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阴对地枫皮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王琳 王满莲 梁惠凌 吴超 刘宝玉 唐辉 |
| |
作者单位: |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6;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 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 桂林 541006;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 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 桂林 541006;广西植物功能物质与资源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西 桂林 541006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05075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60093, 31760112);广西重点研发计划(桂科 AB21220024);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桂科 AD20297049);广西科技重大专项(桂科 AA18118015);桂林科技攻关项目(20190213-2)资助 |
| |
摘 要: |  为了解光照强度对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对不同等级幼苗在不同遮阴处理下的形态和生物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遮阴处理下幼苗的株高、冠宽和平均单叶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同时比叶面积均随光强增大而显著降低。除I级苗50%遮阴处理外,全光处理下各等级幼苗的根长均显著高于遮阴处理。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各等级幼苗的根生物量比与根冠比显著增加,叶生物量比显著减少;不同等级幼苗对强光和弱光环境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但以50%遮阴处理的总生物量最大,全光和85%遮阴处理均较小。遮阴处理的幼苗个体大小与其初始大小呈正相关,其中II级苗与I级苗差别较小,III级苗生长较差。在人工育苗条件下I级苗数量不到10%,较差的种苗质量叠加喀斯特山顶恶劣环境,可能是导致野外幼苗更新限制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野外回归和人工栽培过程中宜选用I、II级种苗,光强控制在透光率50%为宜。
|
关 键 词: | 地枫皮 遮阴 种苗等级 生物量 生态适应性 |
收稿时间: | 2022-04-15 |
修稿时间: | 2022-07-07 |
|
| 点击此处可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