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1985年西德的Springer-Verlas出版社出版了名为《陆地生物圈的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s of the geobiosph-ere)三卷集的第一卷《全球观点的生态学原理》(Ecologicalprinciples in global perspective)英文版,作者为西德Ho-henLeim大学的H.Walter教授和Bielefold大学的S.W.Bre-ckle教授。H.Walter教授是世界上知名的植物生态学家,自本世纪二十年代起,已发表了大量生态学方面的文章和著作,其中,1964和1968年出版的《世界植被,生态生理学研究》(Veretation of the earth considered eco-physiologically)特别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我国科学出版社曾根据Walter教授1970年的专著《世界植被》之1979年英译本第二版出版了中译本。  相似文献   

2.
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由于其指标的计算十分简便与对植被的对应性强而受到国际植被生态学界与环境科学研究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在环境的评价、生态区划与预测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得到较多采用。该系统对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台站资料进行计算分析的结果表明有较好的适应性。但由于该系统发展于中美洲的热带地区,因而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须进行局部的调整。但采用该系统将有利于与世界各地的气候一植被分类系统的统一与对比研究。通过回归计算表明,该系统的可能蒸散率(PER)指标与CHIKUGO模型的辐射干燥度(RDI)显著相关。因而可以采用便于取得资料与易于计算的PER来进行潜在第一性生产力(NPP)的估算。对中国各植被地带的计算结果令人满意,可进一步用于在全球变化条件下,中国各植被地带或生态系统主要类型及其NPP变化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气候图解可以直观反映气象台站基本信息和气温、降水等气象数据, 是研究植被与气候关系的有效方式。为便于了解青藏高原不同植被区域气候特征, 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植被与气候关系, 该文基于1951-1980年与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国家地面气象台站基本信息和各30年平均观测数据, 依据《中国植被》所述标准制作每个气象台站的气候图解。论文提供了青藏高原地区主要台站气候图解集, 包括两个30年时间段共计205幅图解。研究表明: (1)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和降水总体水平偏低, 前后30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2)青藏高原地区各气象台站记录值随植被区域不同表现出较大差异。虽然青藏高原西部地区的气象台站数量很少, 但该数据集仍涵盖了高原面上的不同植被地带, 可有效运用于高原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 为展示高原气候环境等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4.
植被的PE(可能蒸散)指标与植被气候分类(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由于其指标的计算十分简便与对植被的对应性强而受到国际植被生态学界与环境科学研究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在环境的评价、生态区划与预测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得到较多采用。该系统对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台站资料进行计算分析的结果表明有较好的适应性。但由于该系统发展于中美洲的热带地区,因而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须进行局部的调整。但采用该系统将有利于与世界各地的气候—植被分类系统的统一与对比研究。通过回归计算表明,该系统的可能蒸散率(PER)指标与CHIKUGO模型的辐射干燥度(RDI)显著相关。因而可以采用便于取得资料与易于计算的PER来进行潜在第一性生产力(NPP)的估算。对中国各植被地带的计算结果令人满意,可进一步用于在全球变化条件下,中国各植被地带或生态系统主要类型及其NPP变化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Greig-Smirh所著《数量植物生态学》(Quar-titativeplant Ecology,Third Edition),在国外,长期以来被确认为权威性著作。本书1957年出版第一版,1964年出第二版,前两版在培养植物生态学家进行定量方法研究上,起到了很大作用。从第二版到第三版(1983年出版),已经有20年了。在这期间,植物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在植被的分类、排序的分析、处理方法等方面。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新版在这些方面有了许多补充与很大的发展。新版共有10章。第一章植被的数量描述,讨论用定量术语(Quautitatiue terms)描述植被的各种不同方法;第二章取样与比较,讨论采用的样方的数目与位置选择以及一组不同观察结果的比较;第三章格局(Pattern),讨论在确定影  相似文献   

