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演变
引用本文:薛萐,刘国彬,戴全厚,李小利,吴瑞俊.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演变[J].生态学进展,2008,19(3):517-523.
作者姓名:薛萐  刘国彬  戴全厚  李小利  吴瑞俊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 [2]西安理工大学,西安710048 [3]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550025
摘    要: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柠条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qCO2)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柠条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微生物生物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变化显著,柠条栽植7a后微生物生物量碳较坡耕地显著增加,随后每5~7a的变化均达到显著水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在前13a无显著变化,20~30a处于基本稳定期,较坡耕地显著增加,但明显低于天然侧柏林;呼吸强度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升高,20~25a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30a时达到最低值;qCO2在恢复初期较坡耕地显著升高,随后迅速降低,30a后回落至坡耕地之下,但仍显著高于天然侧柏林;不同灌木林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不同,恢复年限相同的沙棘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明显高于柠条林,但qCO2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qCO2与土壤养分和恢复年限显著相关.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可通过生物的自肥作用恢复土壤肥力和增加微生物生物量,但要恢复到破坏前该地区顶级群落时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理化指标,必须加强林地管理,促进植物群落的拓殖与更替,且此过程相对于生态破坏过程要漫长的多.

关 键 词:黄土丘陵区  人工灌木林  生态恢复过程  微生物量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