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sVCAM-1)的表达,以及与肝功能的临床关系。方法50例未经治疗的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参照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法,分成A22例、B 14例、C 14例3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sVCAM-1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采用鲎三肽基质染色定量法检测血清细菌脂多糖(LPS)水平。对照组为健康献血员20例。结果(1)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sVCAM-1、LPS和IL-4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经相关性检验,患者血清sVCAM-1、LPS含量与TBL、ALT均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3)参照Child-Pugh分级,肝功能受累越重,患者血清中sVCAM-1、LPS和IL-4含量依次递增。结论sVCAM-1及LPS参与介导了华支睾吸虫病肝损伤过程;IL-4对华支睾吸虫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2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及不同Child-Pugh分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 ICAM-1、IL-6、IL-18、TNF-α、肝功能指标血浆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s ICAM-1、IL-6、IL-18、TNF-α和血浆ALT水平分别为(820.78±85.73)ng/mL、(41.71±13.24)ng/mL、(119.85±45.56)pg/mL、(52.23±22.24)ng/L、(155.20±56.27)U/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5.51±41.82)ng/mL、(6.67±2.23)ng/mL、(68.71±23.24)pg/mL、(5.65±1.28)ng/L、(15.65±5.23)U/L(P0.05),血浆AL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7.69±4.32)g/L vs(45.16±5.65)g/L](P0.05)。随Child-Pugh分级的升高,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 ICAM-1、IL-6、IL-18、TNF-α和血浆ALT水平逐渐升高,血浆ALB水平逐渐降低(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 ICAM-1、IL-6、IL-18及TNF-α水平与血浆ALT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与血浆ALB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 ICAM-1与IL-6、IL-18及TNF-α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 ICAM-1、IL-6、IL-18、TNF-α水平异常升高,与Child-Pugh分级和肝功能有关,检测血清s ICAM-1、IL-6、IL-18、TNF-α可能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患者血清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病毒载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一步将患者分为轻度组(20例),中度组(50例),重度组(10例)。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8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对象血清PGE2、IL-6、TNF-α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带状疱疹病毒(VZV)载量水平,分析带状疱疹患者血清PGE2、IL-6、TNF-α及病毒载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PGE2、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轻度组相比,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血清PGE2、IL-6、TNF-α水平和VZV载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中度组相比,重度组患者血清PGE2、IL-6、TNF-α水平和VZV载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带状疱疹患者PGE2(r=2.461,P=0.039)、IL-6(r=2.342,P=0.035)、TNF-α水平(r=2.242,P=0.031)和VZV载量(r=3.243,P=0.021)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带状疱疹患者血清PGE2、IL-6、TNF-α及病毒载量均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术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Beta,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75例结直肠癌患者分别采用硝酸还原法及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手术前后NO及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将其与43例健康体检者相比较。结果: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血清中TNF-α、IL-1β、IL-6浓度(19.45±4.09,3.91±0.25,15.93±1.0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NO浓度(27.5±5.5)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手术治疗后7天,TNF-α、IL-1β、IL-6血清含量(12.31±3.89,1.41±0.33,9.30±2.11)明显降低(P0.05),而NO含量恢复正常水平。结论:血清中TNF-α、NO、IL-1β、IL-6浓度与结直肠癌密切相关,对TNF-α、NO、IL-1β、IL-6浓度进行联合诊断可作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0(IL-10)和白介素-17(IL-17)在肺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表达的差异.方法 选择新发未治疗的肺结核病患者20例,经抗结核治疗后肺结核病好转的患者20例,采集患者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TNF-α、IFN-γ、IL-10和IL-17的表达水平的差异,明确上述细胞因子在肺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 肺结核病初诊患者血清中TNF-α、IL-17的含量较肺结核病患者治疗后好转的明显增高,分别为(144.05 ±59.15)pg/mL vs (97.55 ±20.58)pg/mL和(33.10±19.07) pg/mL vs(10.80±1.50) pg/mL,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FN-γ在肺结核病患者治疗好转组血清中较肺结核病初诊患者明显升高[(97.40±48.00) pg/mL vs(30.98±16.72) pg/mL],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肺结核病初诊患者和治疗后好转组血清IL-1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1.02±33.42) pg/mL vs (146.78 ±33.75)pg/mL].结论 肺结核病患者体内存在着明显的免疫紊乱,抗结核治疗后TNF-α、IL-17明显降低,而IFN-γ则明显升高,提示在抗结核治疗肺结核病患者的过程中,连续监测免疫学指标有助于判断抗结核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宫颈癌根治术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a)、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方式分为腹腔组和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治疗前后血清IL-4、IL-10、TNF-a、IFN-r水平的变化。结果:腹腔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通气时间明显低于或短于开腹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L-4、IL-10、TNF-α及IFN-γ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腹腔组的血清IL-4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其余三组指标水平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和7天,腹腔组患者的血清IL-4、IL-10、TNF-α及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在术中失血量更少,安全性更高,且对于患者术后的IL-4、IL-10、TNF-α和IFN-γ水平抑制效果更加明显,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病情加重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30例)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急性戊型肝炎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20例)的血清TNF-α、IL-6,同时检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主要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戊型肝炎患者、健康体检者相比,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TNF-α、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相比,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主要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胆红素(TBIL)显著升高(P<0.05),胆固醇酯(CHE)、血浆白蛋白(ALB)、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显著降低(P<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TNF-α、IL-6升高水平与ALT、TBIL、PTA升高或降低水平呈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果提示,TNF-α、IL-6参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免疫病理损伤过程,检测血清TNF-α、IL-6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肝损伤程度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自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RMPP住院患儿设为RMPP组,根据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标准分为重症肺炎组(30例)和非重症肺炎组(60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为50例对照组。