6.
 应用KAPPA一致性检验方法,比较研究了4个常用的气候植被分类模型:Penman模型、Holdridge生命地带系统、Kira模型和Thornthwaite模型对中国植被分布模拟的一致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这4个常用的气候 植被分类模型对中国植被区划一级分类的植被地理分布模拟效果较好。其中,Holdridge生命地带系统的KAPPA值达到0.57,模拟效果优于其它三者。但对特定地区,如青藏高原的植被地理分布,所有模型均需改进或引入新的影响因子才能较好地模拟二级植被区划的植被地理分布。1)Penman模型对温带草原和青藏高原的植被地理分布模拟的KAPPA值超过0.50,是4个模型中对青藏高原植被地理分布模拟效果最好的。2)Thornthwaite模型对热带雨林、季雨林植被地理分布模拟的KAPPA值达到0.40,可以弥补Holdridge生命地带系统对热带植被地理分布模拟精度的不足。3) Holdridge生命地带系统对中国植被地理分布模拟的效果最佳,但对西部季雨林、雨林区域(52)、西部草原亚区域(63)、青藏高原温性荒漠地带(86)和温性草原地带(84)的模拟程度不理想。4)Kira模型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地理分布的模拟效果可与Holdridge生命地带系统相媲美;对低海拔和湿润、湿润地区植被地理分布的模拟效果尚可,但在温带荒漠区与青藏高原区植被地理分布的模拟效果与实际相差较远。  相似文献   

7.
中国气候-植被关系初探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植被分类必须强调气候因子的综合影响及其指标的区域性。一般的气候观测缺乏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与综合的作用或代表性,而区域潜在蒸散包括从所有表面的蒸发与植物蒸腾,并涉及到决定植被分布的两大要素:温度和降水。因此,区域潜在蒸散具有作为植被—气候相关分析与分类的综合气候指标的功能。本文首次根据区域潜在蒸散对气候—植被关系的热量与水分指标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进行气候—植被关系的热量指标(TI)和区域湿润指标(RMI),并据此对中国气候—植被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定量研究。该研究对于了解气候—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地评估和预测全球变化对人类及生物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艳玲  延晓冬 《生态学杂志》2012,31(7):1685-1690
C值是崔启武(1981)提出的一个水热联系方程的参数,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本研究根据150个气象站点资料,计算了内蒙古自治区1961—1990年30年平均C值和>5℃积温,并生成空间分布图。结合内蒙古自治区植被地带分布图,绘制了内蒙古10个植被地带的C值和>5℃积温的散点图,较好地表现了内蒙古各植被带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并确定了内蒙古各植被带的C值和>5℃积温的界限。根据确定的各个植被带的C值和>5℃积温的界限,模拟了内蒙古自治区植被带的空间分布。通过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C值与>5℃积温结合可以较好地反映内蒙古植被地带的空间分布状况。作为一个综合气候指标,C值为模拟内蒙古植被带分布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基于气候的植被空间分布的数字模拟——以内蒙古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牛建明 《生态学报》2001,21(7):1064-1071
介绍了一种在GIS支持下,基于气候的植被空间分布的数字模拟方法。研究以内蒙古为例,结果表明,内蒙古植被的空间分布与气候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以气候因子为变量,对植被类型的判别较好,地带性植被、山地植被、沙地植被和低湿地植被的判对率分别为61.82%、64.44%、82.72%帮77.44%,数字模拟的结果较好,k值为0.50。对植被地带的判别和模拟的准确性明显提高,判对率达86.84%,k值为0.57,模拟结果属很好,判别和模拟的错误主要出现在因基质、地形、人类干扰等因素而产生的非地带性和次生、退化的植被中,该方法适于分析大尺度空间中植被地带与气候的关系。与传统的植被-气候研究方法相比,所使用的植被和气候因子数字图象具备空间和数值上的连续性,结果客观且可以重复、使用精准的专题数据如数字遥感信息,以及引入更多的专题数据如土壤、植被生产力、样地资料等,是提高判别和模拟准确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书是Heinz Ellenberg和Dieter Mueller-Dombois对《植被研究的目的与方法》[Aufgoben and Method der Vegetationskunde(Varlag Eugen Ulmer,Stuttgart1966,136P.)]一书(作者Ellenberg)的全新修订版。原书用德文写成,早已绝版,但它负有盛名而传布欧洲,这是因为Ellenberg对Braun-Blanquet所介绍的样地纪录(releve)法作了详细而批判性的解释。Mueller-Dombois与Ellenberg有过密切的合作关系。Mueller-Dombois不仅把Ellenberg的丰富经验、才能、严谨的研究成果提供给不会德语的科学工  相似文献   

