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显著车轮虫无性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显著车轮虫无性繁殖过程中,其新齿环在分裂前期发生于旧齿环和辐线环之间;由细线状圆环分节以覆瓦式排列,其数目常为旧环的一倍,少数个体有增多。随着虫体发育,新环依次长出齿钩、锥体、齿棘。旧环则依齿钩、齿棘、锥体、齿钩柄的顺序消失;口沟、伸缩泡均在分裂前期分裂,各自形成两个新的口沟、伸缩泡;新辐线在子体发育初或中期才发生于新齿环外缘,总数为旧辐线的一倍。该虫无性繁殖以24小时为一周期。分裂前期需0.5—1小时;分裂期需1—3分钟。幼虫生长发育期需1.5—3小时。成虫生长成熟期需20—22小时。无论幼虫、童虫和成虫,均能感染鱼苗并影响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在对重庆地区进行鱼类寄生虫学的调查过程中,从鲫鳃表获得3种隶属于车轮虫属Trichodina Ehrenberg,1830的外寄生车轮虫,其中含一新种,短棘车轮虫Trichodina brevicirra sp.nov,其典型的鉴别性特征为其短细的齿棘。另外两种车轮虫分别为沃玛车轮虫Trichodina ngoma Van As&Basson,1992与网状车轮虫Trichodina reticulata Hirschman&Partsch,1955;沃玛车轮虫为亚洲新记录种。文章对网状车轮虫的3种群进行了详尽的比较讨论研究,尽管该三种群间存在着细微的种群内差异,但网状车轮虫的典型特征则显而易见地存在于三种群间,即为附着盘中央具有8-16个球状或卵圆形的中央颗粒。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游走类纤毛虫的系统发生,对寄生于淡水鱼类的车轮虫科中的6种车轮虫进行了18S rDNA的测序并获得了9个序列。采用了最大似然法(ML)与贝叶斯法(BI)对GenBank中所有游走类纤毛虫的18S rDNA序列进行了系统树的构建,并首次将SPSS与18S rDNA遗传距离结合分析了游走类纤毛虫的系统发生。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车轮虫属(Trichodina)的非单系发生与小车轮虫属 (Trichodinella) 的有效性。此外,研究结合18S rDNA 的GC含量与遗传距离分析提出了游走类纤毛虫科属及种间新的鉴定依据: 18S rDNA 的GC含量可用于游走类纤毛虫的科属区分,且与游走类纤毛虫的分化密切相关; 18S rDNA的遗传距离在游走类纤毛虫的不同阶元中具有一定的阈值范围,即通常种内遗传距离阈值范围为0.000-0.005,属种间阈值范围为0.005-0.150,当遗传距离大于0.150时,则达到了科间水平。  相似文献   
4.
5.
鲫寄生车轮虫一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记述了寄生在鲫鱼鳃上的车轮虫属一新种——Trichodina paranigra sp.nov.。文中采用Lom(1960)所倡导的统一特定方法及由Van As & Basson(1989)提出的齿体各鉴定特征的定位描述,对本新种的各形态学特征(包括虫体外形、附着盘、齿体、辐线、中央颗粒、核器、口围绕体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并对本种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研究。文中还为齿体定位描述模式图新增了两个参数。  相似文献   
6.
胡银亨  蔡礼元 《生物磁学》2011,(16):3052-3054,3116
目的:我们对泸州市鲇类寄生车轮虫进行调查,对于已经发现,但由于原来的技术水限制需要重新描述的,或缺少资料的车轮虫,给予重新描述或补充新的资料。方法:用国际间统一的千银法染色以显示车轮虫的附着盘结构和口围绕度,用Lom(1958)倡导的”统一的特定方法”(Uniform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system)进行测量,用Van&Bassion(1989)提供的方法描述车轮虫的齿体。结果:对寄生在泸州地区养殖鱼类斑点叉尾鲴(Ietalums punetaus)的鳃上的车轮虫进行了描述,该车轮虫是矩形车轮虫( Trichodina rectangli)。结论:矩形车轮虫是陈启鎏和谢杏人1964年在青鱼、草鱼等鱼身体上发现的,但是没有显微照片。国际上有许多它的同种异名的车轮虫的描述,这些文献也只有附着盘的显微照片。斑点叉尾鲡是矩形车轮虫的新寄主记录。本研究用国际统一的方法对矩形车轮虫进行描述,并绘出了矩形车轮虫的齿体定位图,提供了完整的统计数据,以及完整的显微照片,即附着盘、口围绕度和细胞核显微照片。  相似文献   
7.
