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烂鳃病的研究——Ⅰ.细菌性病原的研究
引用本文:卢全章,倪达书,葛蕊芳.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烂鳃病的研究——Ⅰ.细菌性病原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集刊,1975,5(3):315-334.
作者姓名:卢全章  倪达书  葛蕊芳
摘    要:本文主要是报导1972年从患细菌性烂鳃的草鱼和其他色的鳃上分离到的病原粘细菌。通过多次人工感染(包括再分离和再感染),证明G4菌株是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草、鳙、鲢、草鳙杂种、团头鲂、鲤等色的烂鳃病。对G4菌株的菌体、子实体、小孢子的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作了较详细的观察和试验;根据其特征,定名为色害粘球菌——新种(Myxococcus piscicola Lu,Nie & Ko,sp.nov)。较详细地观察了G4菌株在胰胨液体培养中的群集习性,“柱子”形成、繁殖散发和衰老死亡的全过程。认为“柱子”形成是G4菌株,也可能是所有色类寄生粘细菌所共有的一种运动、繁殖的表现形式,它是不会转化为真正的子实体的。草鱼细菌性烂鳃病是危害很大的鱼病之一。其病原菌分离的成功,对有效地防治该病,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丰富了研究鱼类寄生粘细菌的学术内容。

关 键 词:草鱼  烂鳃病  粘细菌  病原菌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