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我国首例iVDPV病例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
引用本文:张勇,严冬梅,王东艳,朱贞,刘中华,赵月萍,陈晓琴,祝双利,李崇山,安洪秋,许文波.我国首例iVDPV病例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J].病毒学报,2007,23(3):188-194.
作者姓名:张勇  严冬梅  王东艳  朱贞  刘中华  赵月萍  陈晓琴  祝双利  李崇山  安洪秋  许文波
作者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北京100050(张勇,严冬梅,王东艳,朱贞,刘中华,祝双利,李崇山,安洪秋,许文波),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合肥230061(赵月萍,陈晓琴)
基金项目:卫生部2005疾控和计免专项基金
摘    要:对分离于我国首例iVDPV病例的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进行了研究。随机选择CHN9230-F3-Ⅱ株为研究对象,将其VP1区RT-PCR产物连接到T载体上进行克隆,随机挑选45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后获得45条VP1区核苷酸序列,这45条序列的VP1基因与昆明Ⅱ型疫苗株VP1基因差异13~24个核苷酸,变异率为1.44%~2.66%。45条序列在同源进化树图上分为3组,但都来源于CHN9230-F3-Ⅱ株,组成以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的病毒群,是典型的居群样存在形式。经RT-PCR后直接进行序列测定,并根据序列图中优势峰判读结果得到的CHN9230-F3-Ⅱ株核苷酸序列位于序列数量最多的第2组中,然而没有任何一条序列与之完全相同,说明它可能并不能代表具体的某一种序列,而只能是代表主序列具有的一般特征。3个组中的核苷酸序列与Ⅱ型疫苗株相比平均变异率分别为97.50%、97.93%和98.31%,根据脊灰病毒的进化率和3个组VP1区核苷酸序列的变异率推测,患者共5次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史中的前3次OPV中的Ⅱ型疫苗病毒存活下来,依照疫苗接种顺序,分别形成了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的病毒居群样存在形式。我国Ⅱ型iVDPV以复杂的居群样形式存在,由于其进化速率较快并且感染了免疫缺陷患者,使其在该患者体内形成了持续性感染,它已经并可能将在更长的时间内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一旦将来我国停止使用OPV后,iVDPV病例长期持续向外环境中排毒将对我国“维持无脊灰”带来严峻的挑战。

关 键 词: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  免疫缺陷  居群样
文章编号:1000-8721(2007)03-0188-07
修稿时间:2006-12-272007-02-01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