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甘肃临夏盆地首次发现乌米兽(牛科,偶蹄类)头骨化石(英文)
引用本文:史勤勤,王世骐,陈少坤,李刈昆.甘肃临夏盆地首次发现乌米兽(牛科,偶蹄类)头骨化石(英文)[J].古脊椎动物学报,2016(4):319-331.
作者姓名:史勤勤  王世骐  陈少坤  李刈昆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100044;2.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100044;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39;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400015;3.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100044;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3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4143010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2CB82190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402020)资助.
摘    要:报道并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临夏盆地的中间乌米兽(Urmiatherium intermedium)头骨化石新材料,该材料产自柳树组上部,属于晚中新世晚期杨家山动物群。中间乌米兽是一种大型的晚中新世牛科动物,角心特化,短且呈薄板状,并且在基部相互靠近。在角心前后方的额骨和顶骨上,发育大片赘生骨疣,这些骨疣与角心一起,合称角器。20世纪初,步林报道了中国北方晚中新世地层中的大量中间乌米兽化石,包括产自山西保德和甘肃庆阳的20多件头骨以及很多破碎的齿列和骨骼。本文报道的乌米兽头骨化石是乌米兽在甘肃临夏盆地的首次发现,将其在中国北方的分布向西扩展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带。乌米兽被普遍认为与近旋角羊(Plesiaddax)、和政羊(Hezhengia)和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等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其系统发育地位仍存有争议。相比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乌米兽的分布较广,从伊朗至中国北方都有分布,但它鲜与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伴生。在临夏盆地,与其伴生的牛科动物目前仅发现中华羚(Sinotragus)一种。

关 键 词:临夏盆地  晚中新世  牛科  乌米兽

The first discovery of Urmiatherium (Bovidae,Artiodactyla) from Liushu Formation,Linxia Basin
Abstract:
Keywords:Linxia Basin  Late Miocene  Bovidae  Urmiatherium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