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武陵山区白背飞虱大发生种群的形成:2007年个例分析
引用本文:曹书培,尹丽,陆明红,翟保平.武陵山区白背飞虱大发生种群的形成:2007年个例分析[J].昆虫知识,2016(6):1317-1333.
作者姓名:曹书培  尹丽  陆明红  翟保平
作者单位:1.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昆虫信息生态研究室,南京210095;2. 湖南省植保植检站,长沙,410005;3.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100125
基金项目:Supported project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1763);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3051)
摘    要:【目的】武陵山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频繁暴发,给当地的水稻生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明确其大发生的机制,对于实现精细化异地预测和综合治理至关重要。【方法】用WRF模拟风温场,用HYSPLIT模拟迁飞轨迹,对武陵山区2007年白背飞虱多个灯诱高峰的虫源分布和降落机制进行不同尺度的模拟分析。【结果】(1)西南低空急流是武陵山区白背飞虱早期种群形成的首要条件,降水、低温屏障、下沉气流和地形阻隔是造成此次洪江早期种群大发生的主要原因。(2)2007年主害期,我国南方的大面积高温干旱天气刺激了白背飞虱的大量外迁,为武陵山区提供了更加充足的虫源;连续多日的降水致使迁入种群大量聚集降落,同时也使得本地外迁种群迁出受阻,从而造成了武陵山区白背飞虱种群的大发生。(3)地形引起的垂直涡旋等小气候变化是造成不同站点间迁入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所带来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冷涡南下的冷气团常在武陵山区上空交汇,形成大范围长时间的强对流天气,加之该地区西南低涡的强辐合作用,从而造成了2007年武陵山区白背飞虱种群的大发生。

关 键 词:白背飞虱  西南低涡  轨迹分析  降落机制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