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threaten a wide diversity of animals, and important questions remain concerning disease emergence in socially structured populations. We developed a spatially explicit simulation model to investigate whether—and under what conditions—disease-related mortality can impact rates of pathogen spread in populations of polygynous groups. Specifically,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pathogen-mediated dispersal (PMD) can occur when females disperse after the resident male dies from disease, thus carrying infections to new groups. We also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incubation period and virulence, host mortality and rates of background dispersal, and we used the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responsible for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which currently is devastating African ape populations. Output was analyzed using regression trees, which enable exploration of hierarchical and non-linear relationships.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disease in single-male (polygynous)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for those groups containing an average of more than six females, while the total number of infected hosts in the population was most sensitive to the number of females per group. Thus, as expected, PMD occurs in polygynous groups and its effects increase as harem size (the number of females) increases. Simulation output further indicated that population-level effects of Ebola are likely to differ among multi-male–multi-female chimpanzees and polygynous gorillas, with larger overall numbers of chimpanzees infected, but more gorilla groups becoming infected due to increased dispersal when the resident male dies. Collectively,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system on the spread of disease in wild mammals.  相似文献   
2.
MacELISA、RPHI和IFAT用于流行性出血热早期诊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IgM捕获ELISA(MacELISA)、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RPHI)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特异性抗体的结果。MacELISA对急性期血清IgM抗体的阳性检出率与RPHI对总抗体的阳性检出率相近,两法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IFAT检测IgG抗体的阳性率则较低。总抗体滴度(RPHI)与IgG抗体滴度(IFAT)相关(r=0.542,P<0.01),而与IgM抗体滴度(MacELISA)无明显相关(r<0.1)。但进一步研究发现,3日内血清IgM抗体滴度与总抗体滴度(RPHI)存在相关关系(r=0.701,P<0.01),表明IgM抗体可能也与发病初期RPHI的较高的阳性检出率有关。本工作表明,MacELISA作为一种早期诊断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RPHI操作简便、快速、敏感性高,但存在一定的非特异性。研究还发现,流行区临床诊断为EHF的病人,IFAT(IgG)和RPHI检测均阳性,而MacELISA(IgM)阴性,提示用RPHI进行血清学诊断时,检查双份血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R22株cDNA克隆及其特异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R22株RNA,经polyA接尾,以Oligo-dT做引物,合成cDNA。用pUC18为载体转染E.coli Mc1061,建立cDNA克隆。再经菌落杂交,选择病毒特异性的5个阳性克隆制成缺口翻译探针,与病毒RNA3个片段进行反杂交,确定RNA片段的特异性。结果表明,3个克隆为中(M)片段的cDNA,另两个分别为大(L)和小(S)片段cDNA。核苷酸序列分析证明,克隆的DNA中含病毒特异的核苷酸序列。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病毒——兔出血症病毒的鉴定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我国新发生的一种家兔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死兔内脏抽提物中,观察到典型的病毒粒子,回归兔可引起典型发病,再从病死兔内脏回收到同样病毒,证明该病系病毒性传染病,暂定名为“兔病毒性出血症”,病原暂定为“兔出血症病毒”。经初步鉴定,认为本病毒可能是一种首次发现的新病毒,属双股RNA病毒。但从病毒大小和核酸节段看,又不同于呼肠病毒科。最终归属正在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广谱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的A35的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中和及血凝抑制活性的、能和世界各地分离到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发生反应的、广谱的单克隆抗体(McAb),对HFRSV的诊断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着重比较了HFRSV McAbA5、A19、A25-1、A25-7和A35的生物学性状,并观察了对感染动物的实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用单克隆抗体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核蛋白抗原位点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梁米芳  宋干 《病毒学报》1989,5(1):24-30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114株实验感染家兔,用免疫荧光法及病毒培养技术研究了家兔病毒血症动态,发现感染后第6天,病毒抗原首先在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中出现;次日,亦可见于粒细胞中,第10—12天的抗原反应较强,第15天则明显减弱至消失。而在红细胞及血小板中始终未见明显的抗原反应。从感染后第3—13天的血浆中分离出病毒;感染后第6—15天,外周血单核细胞病毒分离阳性。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接种局部增殖后,侵入血液,并在白细胞中复制增殖,可能使病毒随血循环播散至全身其它组织脏器,造成因血传播引起的靶器官感染。  相似文献   
8.
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免疫转印技术对流行性出血热患才血清中免疫合物组分进行了分析。流行性出血热循环免疫复合物经SDS-PAGE分离,考马斯亮兰染色,显色主要有7条带,分子量分别为23kD,50kD,52kD,65kD,72kD,80kD及100kD。采用该病毒特异性抗血清、单克隆抗体以及人免疫球蛋白、补体成分抗血清识别,在其特环免疫复合物中可检出特异性病毒抗在及相应的免疫球状蛋白和补体成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免疫球蛋白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告采用纯化灭活流行性出血热(EHF)Ⅰ型疫苗免疫健康献血员,采集EHF抗体高滴度的血浆,用低温乙醇法及盐析法分离纯化三批EHF免疫球蛋白。结果表明:(1)采用0,1,3,4(月)或0,1,4,5(月)免疫程序,疫苗剂量1~2ml(0.15~0.30mg蛋白),受免献血员血清平均抗体滴度可达1∶406(ELISA)或1∶112(RPHI)。(2)通过生化检定,三批制品的电泳纯度为97.05%,96.84%,99.26%;IgG单体和二聚体含量为89.55%,91.30%和98.21%。(3)用空斑抑制中和试验及免疫印染试验证明所纯化的免疫球蛋白具有抗EHF病毒特异性。(4)三批EHF免疫球蛋白的效价测定,结果为ELISA滴度≥1∶512,RPHI滴度≥1∶1024,PRNT(中和抗体)滴度1∶40。按16%蛋白计,EHF免疫球蛋白的效价可达原料血浆的10倍以上。(5)无菌、安全、毒性及热原质试验检定结果,全部通过《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要求。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地鼠肾细胞双价灭活疫苗的人体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士  黄永成 《病毒学报》1993,9(2):144-1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