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制剂辅助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86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饮食调整和适量运动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制剂630mg/次,2次/d,温水口服,连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血糖达标情况、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及胰岛素抵抗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达标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分别较前明显上升和下降,且观察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制剂辅助治疗新诊断T2DM不仅能增加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的数量,而且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照相同要求进行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对照组患者予以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mg/次,3次/d,温水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用1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糖代谢指标、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研究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患者HOMA-β较前明显上升,HOMA-IR较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上升或下降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新诊断T2DM患者可改善其β细胞功能,缓解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改善糖代谢功能,有利于血糖稳定,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  相似文献   

3.
李亮  王君福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9):1070-1072, 1081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及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8月我院内科门诊治疗的84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锻炼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控制血糖。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30 mg/次,2次/d,温开水服用。两组患者连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波动指标[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标准差(SDBG)和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及脂质过氧化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脂质过氧化氢(LHP)、活性氧类物质(ROS)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MAGE、SDBG和LAGE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两组患者血清GSH-PX和T-AO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血清LHP和ROS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T2DM患者可改善其糖代谢指标水平,减少血糖波动程度,机制可能与其能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莫沙必利对糖尿病胃轻瘫(DGP)患者肠道菌群及脑肠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嘉兴市南湖区中心医院内科就诊的DGP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予饮食调整、适当运动和药物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莫沙必利片5 mg/次,3次/d,饭前30 min口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3次/d,温水送服。两组患者均连用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及血清脑肠肽[生长抑素(SS)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S及NO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5.7%)明显高于对照组(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莫沙必利治疗DGP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用莫沙必利治疗,不仅能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紊乱,还能纠正脑肠肽水平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谷氨酰胺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酒精性肝硬化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予以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谷氨酰胺治疗,对照组加用单纯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其中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1.5g/次,3次/d;谷氨酰胺颗粒口服,1.0g/次,3次/d,两组连用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总胆红素(TB)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血浆二胺氧化酶、降钙素原和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期间分别失访4例与7例,两组失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P0.05)。治疗8周后,两组ALT、AST和TB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血浆二胺氧化酶、降钙素原和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谷氨酰胺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加速肝功能恢复,加速肠黏膜通透性的修复,保护与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辅助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及常规疗法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老年T2DM患者118例,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胰岛功能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 β)、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PINS)]、微炎症状态指标[白介素 1β(IL 1β)、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高敏C 反应蛋白(hs CRP)]、肠道菌群(肠杆菌、酵母菌、乳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丙二醛(MDA)、8 异前列腺素F2α(8 iso PGF2α)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FPG、2h PG、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HOMA β、FINS、PINS水平高于对照组,HOMA I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L 1β、TNF α、hs 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拟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酵母菌、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MDA、8 iso PGF2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17%)与对照组(6.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常规疗法治疗老年T2DM,可改善患者肠道菌群构成,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机体微炎症状态,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曲美布汀对糖尿病性腹泻(DD)患者胃肠动力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78例DD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39)和对照组(n=39)。两组患者均继续予以调整饮食和药物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联合组患者予以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曲美布汀进行治疗,剂量和用法同联合组,两组患者均连用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肠动力[口—结肠转运时间(OCTT)]、胃肠激素[胃动素(MTL)和生长抑素(SS)]及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OCTT时间显著延长,血清MTL显著下降,血清SS显著上升(P0.05),且联合组患者各指标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联合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8周后,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87%vs 79.49%,χ~2=4.13,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发生不良反应4例和2例,症状均较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结论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DD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调节胃肠激素紊乱,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调,从而延缓胃肠排空、缓解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结肠造口术后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外科门诊就诊结肠造口术后腹泻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口服补液盐、止泻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温水口服,630mg/次,2次/d,连用4周。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比值上升,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下降(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两组患者血清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在总有效率上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佳(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结肠造口术后腹泻患者效果较佳,机制与其能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并能保护与修复肠黏膜屏障,减少其通透性,改善肠道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胆囊切除术后腹泻(PCD)患者肠道微生态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PC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饮食调整和蒙脱石散口服等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g/次,3次/d,温水送服,连用8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B)与大肠杆菌(E)的比值]及血清胃肠激素[血管活性肠肽(VIP)和5-羟色胺(5-HT)]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B/E比值与其治疗前数据比较上升,大肠杆菌数量与其治疗前数据比较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两组血清VIP和5-HT与其治疗前数据比较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佳(χ2=5.26,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PCD的疗效确切,能调节肠道菌群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并能调节血清胃肠激素的分泌,降低血清VIP和5-HT水平,改善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庆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0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肠内营养(EN)治疗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EN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三头肌肌围(MAMC)水平,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有所上升,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及肠道有害菌数量(小梭菌和肠球菌)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ALB、Hb和MAMC水平,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显著升高,DAO、D-乳酸水平和小梭菌、肠球菌数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效调节菌群失衡,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保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机制及疗效。