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16篇
  60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How to assor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security is a hot issue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the key ecological land maintaining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to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GIS technology, from the view of water security,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disaster protection, natural recreation security, and human disturbance, an integrated index is put forward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importance of regional space. Then, a GIS-based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ecological importance was created, with Xingguo county of China as a case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of core eco-space in the study area accounts for 30% of the total area. These areas mainly consist of the core areas of regional river systems, wetlands, nature reserves, forest parks, and scenic spots and the endangered and protected zone of geological hazards.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importance for different regions, this study proposes some zoning regulations and measure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2.
李敏  杨磊  赵方凯  陈利顶 《生态学报》2022,42(5):1693-1702
土壤微塑料污染的持久性、复杂性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对其来源、迁移过程等仍有许多问题尚未理清。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通过对城乡景观中土壤微塑料的来源、迁移过程及其风险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城乡不同景观中土壤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和特点,讨论了土壤微塑料在城乡景观中的迁移特征及其驱动力,探讨了土壤微塑料在城乡景观中的生态和健康风险。今后需进一步明确城乡景观中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物质流过程与环境归趋特征,加强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作用过程及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研究,揭示土壤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建立城乡复合生态系统土壤微塑料污染预测模型,以维护土壤生态安全与人居环境健康。  相似文献   
3.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一种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有效途径。由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差异,不同等级的行政区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出现了空间结构错位脱节的问题。从整合视角出发,尝试整合伊犁河谷地区州级和县级两级尺度构建昭苏县生态安全格局。首先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确定生态源地,再构建综合阻力面并采用电路理论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研究结果显示,整合州级和县级两级尺度昭苏县共确定了24个生态源地,面积2504.47km2,主要分布于昭苏中部盆地以及北部、南部山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草地和林地;识别生态廊道50条,总长度200.17km。与单一尺度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相比,整合不同尺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能显著改善区域生境破碎化的问题,提高区域景观连通性。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整合不同尺度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技术框架,研究结果可为伊犁河谷地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4.
杨友宝  郭付友  韩国圣 《生态学报》2023,43(20):8404-8416
旅游生态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基于主体功能限制开发视域下旅游生态安全内涵解析和"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构建指标体系,继而采用改进的逼近理想排序法(TOPSIS)模型、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CNN-LSTM)混合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因子贡献度模型对张家界旅游生态安全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刻画分析。研究发现:(1) 旅游生态安全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安全等级与警情状态不断改观,旅游生态安全水平演变分为"增减交替"快速上升"稳定增长"三个时期。(2) 旅游生态安全三大子系统均朝良性方向发展,但演化态势差异显著,压力子系统平均安全水平最高,但增长速率迟缓,状态子系统与前者则呈完全逆反态势,响应子系统平均安全水平与增长速率均处于中间位序水平,演变走势稳定性欠佳。(3) 2021-2030年,旅游生态安全指数预测值有望从0.6194增至0.7665,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呈"螺旋式"上升趋势,整体安全状况将会得到持续优化,但仍存在较强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4) 影响旅游生态安全动态演变的首位驱动因子呈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城镇化率"的转换特征,旅游经济地位提升、公共绿地建设供给、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对旅游生态安全具有正向驱动效应,传统城镇化与工业化、高强度能源消耗、旅游产业无序扩张、频发性自然灾害、迟滞居民生活水平则产生负向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如何扭转生态系统的退化,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可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大意义。以厦门市为例,基于“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提取”的基本框架构建陆域生态安全格局。结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识别生态源地,该方法兼顾了生态结构和功能,使得所识别的生态源地更具全面性。选取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和坡度构建生态综合阻力面,并用人类居住合成指数修正生态综合阻力面,以减少主观赋值的影响,识别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的差异,使生态阻力面的构建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利用重力模型量化潜在生态廊道的相对重要性,并根据重力模型结果划分重要性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由14个生态源地、21条生态廊道、15个生态节点及若干个踏脚石所组成。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部和北部,以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合计为558.64 km2。生态廊道长约159.40 km,其...  相似文献   
