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幅播种下带间距对冬小麦衰老进程及产量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冯伟 李世莹 王永华 康国章 段剑钊 郭天财 |
| |
作者单位: | 河南农业大学,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郑州 450002,河南农业大学,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郑州 450002,河南农业大学,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郑州 450002,河南农业大学,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郑州 450002,河南农业大学,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郑州 450002,河南农业大学,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郑州 450002 |
| |
基金项目: |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3096);农业部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MATS)专项 |
| |
摘 要: |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多穗型品种‘百农矮抗58’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宽幅播种(播幅8 cm)种植方式下不同带间距7 cm(KF7)、12 cm(KF12)和17 cm(KF17)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衰老进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行距20 cm,播幅1—2 cm)相比,宽幅带播种植方式的花后旗叶叶绿素降解缓慢,丙二醛(MDA)含量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成穗数和产量提高。宽幅带播下不同带间距处理间差异因品种类型而异,矮抗58品种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整体呈现为KF12KF17KF7,兰考矮早八品种表现为KF7KF12KF17,而MDA变化规律则相反。试验条件下,多穗型品种矮抗58以KF12处理、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以KF7处理花后叶绿素含量高,MDA含量低,抗氧化酶活性强,叶片衰老进程缓慢,产量结构协调,最终产量最高。
|
关 键 词: | 冬小麦 宽幅播种 带间距 衰老 产量 |
收稿时间: | 2013-06-09 |
修稿时间: | 2014-05-16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