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rDNA活性及其四维时空遗传意义初探
引用本文:吕宝忠,丁菲英,陈通达.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rDNA活性及其四维时空遗传意义初探[J].遗传,1985,7(5):25-26.
作者姓名:吕宝忠  丁菲英  陈通达
作者单位: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摘    要:人类D组和G组染色体的随体茎部为18S 和28S rRNA基因(即rDNA)的座位,该区 亦称为核仁形成区。应用细胞化学上的银染法 可以判断rDNA的活性。至今已经证明,银 染物质是同rRNA 转录有密切联系的蛋白质, 因而这是一个判别该区有何功能而不是有没有 形态结构的简便有效方法。周宪庭等田报道, 在中国人中,随着年龄增长,该基因活性有丢失 的趋势。银染法也很快用在肿瘤遗传学的研究 中。H. Hubbell和徐道觉[41发现,一些肿瘤的 细胞株,其每细胞的纯-NORs(表示银染后出 现阳性的rRNA基因数目)与正常对照组相 接近,然而由于肿瘤细胞株的大多数细胞的染 色体数目大于46,故其D和G组的染色体数目 也超过正常者的10条,因此实际上有更多的 rDNA处于失活状态。D. A. Miller等【31运用 分子杂交、细胞杂交等方法得出,肿瘤细胞株 中不但含有更多的D和G组染色体,而且由于 纯-NOR基因并不比对照组有更多的失活,所以 肿瘤细胞中活性rDNA总数比正常细胞要多。 鉴于不同工作者对同一问题得出相互矛盾的结 果,因此有必要在病人的细胞中观察有活性的 rDNA数目究竟有没有变化,若有变化,则其可 能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便是本文探讨的目的。

点击此处可从《遗传》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遗传》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