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以小麦叶片壶氧化物酶同工酶p16.1酶带为生化标记研究小麦在各生长期对白粉病的敏感性
作者姓名:王立新 苏青 等
作者单位:北京市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中国北京100081
摘    要:小麦白粉病以其多发性、普通性成为世界各地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研究抗病品种对白粉病菌侵染的抗病机理中,采用等电聚焦凝胶电泳技术对抗、感白粉病小麦品种的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进行的比较发现:两者的p16.1酶带(位于等电聚焦凝胶电泳酶谱p16.1)从拔节期至田间发病期之间的表现水平有很大差别。可以将其视为区别抗、感白粉病品种的特征性酶带。实验采用功能叶片(Fig.1),对50个小麦品种品系、抗、感病品种间4个组合的正反交F1代、119株F2代、65株抗病品种/感病品种//感病品种的回交一代(BC1)材料,在pH5-8范围内进行过氧化酶同工酶的等电聚焦凝胶电泳分离。胶片于联苯胺染色液中显色。抗病品种中,p16.1酶带在小麦全生育期均有较强的活性,染色后着色深,多属一级酶带;感病品种中,p16.1酶带在拔节之间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消失踪迹,多为三级、零级酶带;然而、感染白粉病之后酶活性重新表现,并再次回升为一、二级酶带(Tab.1)。此结果在五年年份中均能很好地重复(Tab.2)。抗、感病品种间正反交F1代的p16.1酶带均正常(Fig.2),证明:p16.1酶带的活性是核基因的表达行为。进而在拔节期至发病期,分析抗、感病品种的杂交F2代,p16.1处为一级酶带者与其它类型之间的比值为3:1;而在抗病品种/感病品种//感病品种的回交一代中,两者比例为1:1。表明:p16.1酶带由一单基因编码。由此推断:感病品种的p16.1酶带在拔节期至发病期还受到一隐性调控基因的影响,造成酶活性降低或丧失。

关 键 词:小麦 叶片 过氧化酶同工酶 p16.1酶带 生化标记 白粉病 敏感性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