡喃甙(2)和ophiogenin 3-氧-α-L-鼠李糖吡喃基(1→2)「β-D-木糖吡喃基(1→3)」「β-D-葡萄糖吡喃基(1→4)」-β-D-葡萄糖吡  相似文献   

17.
对新疆产的4种藓类植物茎、叶的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尖叶大帽藓(Encalypta rhabdocarpa Schwaegr.)茎的中部结构类似于种子植物(单子叶)根的内皮层,其茎表皮也有类似于种子植物表皮毛(腺毛)的腺体。在阔叶紫萼藓(Grimmia laevigata (Brid.) Brid.)茎的中轴部,厚角组织发达,数层皮部厚壁组织也很发达。小石藓(Weisia controversa Hedw.)叶中肋之中有小形厚壁细胞。弯叶墙藓(Tortula reflexa Li)的茎呈多棱形,表皮层具很厚的“树皮状”老皮,其叶表皮细胞密被马蹄形及叉状粗疣。这些特征反映了该类群植物由低等向高等演化的趋势,并可作为分类学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8.
采用柱色谱技术从红背山麻杆叶子的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黄酮苷和2个其他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芹菜素-6-C-D-葡萄糖苷(1)、芹菜素-7-O-芸香糖苷(2)、芹菜素-7-O-β-(2″-O-α-鼠李糖基)葡萄糖醛酸苷(3)、木犀草素-7-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4)、没食子酸乙酯(5)、β-胡萝卜苷(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山麻杆属中分离得到的黄酮苷.  相似文献   

19.
为植物界最大的类群—被子植物建立一个能真正反映植物的进化历史和系统发育(phylogeny)的分类系统一直是许多植物系统学家和进化学家所向往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至少有二十多个。问题在于这样的分类系统能否说已符合于系统发育的要求?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系统发育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杨桃根中具备降血糖功能的活性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其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应用波谱技术对它们的化学结构进行了鉴定,分别命名为prismaconnatoside(1),tarennanosides A(2),(+)-catechin(3),fernandoside(4),7a-[(β-glucopyranosyl) oxy]-lyoniresinol(5),(+)-lyon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6),(-)-lyon-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7),(-)-5’-methoxy-isolaric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8)和正辛烷(9)。其中化合物1,2,4,5均为首次从杨桃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杨桃根中分离得到。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外α-葡萄糖苷酶和DPP-IV酶抑制活性测试,化合物1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