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盐城海滨湿地碱蓬沼泽时空演变人为影响研究
摘    要:盐城海滨湿地景观演变受人为影响极其显著。研究依据2000、2006年、2011年3个时期ETM+影像为基础数据源,从对比的角度,揭示人为影响下碱蓬沼泽景观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1年,北部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面积变化明显,减少了87.158%,比南部自然区域多减少了22%;景观破碎度加剧,景观聚合度指数从95.780下降到65.455,比南部区域多下降了16%;斑块平均面积由389.333 hm~2下降到21.429 hm~2,比南部区域多下降了11%;由于不同时期围堰强度的差异,人工管理区打破了自然条件下碱蓬沼泽相对稳定的变化速率,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2000—2006年间年减少面积为118.167 hm~2·a–1,2006—2011年只有51.500 hm2·a~(–1)。景观空间变化上,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质心向东南方向偏移666.350 m,而南部区域向东北方偏移了1042.710 m;2006—2011年,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质心以向东偏移为主,而南部区域以向北偏移为主。(2)人工围堰致使人工管理区生态系统向淡水生态系统转变,而有利于淡水芦苇沼泽的发育:2006—2006年,在人工管理区,通过人工围堰539 hm~2的碱蓬沼泽转变为芦苇沼泽和养殖池,转移率比南部区域高出了近4%。2006—2011年,北部人工管理区有178 hm~2的碱蓬沼泽转移为芦苇沼泽,转移率比南部区域高出了近20%。(3)由于互花米草超强的扩张能力和种间竞争能力,致使海滨湿地形成了碱蓬沼泽—互花米草沼泽的演变格局:2000—2006年,北部人工管理区15.24%的碱蓬沼泽转移为互花米草沼泽,转移率比南部区域高出了13%;2006—2011年,人工管理区30.07%的碱蓬沼泽转移为互花米草沼泽,比南部区域高出了近1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