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重庆忠县甘蔗丘遗址商周时期以来环境考古研究北大核心CSCD
作者姓名:李冰  潘安定  李大地  郑卓  王宏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10093;2.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510006;3.重庆市文物考古所400013;4.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510275;5.中山大学人类学系510275;
基金项目: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2128)项目;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01GZD08);南京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12CL02)资助
摘    要:通过对重庆忠县甘蔗丘遗址自商周时期以来的215cm厚的文化堆积层进行孢粉、炭屑和磁化率指标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商周时期出土器物丰富,磁化率值和炭屑浓度整体较高,但孢粉浓度很低,表明该地点处于一级阶地上,先人在此生活不仅用水方便,且因当时气候偏干凉,较少受到极端洪水灾害威胁,较高的炭屑表明了古人用火频繁。到唐宋时期中期,出土器物明显减少,孢粉浓度增大,且属种增多,尤其是喜湿植物孢粉浓度明显增大,可能表明该时期环境较为潮湿,居住地有可能受到洪水破坏,农业活动在遗址处开始发展,其炭屑浓度和磁化率值减小的特征也说明人类居住地迁出和土地性质已开始以初级农业活动为主。唐宋后期气候更为暖湿,区域降雨量增大,由于遗址区位于长江干流一级阶地上,易受洪水灾害的威胁,先民在该区的活动进一步减少。明清时期早期,孢粉浓度虽然变化不大,但水稻型禾本科花粉浓度大幅度增加,次生性的松属也相应较高,显示出人类农业活动增强,遗址地可能逐渐演变为农田;到了明清后期,炭屑浓度和磁化率值又逐渐增大并出现峰值,反映遗址区开始受到近代农业活动的强烈影响。

关 键 词:孢粉  磁化率  炭屑  环境考古  重庆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