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临夏盆地晚中新世鸵鸟化石的特异保存(英文)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2.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3.中国科学院大学
摘    要:报道了来自西北地区中新世晚期临夏盆地的一件鸵鸟化石,该标本包括鸵鸟的部分颈椎以及气管,由于缺乏物种级别的鉴定特征,被暂定为鸵鸟(Struthiosp.)。新标本还保留了平齿三趾马(Hipparionplatyodus)的部分头骨。利用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该鸵鸟骨骼的微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以探讨临夏鸵鸟的埋藏条件和古气候背景。在鸵鸟化石的一个脱矿化的骨碎片中发现了软组织(内源性血管和红细胞的化石残留)。同时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成像显示,化石组织切片中存在显著的细菌改变(骨侵蚀现象)。这是中新世临夏盆地脊椎动物遗体中软组织的首次报道。通过相关的地质和沉积学证据与新的古生物数据相结合,认为季风气候可能是造成鸟类化石早期埋葬期间微生物侵蚀的原因,接下来延续了8Ma左右的盆地剧烈的干旱化作用,导致了微生物活动的停止,并进一步导致了成岩作用后期孔隙方解石的沉淀。这项工作显示出跨学科(包括形态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和软组织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中国西北临夏盆地柳树组的中新世晚期的动物群更替、气候和分子保存。

关 键 词:临夏盆地  中新世  三趾马  鸵鸟  软组织  血管  细菌  微观聚焦破坏

Exceptional preservation of an extinct ostrich from the Late Miocene Linxia Basin of China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