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运用CRISPR/Cas系统敲除大肠杆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及其对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引用本文:夏军,郑明刚,王玲,孙承君,郑立,祝建波. 运用CRISPR/Cas系统敲除大肠杆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及其对脂肪酸代谢的影响[J]. 微生物学通报, 2016, 43(8): 1864-1871
作者姓名:夏军  郑明刚  王玲  孙承君  郑立  祝建波
作者单位:1. 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新疆 石河子 832003,2.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态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61,3. 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71,2.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态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61,2.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态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61,1. 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o. 2015T05);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No. GHME2001SW02)
摘    要:【目的】CRISPR/Cas是目前基因编辑的一个重要的新兴技术,拟通过该技术,对大肠杆菌进行快速、高效的基因编辑,获取脂肪酸代谢工程菌。【方法】利用一个二元载体构建出CRISPR/Cas偶联λ-Red重组酶的系统,重叠PCR扩增出敲除的Donor,最后用电转的方式对Escherichia coli MG1655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进行快速编辑。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脂肪酸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获得了大肠杆菌ΔPEPC(partial)、ΔPEPC、ΔPEPC(partial)-ΔFad D、ΔPEPC-ΔFad D以及ΔFad D突变体菌株。各缺失体菌株脂肪酸含量均比野生型要高,最高的增长了3.7%,但是敲除ppc获得的脂肪酸增长量并没有预期的高。同时在脂肪酸组成上,各菌株均含有11:0、12:0、13:0、14:0、15:0、16:0、17:1、17:0、18:0,并且16:0,17:0,18:0占主要组成部分。【结论】运用该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对大肠杆菌基因进行编辑,是大肠杆菌工程菌株构建的一个新思路,对其他工程菌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 键 词:CRISPR/Cas,反向PCR,GC-MS,λ-Red重组酶,PE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脂肪酸含量

Knocking out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 gene by CRISPR/Cas and its influence on fatty acid metabolism in Escherichia coli
XIA Jun,ZHENG Ming-Gang,WANG Ling,SUN Cheng-Jun,ZHENG Li and ZHU Jian-Bo. Knocking out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 gene by CRISPR/Cas and its influence on fatty acid metabolism in Escherichia coli[J]. Microbiology China, 2016, 43(8): 1864-1871
Authors:XIA Jun  ZHENG Ming-Gang  WANG Ling  SUN Cheng-Jun  ZHENG Li  ZHU Jian-Bo
Affiliation: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hihezi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China,2. Th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061, China,3.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071, China,2. Th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061, China,2. Th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061, China and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hihezi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China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微生物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微生物学通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