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覆盖度固沙林的乔木分布格局与防风效果 |
| |
作者姓名: | 杨文斌 董慧龙 卢琦 王晶莹 梁海荣 姜丽娜 赵爱国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100091;内蒙古农业大学,呼和浩特010019 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100091 4. 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010010 5.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283,30660155);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007BAC03A10, 2007BAD46B07) |
| |
摘 要: | 低覆盖度植被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逐步发育形成且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前人研究认为,植被覆盖度达到40%为固定沙地,40%-20%为半固定-半流动沙地。但在实践观察中发现:在低密度(或覆盖度)时,灌丛的水平分布格局对固定流沙和阻止风沙流的作用差异显著。在干旱区、半干旱区,存在着大量天然的乔木疏林,其覆盖度均在低于40%,地表处于半流动状态,而配置成行带式后,即使覆盖度降低到20%时,地面也不会出现风蚀现象。因此,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针对覆盖度在20%左右的乔木疏林,同时测定了随机与行带式两种分布格局的防风阻沙效果。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对照风速下,行带式配置的林内的相对风速均低于随机分布,其中在200 cm高度处行带式配置的平均相对风速比随机分布的低53.89%,在50 cm高度处低36.82%;(2)行带式林内的水平风速流场变化有一定规律,而随机分布林内风速流场变化主要受树冠在空间的分布影响,变化非常复杂;(3)随机分布的疏林内出现风速超过旷野对照的现象,在50 cm和200 cm的两个观测高度上分别有约27.45%和22.55%的风速测定值超过对照风速,说明出现明显的局部风速"抬升"现象,形成了强的涡流;(4)行带式配置林内的平均地表粗糙度达到1.01 cm,比随机分布的疏林内增大约5倍之多;(5)总体而论,行带式分布格局第1带降低风速的作用最显著,第2带及其以后各带间的风速均比第1带后的风速小,但逐带降低的叠加效益不明显;(6)由于乔木基本(枝下高)没有枝条对风的阻碍,乔木行带式固沙林在迎风面的第1林带的基部有一定的风力"抬升"作用,对林带基部地面产生较强的侵蚀作用,多数第1带树木的根系被侵蚀裸露,过境的风沙流只能在林带后树冠外侧堆积;(7)随机分布林内在许多位置出现了非常低的地表粗糙度,地表粗糙度低的位置基本与风速"抬升"区相吻合,这种"抬升"区形成的强的涡流是疏林内出现风蚀坑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浑善达克沙地出现榆树与风蚀坑相间分布的主要原因。
|
关 键 词: | 低覆盖度 乔木固沙林 分布格局 防风效果 |
收稿时间: | 2010-07-05 |
修稿时间: | 2011-04-14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