11.
1977年出版的D.O.Hall及K.K.Rao写的一本《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小册子(第二版),在七十页左右的篇幅里,对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扼要地作了叙述,它比较确切而简略地说明了这些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以及现在正在研究哪些问题等。这对希望了解光合作用概貌的读者是一本很有益的书。但是,这本书有一些重要的遗漏,这是它的不足之处。1981年,又出现了这书的第三版,它保留了第二版的基本内容,但对前版的遗漏作了些补充,并增添了一些最新的进展。现将所增补的内容简要地作一个介绍,供持有本书第二版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倪健  张新时 《Acta Botanica Sinica》1997,39(12):1147-1159
试图利用大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可能蒸散和土壤水分平衡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水热积指数,并应用年平均气温、年土壤水分盈亏值和水热积指数三个气候变量来限定植物群落组合,构成一个圆形的生命-气候图式。根据全国689个标准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计算了中国8个植被地带和26个亚地带的年平均气温、年土壤水分盈亏和水热积指数,绘制了各气候指标在中国的分布图及散点图,较好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包括寒温带针叶林、冷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并得到了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的等值线较好地反映了中国大陆的热量梯度,经度和纬度方向的区分均较明显;年土壤水分盈亏曲线的等值线则比较零乱;综合了热量和水分差异的水热积指数等值线与热量梯度和水分梯度均有一定的对应性,与植被类型的对应也较好。这是在宏观尺度上进行的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3.
刘慎谔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和林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动态地植物学理论。本文作者利用动态地植物学理论,研究了中国东北地区植被的几个焦点问题:(1)地带性顶极是动态地植物学核心问题,在一个地区只有一个地带性顶极,受大气候控制,其余的都是由局部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非地性顶极。东北地区从东南向西北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出现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地带性顶极相应出现森林、森林草原和典型草原等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从南向北随着热量变化出现暖温性赤松(Pinus densiflora)-栎树(Quercus spp.)混交林、暖温性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栎树混交林、温性沙松(Abies holophylla)-红松(Pinus koraiensis)阔叶混交林、温性红松阔叶混交林和寒温性明亮针叶林等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除研究水平地带性顶极外,我们还研究了垂直地带性顶极或气候层顶极、前顶极和后顶极及其相互转化关系。(2)根据动态地植学中的极地苔原迁移路线,徐文铎发现了中国第2块苔原植被—大兴安岭亚高山苔原,进而澄清了在中国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领域中的山地苔原(mountain tundra)和山地冻原(mountain crymic)的基本概念和本质上的区别,发现东北山地苔原只起源于欧亚大陆北极苔原,是欧亚大陆极地苔原植物区系组成的一部分。(3)动态地植物学强调植物种的演变生态过程和物种正确鉴定的重要性。在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浑善克沙地发现了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新树种,由沙地云杉为建群种形成了超地带性顶极(post zonal climax),是陆地上非常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为系统研究沙地云杉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开展了沙地云杉生态环境、种的起源、分子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保护生态等基础研究。(4)动态地植物学说认为:大气候在不断变化,植被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敏感。植被与气候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气候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顶极植被,且在一个气候区内只能有一个地带性顶极植被。全球气候变暖给动态地植物学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地带性顶极植被受大气候控制,且是最敏感、最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若未来气温升高2℃,则东北地区森林地带性顶极,除植被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外,其分布格局变化较大,将向北迁移约443~708 km。草原地带性顶极向东迁移926 km。(5)植被区划是动态地植物学在生态建设中的应用。植被区划应该建立在植被地带性基础上,且要反映历史情况与过去的气候关系。高级区应以地带性顶极为主,低级区可以考虑非地性顶极植被类型。因此,植被区划是动态地植物学中最结合生产实践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依据。我们根据动态地植物学中植被区划的原则、依据、指标和系统,开展了黑龙江省植被区划、中国东北植被区划和中国东北植被生态区划等研究。  相似文献   

