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南草蜥和南滑蜥断尾及再生的研究
引用本文:叶志强,刘文华,叶灵娟,倪洪斌,徐大德.南草蜥和南滑蜥断尾及再生的研究[J].生态科学,2016,35(2):52-56.
作者姓名:叶志强  刘文华  叶灵娟  倪洪斌  徐大德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肇庆526062
摘    要:研究肇庆地区南草蜥和南滑蜥断尾和再生形态特征, 结果显示, 断尾位置、再生时间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南滑蜥和南草蜥的尾长均具有显著影响。在自然断尾下, 南滑蜥和南草蜥较多的断尾位置位于近基部(断尾1/2), 断尾个体分别约占29.3%(87/297)和49.2%(29/59)。实验表明, 二者的尾自切处在2 天后开始愈合并长出再生尾, 南滑蜥在远基部(全断尾)的再生速度最高, 而南草蜥则在近基部(断尾3/4), 其尾再生率都明显高于南滑蜥。

关 键 词:南草蜥  南滑蜥  断尾和再生  尾自切  再生率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