重庆地区鲫鱼外寄生车轮虫的记述及一新种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寄生于重庆地区淡水养殖鲫鱼鳃上的车轮虫属2种,小车轮虫属1种,其中1新种和中国2新纪录种.文中对新种作了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新种(包括成体与幼体分裂期)及新纪录种附着盘的银染标本照片及齿体的线条图.  相似文献   
8.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peritrich ciliates (Class Olygohymenophorea, Subclass Peritrichia) have been subdivided into the Orders Sessilida and Mobilida. Molecular phylogenetic studies on peritrichs have been restricted to members of the Order Sessilida. In order to shed more light into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within peritrichs, the complete small subunit rRNA (SSU rRNA) sequences of four mobilid species, Trichodina nobilis, Trichodina heterodentata, Trichodina reticulata, and Trichodinella myakkae were used to construct phylogenetic trees using maximum parsimony, neighbor joining, and Bayesian analyses. Whatever phylogenetic method used, the peritrichs did not constitute a monophyletic group: mobilid and sessilid species did not cluster together. Similarity in morphology but difference in molecular data led us to suggest that the oral structures of peritrichs are the result of evolutionary convergence. In addition, Trichodina reticulata, a Trichodina species with granules in the center of the adhesive disc, branched separately from its congeners, Trichodina nobilis and Trichodina heterodentata, trichodinids without such granules. This indicates that granules in the adhesive disc might be a phylogenetic character of high importance within the Family Trichodinidae.  相似文献   
9.
车轮虫齿体特征的量化及其种内种间系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齿体特征是车轮虫物种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首次提出一种齿体结构面积比例量化法,即通过对齿钩、齿锥、齿棘、齿体环各部分反口面观面积的测量,分别计算出前三者与所在齿体的面积比以及所有齿体总面积与齿体环的面积比,从而将齿体特征转换为量化指标依据所测量化值,采用相似性聚类法,我们首先探讨了显著车轮虫(Trichodina nobbillis chen,1963)的三个种群的亲缘关系,然后以劳牧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lomi Xu,Song & Warren,1999)为外类群,选择显著车轮虫(Trichodina nobillis chen,1963)、异齿车轮虫(Trichodina heterodentata Duncan,1977)、杜氏车轮虫(Trichodina dormergui Wallengren,1897)和Trchodina fahaka(Khaled A.S.Al-Rasheid,2000)为研究对象,对车轮虫种间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dr值可以有效地表现种群间的差异;同时还发现齿棘面积比例较高的杜氏车轮虫和异齿车轮虫进化较晚,而齿棘面积比例较低的显著车轮虫进化较早,并得出了齿棘越发达,车轮虫越进化这一结论,支持了徐奎栋等所提出的游走亚目六种基本齿型的进化顺序。这种量化研究方法不但可对车轮虫齿体的各部分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描述,而且还可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对车轮虫种群间及物种间亲缘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对采自重庆地区5个地理株系的网状车轮虫(Trichodina reticulata)进行了比较研究及重描述。研究结果表明,网状车轮虫不同株系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分化,含形态略有不同的齿体及有或无中央颗粒,因而具有明显的种内形态多样性。不同地理株系网状车轮虫的18S rDNA序列相似度在99.0%~100%之间,遗传距离为0.000~0.008,并在三大变异区(V4、V5与V7)均具一致的二级结构,表明不同株系的18Sr DNA相似度与遗传距离均属种内水平。综合18SrDNA和ITS-5.8S rDNA的变异位点和系统发育对种内分歧的研究分析显示,来自不同地理分布和宿主的网状车轮虫株系皆因相同的变异位点而聚为一枝,以此推断网状车轮虫的种内分化主要受其基因的影响,地理分布与宿主差异等环境影响在目前的种群分化阶段暂未突显。此外,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中央颗粒不能作为网状车轮虫的主要鉴别性特征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