14.
《数量和动态植物生态学》(Quantitative and Dynamic Plant Ecology)一书已由Edward Arnold公司出了第三版.它是由Kershaw教授和J.H.H.Looney博士共同修订的。全书计282页,图表各185和33幅。本书的作者Kershaw教授曾执教于皇家学院(Imperial College),后至加拿大安大略省,任McMaster大学的生物学教授。他在植物生态学领域内的研究课题涉及了植物种群的取样技术、种群格局和结合的测定、草地群落的结构、萨王纳(Savana)植被的分  相似文献   

15.
彭高槐同志: 《进展》转来您对《生理学》教材“感觉器官”两个问题的商讨的信。作为第二版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人,现就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由于简化眼的数据有多种,本书第二版选用了Fulton“生理学与生物物理”第18版第413页上的附图和数字,取其简单易记;原书未注明出处,实际是来自Donders的数据,为一般教科书所采用。如将我们教材第二版第322页检查视力(即Landolt环)时的数据代入公式,则环上缺口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为  相似文献   

16.
《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第二版)郭尧君编著2005年5月出版,ISBN7-03-015283-2定价:38.00本书从介绍凝胶电泳的原理、电泳实验技术的发展简史和各种现代的电泳设备入手,重点阐述了8种蛋白质电泳技术的原理、方法、实验考虑和具体应用。为了满足蛋白质组研究的需要,本版特别对双向电泳及其相关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其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很强,是一本非常好的电泳工具书。本书适用于生命科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相关领域的大专院校师生。《重组抗体》沈倍奋陈志南刘民培主编2005年5月出版ISBN7-03-014638…  相似文献   

17.
在对植被-气候关系研究历史回顾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6种研究全球变化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指出了CO2浓度倍增后,全球的气候变化与中国陆地植被所可能发展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对植被-气候关系研究历史回顾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6种研究全球变化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指出了CO2浓度倍增后,全球的气候变化与中国陆地植被所可能发展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人、植物和生态系统》(Plant,Man,and the Ecosystem)是著名生态学家比林斯(Billings,W.D.)的《植物和生态系统》(Plant and the Ecosystem)的第二版。它以植物为中心概述了与其它生命以及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同于第一版的是更突出地强调了人的作用。全书分八个郎分:(一)什么是生态学。介绍了生态学研究的对象、领域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强调了该学科的综合性,提出了8个综合  相似文献   

20.
本书《Forest Soils and Nutrient Cycles》作者Peter Attiwill教授,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植物系主任,著名植物生态学家。他从事森林养分循环、森林生长和自然保护方面的研究已30余年,发表过近百篇研究论文和报告,并在好多国家(如美国、法国、新西兰等)兼任客作科研教学职务,在森林养分循环方面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另一作者Geoffrey Leeper逝世前曾是墨尔本大学农业化学教授,生前曾发表和出版过很多文章和著作。他1948年所著《土壤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Soil Science)几经修订再版,至今仍很流行。1987年由墨尔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森林土壤与养分循环》一书,是这两位世界知名的学者长期研究与密切合作的结晶。本书首先从森林土壤入手,描述了其特性、结构及营养构成,进而讨论了土壤中养分的可用性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然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