并对患儿进行跟踪、随访,收集47例患儿作为RMPP恢复期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TNF-α、IL-4、IL-10的水平变化。结果:RMPP组、RMPP恢复期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4和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MPP组患者血清中以上三个指标均明显高于RMPP恢复期组(P0.05);重症肺炎组有纤维化改变和无纤维化的患儿血清中TNF-α、IL-4和IL-10水平均高于非重症肺炎组患儿血清(P0.05);重症肺炎组和非重症肺炎组内出现纤维化改变的患儿血清中TNF-α、IL-4和IL-10水平均高于无纤维化患儿(P0.05);PSI评分与TNF-α、IL-4和IL-10的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TNF-α、IL-4和IL-10水平参与了RMPP的发病过程,它们高水平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早期诊断RMPP及控制病情发展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探讨其用于RA诊断与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6例RA患者为RA组,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活动期RA组(69例)和缓解期RA组(57例)两个亚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5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对象的血清GM-CSF、IL-6、TNF-α水平。记录比较各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并分析RA组患者各细胞因子水平及DAS28间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RA组的血清GM-CSF、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期RA组和对照组(P0.01),缓解期RA组的血清GM-CSF、IL-6、TNF-α水平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GM-CSF、IL-6及TNF-α水平三者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DAS28与血清GM-CSF、IL-6、TNF-α水平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473、0.584、0.675,P均0.01)。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GM-CSF、IL-6、TNF-α水平均显著上调,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性呈显著正相关,通过检测此类细胞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判断预后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与血浆灌流(PP)联合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其对炎症因子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98例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实验组行PE联合PP治疗,对照组行单纯PE治疗。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血氨(NH3)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白蛋白(ALB)和凝血酶活动度(PTA)明显上升(均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清ALT、TBIL和NH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LB和PT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血清中炎症因子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实验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PE与PP联合治疗肝衰竭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有效清除炎症因子,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对象肝功能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肠道菌群数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TBIL、ALT、TBA和γ-G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RP、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肠杆菌科、普雷沃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细菌及白假丝酵母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对象肠道瘤胃球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细菌及粪肠球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BIL、ALT、γ-GT、TBA水平高于健康人群,炎性因子水平也高于正常人群,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提示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可能对肝脏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TNF-α、IL-1、IL-6、IL-8含量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10万IU静点,每8 h 1次;试验组患者予以乌司他丁30万IU静点,每8 h 1次。治疗后比较患者临床症状、血清TNF-α、IL-1、IL-6、IL-8含量、血淀粉酶、肝脏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AMY、ALT以及Cr水平均降低(P0.05),血清TNF-α、IL-1、IL-6、IL-8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试验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实验室指标恢复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缩短(P0.05);试验组TNF-α、IL-1、IL-6、IL-8水平较低(P0.05);试验组AMY、ALT以及Cr水平较低(P0.05)。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应用于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安全有效,较正常剂量相比,能够缩短治疗时间,降低TNF-α、IL-1、IL-6、IL-8等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包虫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分子3(Tim3)/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包虫病患者40例作为包虫病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人员的血清Tim3、Galectin9、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分析包虫病患者血清Tim3、Galectin9水平与IFN-γ、TNF-α、IL-4、IL-6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包虫病组患者血清Tim3、Galectin9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包虫病组患者血清IFN-γ、TNF-α较健康对照组明显更低,而IL-4、IL-6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包虫病患者血清Tim3、Galectin9水平与血清IFN-γ、TNF-α均呈负相关关系,而与IL-4、IL-6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包虫病患者血清可溶性Tim3/Galectin9水平异常升高,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6水平变化有关,在包虫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左炔诺孕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4月到2017年1月间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于月经第1 d起口服孕三烯酮胶囊治疗,研究组于月经来潮后4d内置入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5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以及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的血清TNF-α、IL-6、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结论:左炔诺孕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显著,治疗安全性较高,可能与有效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6及VE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白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全自动生化仪对35例COPD患者急性发病期和缓解期血清中的CRP、TNF-α、IL-8和IL-6浓度进行检测。