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牦牛生态类型的分类
作者姓名:钟金城  陈智华  赵素君  肖玉萍
作者单位:1.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041
2. 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041
3.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成都,610066
4.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兰州,730050
摘    要:为进一步弄清中国牦牛的遗传资源及其类型划分,利用微卫星DNA、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FLP)等3种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研究了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的分类;并结合作者对牦牛染色体和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结果探讨了中国牦牛类群的分类.结果:①根据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的遗传距离最大(1.506),麦洼牦牛2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1.062).5个牦牛群体被聚为两大类,四川九龙牦牛单独成一大类,其他牦牛群体聚为一类.②根据RAPD和AFLP两种分子遗传标记的分析,表明天祝牦牛和大通牦牛的遗传距离最小(0.0336),九龙牦牛和天祝牦牛的遗传距离最大(0.0414),4个牦牛品种被聚为两大类,九龙牦牛品种聚为一类,其它3个牦牛品种聚为一类.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在较近的水平上首先聚为一类,然后在较远处与麦洼牦牛聚为一大类.③根据染色体特征和血液蛋白位点的基因频率进行聚类的结果与微卫星DNA、RAPD、AFLP的聚类结果相似.中国牦牛可分为以九龙牦牛和麦洼牦牛为代表的两个类群(型).这与蔡立等将中国牦牛分为“青藏高原型”和“横断高山型”的结果是一致的.而与其他学者的分类结果有较大的差异.结合中国牦牛品种(群体)的地理分布、生态条件、育成史及其分化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中国牦牛分为两个大的生态类型是合理的.

关 键 词:牦牛  生态类型  分类
文章编号:1000-0933(2006)07-2068-05
收稿时间:2005-10-09
修稿时间:2005-10-092006-05-27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