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掩蔽物法的若尔盖湿地中华蟾蜍种群生态研究 |
| |
作者姓名: | 王刚 李成 吴军 韩金锋 江建平 谢锋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610041;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610041,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南京 210042,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若尔盖 624500,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610041 |
| |
基金项目: | 环境保护部项目(生物多样性示范监测) |
| |
摘 要: | 近几十年来,全球两栖动物种群衰减显著,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的关注。若尔盖湿地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高原泥炭沼泽湿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该地区分布有3种两栖类: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倭蛙(Narorana pleskei)和中华蟾蜍岷山亚种(Bufo gargarizans minshanica)。已有研究发现该3种两栖动物种群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采用人工掩蔽物法,在2011—2014年对该地区中华蟾蜍种群生态做了连续追踪。结果表明:该区域中华蟾蜍种群数量逐年波动较大,年龄结构数据显示该种群处于增长期;中华蟾蜍为聚集分布,且发现率与水体距离呈显著的线形关系(P0.01),在样地范围内离水体越远,发现的个体越多;线形样方比方形样方捕获动物的效率更高(P=0.018);中华蟾蜍亚成体的肥满度季节间无明显差异;中华蟾蜍具有较强的迁徙能力,可能沿着固定的线路周而复始的迁徙。对于家域范围大,迁徙距离远的中华蟾蜍这类物种,应加强最适栖息地的保护并防止栖息地破碎化。
|
关 键 词: | 人工掩蔽物 中华蟾蜍 种群生态 若尔盖湿地 |
收稿时间: | 2015-03-18 |
修稿时间: | 2016-06-15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