结果:①COPD缓解期CRP、TNF-α、IL-8和IL-6含量显著低于急性期,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②吸烟因素可增加COPD患者血清中CRP、TNF-α、IL-8和IL-6含量。③血清中CRP、TNF-α、IL-8和IL-6含量与肺功能指标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结论:CRP、TNF-α、IL-8和IL-6参与了COPD患者气道炎症反应,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辅助指标;吸烟可能是COP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与脑卒中后失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后失眠且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型患者(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脑卒中后非失眠患者7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并比较不同程度失眠患者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结果观察组PSQI总评分(13.10±3.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3±2.35)(t=17.90,P0.05)。观察组患者IL-6、IL-1β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56,13.61,14.35,均P0.05)。不同程度睡眠障碍患者TNF-α、IL-6、IL-1β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47,10.36,11.27,均P0.05),且随着睡眠障碍程度的增加,IL-6、IL-1β水平呈上升趋势,TNF-α水平呈下降的趋势。进一步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睡眠障碍程度与血清TNF-α水平呈负相关,r=-1.856(P0.05);IL-6、IL-1β水平呈正相关,r=0.720,0.745(均P0.05)。结论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与卒中后失眠有显著相关性,在临床工作中对有上述血清细胞因子异常的脑卒中患者给予必要的干预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肠道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联合奥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检测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7 (IL-17)的影响,了解其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 将72例UC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凝结芽孢杆菌联合奥沙拉嗪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奥沙拉嗪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结肠镜下黏膜改变以及血清TNF-α、IL-8和IL-17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8和IL-17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凝结芽孢杆菌联合奥沙拉嗪治疗UC疗效显著,并可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8和IL-17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SAMe)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肝功能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6例ICP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SAMe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地塞米松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评分、肝功能指标、血清TNF-α、IL-12水平,并评价两组用药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7 d后皮肤瘙痒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治疗7 d后皮肤瘙痒评分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期(P0.01)。两组治疗7 d后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总胆汁酸(TBA)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观察组治疗7 d后肝功能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更为显著(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7 d后血清TNF-α、IL-12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治疗7 d后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期(P0.01)。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地塞米松治疗ICP能更有效缓解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改善肝功能,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白桦脂酸(BA)对刀豆蛋白(Con A)诱导的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细胞因子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activated-Caspase-3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对照组,肝损伤模型组,联苯双酯(BIF)阳性对照组,BA高、中、低剂量组(H-BA、M-BA、L-BA组剂量分别为30 mg·kg~(-1)、15 mg·kg~(-1)、7.5 mg·kg~(-1))。BIF阳性对照组和BA高、中、低剂量组预防性给药15 d后,尾静脉注射20 mg·kg~(-1)Con A构建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ELISA法测定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2、IL-4、IL-10、TNF-α、IFN-γ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activated-Caspase-3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损伤模型组血清ALT和AST含量明显降低,IL-2、IL-4、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升高,Bcl-2表达量下降而activated-Caspase-3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肝损伤模型组比较,BA不同剂量组可显著降低Con A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AST含量,使小鼠血清中IL-2、IL-4、TNF-α、IFN-γ水平显著降低,而IL-10水平显著升高,尤其是H-BA组、M-BA组,同时使Bcl-2表达量升高、activated-Caspase-3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BA对由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具有拮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凋亡及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提高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减轻T淋巴细胞毒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乙型肝炎患者55例(急性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5例,并根据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分为慢性轻度组65例、慢性中度组61例、慢性重度组59例。将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103copy/m L作为HBV-DNA阳性组(n=158),HBV-DNA载量≤103copy/m L作为HBV-DNA阴性组(n=82)。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研究对象CD3+、CD4+、CD8+、CD4+/CD8+、IL-6、IL-8水平,比较HBV-DNA阳性组、HBV-DNA阴性组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以及白蛋白(ALB)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8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组、慢性轻度组、慢性中度组、慢性重度组的CD3+、CD4+、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IL-6、IL-8均高于对照组(P0.05)。HBV-DNA阳性组与HBV-DNA阴性组CD3+、CD4+、CD8+、CD4+/CD8+、IL-6、IL-8、ALT、TB以及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8均与ALT、TB水平呈正相关,与ALB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CD3+、CD4+和CD4+/CD8+显著降低,CD8+、IL-6和IL-8显著升高,且血清中IL-6、IL-8水平可反映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损害程度及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