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西北不同降水区域新石器至青铜时代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作者姓名:芦永秀  董广辉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25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1077)
摘    要:中国西北地区史前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变化的关系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分析西北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遗址14C测年、动植物遗存以及人骨碳同位素数据,梳理了不同降水量区域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过程,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0000-6000 BP,人类活动强度较弱且多分布在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区域,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尚不清楚;6000-4000 BP,粟黍农业的强化促进了人类活动空间向西扩散,显著的气候事件导致人类活动强度下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开始显现;4000-2200 BP,史前跨大陆文化交流带来的农牧业元素促使不同降水量区域生存资料多样化,人类适应和影响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但该时期人类活动强度存在时空差异性,对环境的影响仅在区域尺度上呈现。

关 键 词:西北地区  生存策略  人地关系  降水量  新石器-青铜时代
收稿时间:2022-03-24
点击此处可从《人类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人类学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