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引用本文:蒋倩楠,王 斐,王 萍,赵 慧,迟静薇,赵世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10):1977-1981.
作者姓名:蒋倩楠  王 斐  王 萍  赵 慧  迟静薇  赵世华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青岛市海慈医院内分泌科;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甲状腺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BS2009YY030);青岛市民生计划项目(13-1-3-58-nsh)
摘    要: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生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2017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PTMC患者共1524例,按其术前、术后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显性淋巴结转移、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及无淋巴结转移三组,比较各组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男性)、年龄、肿瘤大小、双叶、多灶、侵犯包膜、合并桥本病、术前TSH水平等是否具有差异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相比,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男性患者比例、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累及双叶、多灶比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中的发病年龄较低(P0.05),合并桥本病的比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显性淋巴结转移相比,隐匿性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合并多灶及合并病理桥本病的转移率较后者低(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以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对照组,男性患者、年龄、大小、多灶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525,1.033,0.169,0.562);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相比,合并桥本病的患者发生显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而发病年龄较前者大(OR值分别为0.370,0.979)。结论:男性、肿瘤累及双叶、多灶者为PTMC早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合并桥本病者发生显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但没有发现桥本病与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

关 键 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收稿时间:2017/12/30 0:00:00
修稿时间:2018/1/31 0:00:00

Analysis of the Risk Factors of Occult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Abstract:
Keywords: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Lymph node metastasis  Risk factors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