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变换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时空变化分析 |
| |
作者姓名: | 朴英超 关燕宁 张春燕 郭杉 阎保平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北京 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北京 10019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中美软件合作研究项目(61361126011);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建设项目(XXH12504-1-12);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135计划项目突破二第二课题(Y3SG0500CX);中国科学院信息化专项重点数据库项目(XXH12504-1-06);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一三五规划重点培育方向专项(CNIC_PY_1408);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一三五规划重点培育方向专项(CNIC_PY_1409) |
| |
摘 要: | 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从长时间序列、大范围遥感数据中快速、自动化检测植被动态变化的方法。以MODIS 500m空间分辨率,16d合成的NDVI数据为数据源,对受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严重影响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003年至2012年的植被动态变化进行时空分析,为保护生态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地震后保护区内植被指数减少的面积大范围增加,且波动较震前更为明显,统计分析结果能够更为直观地反映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等极端现象对该地区植被的破坏程度;2)保护区内植被指数极值变化多发生在夏季或秋季,较低海拔地区极值变化多发生在夏季,而在高海拔地区则多发生在秋季;3)在大熊猫最适宜栖息的区域(2600—2800m)植被指数极值减少量大于0.4的范围大于增加量大于0.4的范围,反映出植被在震后的恢复状况并没达到理想的水平。同时发现在该海拔区域范围内植被指数减少的面积在春夏两季较大,表明在该时间段卧龙地区大熊猫最适宜生存区域的植被情况较为不稳定,需更为关注其动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
关 键 词: | 植被变化 小波变换 时间序列分析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汶川地震 |
收稿时间: | 2014-07-24 |
修稿时间: | 2016-02-0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