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分子育种 |
| |
作者姓名: | 翟文学 朱立煌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 北京 100101 |
| |
摘 要: | 由革兰氏阴性菌黄单孢水稻变种(Xanthom onasoryzae pv.oryzae,Xoo)引起的白叶枯病是世界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白叶枯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自然条件下,病菌通常由水孔或伤口侵入,沿叶脉产生灰白色病斑。田间常在分蘖期观察到病症,并随植株的生长而发展,至抽穗期达到高峰。水稻遭受白叶枯病后,一般减产20% -30% ,严重时甚至绝收。白叶枯病最早于1884 年在日本福岗地区发现。50年代以来,发病范围扩大,目前白叶枯病的发生范围已遍及世界各水稻产区[1,2,3]。由于其危害严重,而化学防治难以奏效,种植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这引起育种家们对抗病性和遗传规律研究的重视。多年来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应用上取得了许多进展,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从基因对基因的学说解释寄主和病原菌的相互作用,建立了标准的单基因寄主和相对应的病原菌生理小种的鉴别系统;随着水稻基因组研究的开展,通过分子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构建,对抗性基因进行了定位和克隆;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工程手段,开始了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分子育种工作。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水稻白叶枯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概述和讨论。
|
关 键 词: | 抗性基因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 分子标记 基因累加 基因工程育种 栽培品种 抗病基因 辅助选择 混合品种 无毒基因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