6.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作用流动机制融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生态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方法,以苏南地区为研究区构建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社会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应以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和保障区域人类生态福祉为构建目标。其中,生态安全以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风险为核心关注对象,人类生态福祉的实现依赖于人类主动获取与生态系统服务流;(2)苏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间存在错配格局,在此基础上分别识别生态源地与需求源地4247.46km2、1882.16km2,生态廊道与供需廊道1614.02km、1915.82km,生态夹点29处、生态障碍点23处、生态供需节点20处;(3)形成"三区四带两组团"的社会-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布局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保护修复策略,推动经济-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研究可为丰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理论和方法、推动国土空间优化与管控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杨彦昆  王勇  程先  李维杰  高敏  王家录  傅俐  张瑞 《生态学报》2020,40(15):5124-5136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旨在识别研究区的重要生态区域并保持他们之间连通,被认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阻力面的科学构建和修正一直是生态安全格局建立的技术难点。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通过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综合识别源地,构建连通度指数修正阻力面,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从而构建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19227.04 km2,占总面积41.65%,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中东部的林地。(2)相较于夜间灯光指数,连通度指数在景观破碎地区和人类活动强烈地区对阻力面修正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也可反映人类活动的影响。(3)研究区生态廊道总长度1610.48 km,包括天然廊道和阻力廊道;战略点30个,主要位于耕地、居民点和水域附近。(4)研究区生态连通性较好,但部分地区存在廊道缺失、战略点阻断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The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other land use (AFOLU) sector is responsible for approximately 25% of anthropogenic GHG emissions mainly from deforestation and agricultural emissions from livestock, soil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Mitigation from the sector is thus extremely important in meeting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The sector offers a variety of cost‐competitive mitigation options with most analyses indicating a decline in emissions largely due to decreasing deforestation rates. Sustainability criteria are needed to guid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FOLU mitigation measures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multifunctional systems that allow the delivery of multiple services from land. It is striking that almost all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 are context specific, precluding generic statements about which AFOLU mitigation measures have the greatest promise at a global scale. This finding underlin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each mitigation strategy on a case‐by‐case basis, systemic effects when implementing mitigation options on the national scale, and suggests that policies need to be flexible enough to allow such assessment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climate) polici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alter the opportunity costs of specific land uses in ways that increase opportunities or barriers for attaining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goals. Policies governing practices in agriculture and in forest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need to account for both effectiv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and can help to orient practices in agriculture and in forestry towards global sharing of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for the efficient use of land resources. Different policy instruments, especially economic incentives and regulatory approaches, are currently being applied however, for its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it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 how land‐use decisions are made and how new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orces in the future will influence this process.  相似文献   
9.
基于变权模型的舟山群岛生态安全预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安全预警是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以浙江省舟山群岛为例,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模型构建了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使用变权模型对2000-2012年舟山市生态安全的预警等级进行测度,并使用马尔科夫预测方法对2013-2018年生态安全警情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变权模型能够有效地满足舟山群岛生态安全动态预警研究需要;2000-2012年,舟山群岛生态安全预警指数由0.286波动上升至0.484,警度等级从“重警”演变为“中警”,指示灯由“橙灯”演化为“黄灯”;2013-2018年,舟山群岛生态安全预警等级预测结果为“中警”,指示灯为“黄灯”.研究结果可为维护舟山群岛生态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河流沿线土地利用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河流沿线土地是与河流、湖泊的生态学过程紧密相连,直接受洪水影响的沿河(湖)土地带,本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建设理论,对河流沿线土地安全和土地利用的原则、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及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河流沿线土地安全包括土地的生态效闪安全、经济效益安全与社会效益安全3个方面,土地利用策略的原则是要确保三者的统一,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部,土地利用的指导思想是要把治理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土地的安全建设,实行以增加林木比重为主的近自然的利用和管理对策,根据河流特征的地域分异来确定不同河流,不同河段的利用模式,并基于洪水干扰的风险等级和河流沿线土地的空间分异规律,诊为在河流沿线的纵向上,分别中下游不同河实施人为干扰程度不同的管理对策;横向上按照土地分异性和洪水安全性,分别弹性利用带、脆弱利用带和稳定利用带3条不同土地带采取不同的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