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t the annual Spring Congress of the NVVC, the Durrer prizes were awarded to the authors of two of the best original/review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year 2013, one paper being more basically oriented and one paper being more clinically oriented. This annual tradition has existed since the year 2006.  相似文献   
2.
<正>On the day of Oct.6,2014,John O’Keefe and a Norwegian couple May-Britt Moser and Edvard Moser w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for discovering the"inner GPS"that functions in the brain when the animals navigate through the world.The prize was awarded for their work in identifying the cells that make up the positioning system in the mammalian brain.  相似文献   
3.
The Nobel Assembly at Karolinska Institute has decided to awar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9 jointly to Elizabeth H. Blackburn, Carol W. Greider and Jack W. Szostak for the discovery of "how chromosomes are protected by telomeres and the enzyme telomerase". This discovery had major impacts with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led to intens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All the studies performed are now the bases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s and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potential new therapies.  相似文献   
4.
At the annual Spring Congress of the NVVC the Durrer prizes were awarded to the authors of the best original/review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year 2012, one paper being more basically-oriented and one paper being more clinically-oriented. This annual tradition exists already since the year 2006.  相似文献   
5.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质谱和核磁共振领域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生物大分子鉴定及结构分析方法做出的贡献.其中两位科学家J.B.Fenn和K.Tanaka分别发展了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的软解吸电离方法;另一科学家K.Wüthrich则将核磁共振技术成功地应用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的溶液三维结构测定.他们的研究成果已使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成为生物大分子强有力的研究手段,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进程,必将对整个生命科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凯  张茨  孙飞 《生物物理学报》2009,25(5):325-334
作为将基因信息翻译为蛋白质的机器,核糖体对于生命活动至关重要。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核糖体结构功能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Thomas A. Steitz(耶鲁大学)和Ada E. Yonath(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文章以时间为主线,对核糖体结构以及基于结构的功能研究的历程、意义、历史性突破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并由此对结构生物学的未来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从近年Nobel奖项看生命科学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近20年(1989~2008)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化学奖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奖项资料.从基因表达调控与基因技术、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机制以及病原体研究5个方面进行概要归纳.它展示了近20年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供广大科研、教学人员及研究生参考.  相似文献   
8.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 Blackburn)、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和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而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个结果已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因为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揭示了线性染色体末端复制的机制,以及端粒和端粒酶在保护染色体及维持遗传稳定性中的中心作用。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为科学家认识并探索衰老和肿瘤的发生机制开辟了新领域,对预防和治疗衰老及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如肿瘤)具有重要科学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基因组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编码的信息指导生物种系的复制延续、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无论是在外环境因素的应激压力下还是处于正常状态,DNA损伤时刻在发生,由此,DNA损伤修复作为重要的细胞内在机制,在维护基因组稳定性、降低癌症等人类系列重大疾病风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三位科学家汤姆·林达尔(Tomas Lindahl)、阿齐兹·桑贾尔(Aziz Sancar)、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因发现和揭示DNA修复及其机制的杰出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本文综述了三位获奖者分别在DNA损伤的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和错配修复研究中的原创发现,以及相应的修复通路机制的描绘。此3种修复通路,主要是针对紫外线和化学物所致DNA的碱基损伤、嘧啶二聚体及加合物或者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碱基错误配对的修复。恰巧,2015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授予的两位科学家,也因他们揭示了DNA损伤应答现象和机制研究的重大贡献而获奖,本文也呈现了获奖者的关键性科学发现。最后,简要展望了中国DNA损伤修复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