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野生麋鹿绝灭原因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克清  陈彬 《四川动物》1990,9(1):41-42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在人类历史时期绝灭,人类活动是其首要的因素。本文试就内外因素两个方面,对其绝灭原因进行补充探讨。众所周知,全新世(Holocene)野生麋鹿最后最佳生活地区是在长江下游。此地区又是今天我国人烟最稠密、经济文化最发达、开发最充分的地区之一。以江淮之间、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人口为例,古代人口一般比较稀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扩大,野生麋鹿和人类直接争夺地盘的斗争当愈演愈烈。麋鹿“千百为群”的苏北古“海陵”(以泰州和泰县为中心,西起江都附近的小纪和樊川,东到大海之滨,北起盐城…  相似文献   
2.
海南引进麋鹿之我见丁玉华,李树林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224136海南省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糜鹿(Elaphumsdavidianus),又名大卫鹿。因“角似鹿非鹿,颈似驼非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故称“四不象”,曾为神话中姜子牙的座骑。它是我国特产...  相似文献   
3.
半自然条件下麋鹿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习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大丰保护区的半自然条件下,麋鹿新产仔鹿性二型差异大于圈养条件下的仔鹿;1龄幼鹿第1年生长发育迅速,其后足长已基本达成体后足长;4岁时后足长即已显著大于引进的成体鹿。大丰雌性麋鹿3岁开始产仔,比圈养条件下晚1年,4岁时体重方达成体重。雄性5岁后方能达成体重并才有机会获得交配权.发情期主要集中于6月上、中旬,产仔期主要集中于3月中、下旬,产仔半数时间为3月27日,产仔期比圈养麋鹿更趋集中。仔鹿产后1~3天为“印记”的敏感期,1周龄后即开始随群活动并有觅食行为。  相似文献   
4.
散放麇鹿的警戒行为模式、警戒距离及其季节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戒行为是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风险或潜在风险的一种行为反应(Lima and Zollner,1996;Treves。2000)。近年来关于警戒行为的研究正在成为热点,内容涉及了警戒行为模式、警戒行为与反捕食策略的关系和群体警戒等诸多方面(Limaand Zollner,1996;Beauchamp,2001;Hassand Valenzuela,2002),并形成了两个从不同侧面阐述警戒行为功能和影响因素的重要理论:“个体风险理论”和“群体大小效应理论”(Limaand Dill,1990;Quenette,1990;Roberts,1996;Burgerand Gochfeld,2000)。关于鹿类动物警戒行为的研究只见于狍(Capreolus pygargus,Rebyeta1.,1999)、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Lingleand Wilson,2001)和黑尾鹿(Odocoileus hemionus,Lingleand Wilson,2001)。  相似文献   
5.
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序位等级与成功繁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探讨雄性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的吼叫行为与序位等级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成功繁殖中的作用。2000年7-8月,在北京麋鹿苑选定12头成体雄鹿,用目标取样法观察记录每头鹿的吼叫、圈群和交配行为的发生频次。用有效比值[被雌鹿接受的频次/雄鹿圈群(或交配)的总频次]来衡量雄鹿圈群行为(或交配行为)的有效性。依据雄鹿在发情期的表现状态,把雄鹿归为3类:占有雌鹿群的“群主”(4头)、未占有雌鹿群而挑战“群主”的“挑战者”(5头)和远离繁殖群的“单身汉”(3头)。不同序位等级雄鹿的吼叫频次、圈群(或交配)行为频次、圈群行为(或交配行为)的有效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吼叫行为的分析表明:“群主”吼叫频次最高,“单身汉”吼叫频次最低。“群主”的有效值最高,“单身汉”的有效值最低。据此认为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与其序位等级密切相关,而序位等级又决定了雄鹿参与繁殖的机会。此外,还记录到占群雄鹿的警戒吼叫,这是对Wemmer et al.(1983)警戒吼叫行为仅见于雌鹿的观察结果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麋鹿幼仔的活动同步性与同性聚群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幼体从出生到性成熟这段时间存在生理和行为上的巨大变化.麋鹿幼仔出生1周内,与成鹿和其它仔鹿呈隔离状态,且藏卧于隐蔽处,母鹿哺乳是引起幼仔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散放麋鹿的警戒行为模式、警戒距离及其季节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警戒行为是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风险或潜在风险的一种行为反应(Li ma and Zollner,1996;Treves,2000)。近年来关于警戒行为的研究正在成为热点,内容涉及了警戒行为模式、警戒行为与反捕食策略的关系和群体警戒等诸多方面(Li maand Zollner,1996;Beauchamp,2001;Hass andValenzuela  相似文献   
8.
为了为麋鹿的人工繁殖提供理论基础,2007年7月~2009年6月对麋鹿人工授精技术进行了研究.2007年7月,对5只雄性麋鹿进行了6次电刺激采精试验,成功率100%(6/6),采得的精液品质优良,采精量为0.7~4.0 mL,平均采精量(1.7±1.3)mL,平均精子密度(14.25±2.88)亿/mL,精子活力为50%~80%.2007年,应用孕激素类药物(CIDR)对6只雌鹿进行同期发情处理,采用定时1次人工输精,鲜精输精6只,受胎1只,受胎率为16.7%;2008年,5只雌鹿发情采用雄鹿试情,冻精输精5只,受胎1只,受胎率20%.这两只麋鹿孕期分别为288 d和268 d.  相似文献   
9.
10.
动物的部分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雌、雄两性之间出现差异,即产生性二型现象。动物体型的性二型现象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和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具有重要的进化学和生态学意义。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典型的性二型哺乳动物。本文对147头麋鹿(♀57头,♂90头),幼体、亚成体和成体及0~4岁以上雌性5个年龄段、0~5岁以上雄性6个年龄段的14个体型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南海子麋鹿种群幼体不存在体型性二型现象;各体型参数中,体质量的体型性二型现象最明显,其性二型指数在幼体、亚成体和成体3个发育阶段分别为0.995、1.381和1.423,显著递增;0~2岁期间麋鹿生长发育迅速,但不存在雌、雄两性之间的显著差异;雌性麋鹿1~2岁达到性成熟,3岁达到成年;雄性麋鹿5岁以上达到成年。受食物状况、种群密度、气候条件、温度等生境因子的影响,麋鹿体型大小和体型性二型性指数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