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豆科黄华属的植物地理研究
引用本文:萨仁,陈家瑞,李沛琼.豆科黄华属的植物地理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2000,38(2):148-166.
作者姓名:萨仁  陈家瑞  李沛琼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 93 90 0 1 0,3 9893 3 60 )
摘    要:首次全面论述了全世界黄华属(豆科)植物地理。黄华属是豆科少数几个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之一。对黄华属5组21种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本属4个频度分布中心依次是:东亚地区(8种/3组,其中特有种4种),伊朗-土兰地区(7种/3组,其中特有种3种),落基山地区(7种/2组,均为特有种)及大西洋北美地区(3种/1组,均为特有种)。基于以下事实:在东亚地区存在本属最多的组与种;在此区可以见到黄华属系统发育系列;该属最原始的组种及最进化的组种也在该区出现等,可以认为东亚地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伊朗-土兰地区(中亚东部至喜马拉雅)及落基山地区所含种、组数仅次于东亚地区,而且多倍体现象多发生于这两区,因此可认为是本属的次生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在此二地区,物种分化较活跃且复杂,先后描述了很多新种和变种,也曾进行过较多的归并处理。最近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不断揭示,在这地区曾被归并的一些分类群存在着较大不同,从而提醒分类学家对年轻区系中物种分化较活跃的类群进行分类处理时,无论是建新分类群还是对某些类群进行归并,应持谨慎态度。作者根据黄华属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形态演化趋势、现有的化石及地质历史资料,推测黄华属植物在中新世之前早已形成,并且在晚第三纪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失去陆地连接之前在两大陆已经存在,很可能是于早第三纪或晚白垩纪在劳亚古陆上起源于一个含羽扇豆生物碱的古槐成员。两大陆分离后,在不同的成种因子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的演化格局:在亚洲,晚第三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古地中海消失及第四纪冰川作用引起的旱化、寒化,促进了该属植物的强烈分化;而在北美,第四纪的冰川作用及局部的山体隆起,可能是促进该属植物演化的主要动力。根据黄华属植物的系统演化趋势及原始类群的分布式样分析,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亚区可能是本属植物的原始类型中心。

关 键 词:黄华属  地理分布  起源  演化

The phytogeographical studies of Thermopsis (Fabaceae)
Abstract:
Keywords:WT5BZ]Thermopsi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rigin  Evolution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植物分类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植物分类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