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鼉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作者姓名:朱承琯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
摘    要:1.我国古代早在商周时期,即对此项动物加以记载,下至晋唐,都曾有记述,包括分布、形态和生态诸方面。综合辨考前人记载鼍及其近种的分布,是在今日的湖北、山西、广西、广东、安徽、福建、江苏、江西和当时邻国柬埔寨等地。 2.动物的栖息地为河流、湖泊、丘陵山涧的河漫滩的芦苇及竹林丛中。调查地包括了安徽省、江西省沿江的河漫滩及属於黄山天目山的青弋江、渲河、青山河的下游和芜湖、南陵、宣城、泾县、当涂、高淳、宁国、郎溪诸县。时间是1951年,1954年,1956年2—10月间。 3.据据39尾鼍的标本测定,其雌雄的外形性徵差异不显著,但其所营穴窟却有显著的两性相异形式。二者均包括有洞身和各种不同的洞口,适於进出、呼吸等用。 4.雌性个体异穴分居。 5.动物每年4月初开始出洞活动,6月间配偶,7月初至8月中旬筑巢产卵,在在6—8月间最为活动,10月下旬开始入蛰休眠。 6.动物在竹林芦苇田中筑巢,取材枯叶、杂草、乾枯稻草和菱白叶。体长92.1厘米者,巢中的卵数20。卵长59毫米,径34毫米,围110毫米,卵重43克,壳重3.75克。 7.动物昼伏夜出,风雨之夜概不出洞。最热季节,日中当大气气温31—35℃、湿度40—48°时,曝晒於水面。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