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华南东部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双壳类材料及其时代意义北大核心CSCD
引用本文:牛亚卓,姜宝玉,张彦伟.华南东部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双壳类材料及其时代意义北大核心CSCD[J].古生物学报,2013(3):352-376.
作者姓名:牛亚卓  姜宝玉  张彦伟
作者单位:1.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
摘    要:华南东部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陆交互相地层中的半咸水-海相双壳类,对于我国广泛分布的陆相上三叠统和下侏罗统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系统描述了该区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双壳类19属29种,其中Trigonucula sakawana Ichikawa,1949,Pteria sturi(Bittner,1895),Costigervillia minima Wen,1979和Cercomyapraecursor Quenstedt,1856为首次在这一区域报道;并根据新材料将前人报道的Isocardioides Fan,1962修订为Schafhaeutlia Cossmann,1897。综合这些材料和前人研究将该区小水组、三家冲组和金鸡组双壳类分别划为以下三个组合带,即Palaeopharus-Trigonucula组合带、Bakevelloides-Jiangxiella组合带和Parainoceramus-Ryderia guangdongensis组合带。文中通过对上述组合中代表属种在区域上的时代延限的分析,认为PalaeopharusTrigonucula带和Bakevelloides-Jiangxiella带的时代限于晚三叠世卡尼期(Carnian),可能延至诺利期(Norian)早期;Parainoceramus-Ryderia guangdongensis带的时代主要为早侏罗世辛涅缪尔期(Sinemurian),可能下延至赫塘期(Hettangian),上延至土阿辛期(Toarcian)。

关 键 词:双壳类  生物地层  晚三叠世  早侏罗世  华南东部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古生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古生物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