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风沙区生态修复的科学原理、工程实践和恢复效果 |
| |
作者姓名: | 李昂 王扬 薛建国 任婷婷 魏存争 田秋英 白文明 白永飞 黄建辉 姜勇 程玉臣 孙海莲 徐柱文 赵玉金 韩兴国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 110016,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 呼和浩特 010031,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 呼和浩特 010031,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
| |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KFJ-STS-ZDTP-03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0700,2016YFC0500804) |
| |
摘 要: | 北方风沙区位于欧亚草原的东部,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其在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家一系列生态保育工程的支持下,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压力。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开展了北方风沙区土地沙化成因及退化土地空间分布研究,集成了北方风沙区重点脆弱区生态恢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以内蒙古中部的阴山北麓地区、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和蒙辽交界的科尔沁沙地为重点研究区域,进行了高效人工草地建植、天然草地恢复和管理、沙化草地治理等相关工程技术的示范,开展生态恢复模式的效果跟踪监测和生态效益评估,确定生态恢复技术和模式的技术参数和指标,明确不同集成技术与模式在北方风沙区的适用区域和范围,为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上述研究,可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生态系统管理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政策、建立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决策依据,为生态修复产业提供技术指南,为相关研究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数据支撑。
|
关 键 词: | 沙化草地 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植被建设 |
收稿时间: | 2019-09-06 |
修稿时间: | 2019-10-08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