方法选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维生素E和熊去氧胆酸等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3次/d,连用6周。记录并判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内毒素、降钙素原(PCT)和D-乳酸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ALT、AST和GGT水平较治疗前均不同幅度下降(P0.05或P0.01),且对照组下降幅度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血清内毒素、IL-6和TNF-α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且对照组下降幅度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能下调血清肝功能、内毒素、PCT和D-乳酸等指标,降低肠黏膜渗透性,增强肠黏膜上皮的修复能力,保护其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8例新诊断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健康教育、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控制血糖;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1.5 g/次,3次/d,温开水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血糖控制情况、β细胞功能、血清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FBG[(6.52±0.74)mmol/L、(5.78±0.62)mmol/L]和HbA1C水平[(7.42±0.93)%、(6.74±0.87)%]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OMA-β水平(44.78±4.79、51.87±5.27)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水平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3.21±0.52)mg/L、(2.68±0.47)mg/L]、IL-6[(67.63±11.56)pg/mL、(50.69±9.42)pg/mL]和TNF-α水平[(26.82±4.12)ng/mL、(18.53±3.04)ng/m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两组患者血清GSH-PX水平[(204.56±38.13)μg/mL、(248.62±40.42)μg/mL]较治疗前显著上升,AOPP水平[(51.27±10.52)μmol/L、(38.38±8.16)μmol/L]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水平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治疗新诊断T2DM患者可改善其糖代谢指标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达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控制炎症反应和减轻氧化应激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葡萄糖酸锌对儿童厌食症患者的疗效及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儿科门诊就诊的儿童厌食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予以调整饮食习惯及健胃消食药治疗。对照组患儿加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10 mL/次,1次/d,口服。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2.0 g/次,3次/d,温开水冲服。两组患儿均连用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微量元素(铁和锌)及肠道菌群(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的变化,并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血清铁和锌含量均不同程度上升(P0.05),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上升,肠杆菌数量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葡萄糖酸锌对儿童厌食症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增进患儿食欲和食量,其机制可能与其能能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改善患儿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肠道对铁和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肝硬化腹泻患者肠道sIgA水平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肝硬化腹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低盐饮食、保肝利尿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3次/d,连用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sIgA水平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肠道sIgA水平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CD4+水平及CD4+/CD8+比值较前明显上升(P〈0.05),CD8+水平较前变化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CD4+、CD8+和CD4+/CD8+比值无明显改变(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χ2=6.48,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肝硬化腹泻具有较好疗效,能提高肠道sIgA水平和纠正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从而增强肠道局部黏膜防御力和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内科门诊治疗的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1.0 g/次,4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20 mg/次,3次/d,口服,两组均连用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中乳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变化和双歧杆菌(B)与大肠埃希菌(E)的比值变化,并评估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乳杆菌、双歧杆菌与大肠埃希菌及B/E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比值明显上升(P0.01),大肠埃希菌数量下降(P0.05),但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且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χ2=4.13,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可治疗UC,能调节肠道菌群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其对患者血脂、颈动脉斑块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均予以瑞舒伐他汀(10mg/次,1次/d)+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次,1次/d)口服治疗,并根据病情酌情给予降压、降糖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30mg/次,3次/d,温水口服。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颈动脉斑块指标[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及肠道菌群数量(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TC、TG和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H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良好的协同降脂作用,并能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IMT及斑块面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及sIg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6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低脂饮食和止泻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 mg,3次/d,连用4周。对照组除不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外余治疗基本同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和sIgA水平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较前明显上升,肠杆菌和肠球菌较前明显减少(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肠道sIgA水平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31,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疗效确切,能调节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从而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肠道免疫力,改善和保护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RVE)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于丽水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治疗的RVE患儿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儿均予饮食调整、补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g/次,3次/d,温水冲服。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和肠黏膜通透性指标[内毒素(ETX)和D-乳酸]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2h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较对照组更高,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ETX和D-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1,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RVE的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减少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的数量,改善患儿肠道微生态状况;并与其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和减少肠液的分泌渗出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四联活菌制剂对危重症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中64例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加营养治疗。在营养治疗方面,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营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四联活菌制剂,800mL/d。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外周血二胺氧化酶(DAO),血浆D-乳酸,血清内毒素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腹泻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7、14d肠黏膜屏障功能3项指标有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14d后肠黏膜屏障功能3项指标较对照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腹泻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7%,对照组为7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联活菌制剂可以明显改善危重症患者肠道通透性,同时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对危重症患者腹泻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临床疗效,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结直肠癌术后炎症反应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根治性结直肠癌术,对照组术前予以常规禁食、传统肠道准备,术后予以围手术期常规治疗,并予以等氮量等热量的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5d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630mg/次,3次/d,温水口服,替代术前肠道抗生素的使用,术后24h继续使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至术后1周,剂量和方法同术前。评估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1周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数量和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并比较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入院时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术后1周,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对照组更多,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对照组更少(P0.05)。同时两组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5或P0.01),其上升幅度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χ~2=4.20,P0.05)。结论围手术期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胶囊不仅能纠正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微生态失调,提高肠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重建肠道菌群平衡,还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