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野生麋鹿绝灭原因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克清  陈彬 《四川动物》1990,9(1):41-42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在人类历史时期绝灭,人类活动是其首要的因素。本文试就内外因素两个方面,对其绝灭原因进行补充探讨。众所周知,全新世(Holocene)野生麋鹿最后最佳生活地区是在长江下游。此地区又是今天我国人烟最稠密、经济文化最发达、开发最充分的地区之一。以江淮之间、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人口为例,古代人口一般比较稀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扩大,野生麋鹿和人类直接争夺地盘的斗争当愈演愈烈。麋鹿“千百为群”的苏北古“海陵”(以泰州和泰县为中心,西起江都附近的小纪和樊川,东到大海之滨,北起盐城…  相似文献   
2.
海南引进麋鹿之我见丁玉华,李树林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224136海南省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糜鹿(Elaphumsdavidianus),又名大卫鹿。因“角似鹿非鹿,颈似驼非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故称“四不象”,曾为神话中姜子牙的座骑。它是我国特产...  相似文献   
3.
4.
种群持续繁殖是重引入物种对原灭绝地气候成功恢复适应的重要标志,研究重引入前后种群的繁殖波动规律,可为重引入管理者提供精准的繁殖预测信息和科学依据。本文整理北京重引入麋鹿种群后的1987年、1997年、2007年和2017年的总分娩数据,以每年最早分娩日作参照基准,统计个体分娩距此的天数,计算同步化率,并用ANOVA分析气温、降水、空气湿度、光照等变量对麋鹿分娩定时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 引入后麋鹿种群年分娩节律呈“钟摆样”前后摆动,后逐渐回调,并最终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隔85年 (从灭绝至重引入) 后,北京麋鹿种群首次分娩时间较乌邦寺种群推迟35 ~ 42 d;重引入定植阶段:分娩节律逐年提前;种群扩繁阶段:分娩节律逐年向后推迟;种群复壮阶段:分娩节律又逐年微回调并最终处于稳定状态。(2) 北京麋鹿种群分娩有较强光周期定时和同步化:在重引入的第一年,分娩同步化率达到0 ~ 25%、25% ~ 50%、50% ~ 75%,分别用时18 d、14 d、5 d;重引入定植阶段分别用时41 d、19 d、11 d;种群扩繁阶段分别用时45 d、10 d、9 d;种群复壮阶段分别用时34 d、20 d和11 d。(3) 累积光照和积温,对北京麋鹿种群正常分娩启动影响差异极显著,对同步化分娩没有影响:妊娠期积温达到 (2748.34 ± 157.69)℃,累计光照达到 (3684.77 ± 514.26) h可启动正常分娩。(4) 北京麋鹿种群的分娩峰期与地上生物量峰期相关;从分娩时间来看,北京麋鹿种群已经恢复了对原灭绝地气候的适应。(5) 随时间增长,北京麋鹿种群非同步化分娩的个体数量逐年增加,分娩期总跨度并未延长。1997年以来,平均每年有30%左右的非同步化分娩现象。因此,基于分娩数据分析表明,麋鹿引入北京37年后,种群已经恢复对原灭绝地环境的重适应。  相似文献   
5.
郭耕 《植物杂志》2011,(3):80-85
北京南海子,是麋鹿的科学发现之地,麋鹿的一度灭绝之地和麋鹿的成功回归之地。2011年,是麋鹿科学发现146周年、麋鹿曾于中国发生灭绝111周年和麋鹿回归祖国26周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麋鹿的失而复得竟与国运的荣辱兴衰息息相连,实在令人感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相似文献   
6.
为了为麋鹿的人工繁殖提供理论基础,2007年7月~2009年6月对麋鹿人工授精技术进行了研究.2007年7月,对5只雄性麋鹿进行了6次电刺激采精试验,成功率100%(6/6),采得的精液品质优良,采精量为0.7~4.0 mL,平均采精量(1.7±1.3)mL,平均精子密度(14.25±2.88)亿/mL,精子活力为50%~80%.2007年,应用孕激素类药物(CIDR)对6只雌鹿进行同期发情处理,采用定时1次人工输精,鲜精输精6只,受胎1只,受胎率为16.7%;2008年,5只雌鹿发情采用雄鹿试情,冻精输精5只,受胎1只,受胎率20%.这两只麋鹿孕期分别为288 d和268 d.  相似文献   
7.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对临床初步诊断为黏膜病的一例死亡麋鹿(Elaphodus davidianus)的消化系统及脾、淋巴结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的病变主要在黏膜层,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固有层内毛细血管充血,炎性细胞浸润;脾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型,红髓充血、出血严重,白髓几乎完全消失;淋巴结坏死严重,组织结构被破坏,界限不明显,仅见淋巴细胞弥漫性分布于整个淋巴结内。病理组织学观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清水苑大洞位于贵州省惠水县摆金镇,遗址发现于1998年9月,因发现丰富石制品、骨制品、灰烬层和哺乳动物化石等遗物而为学术界所关注。2013年9至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清水苑大洞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区分A、B两区,揭露面积分别为4 m~2和6 m~2。A区揭露地层厚度约90cm,堆积物为灰白-灰黄色-灰黑色砂质黏土,共出土石制品2398件、动物化石及碎骨2000余件。石制品组合以小型石片工业为体,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各类废片、石锤、磨石等,此外还有5件砸击品。石制品原料大多取自围岩内的燧石,剥片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石制品以小型居多;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另有少量凹缺器;石器修理多以锤击法向片状毛坯的背面修理为主。~(14)C测年显示遗址形成于距今约11-14 ka BP,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探讨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在贵州中部低海拔地区的适应生存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卧息地选择是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行为适应。为了探讨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夜间卧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 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 采用跟踪调查法与直接观察法, 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麋鹿184个夜间卧息样方和184个对照样方的生态因子信息进行了观测记录。结果表明: 麋鹿春、秋、冬3个季节夜间卧息时均选择隐蔽度较高、草本盖度较高、食物丰富度较高、距隐蔽物(芦苇或树林)较近的林地生境(P < 0.05), 并且春、秋季夜间选择在距道路距离与距居民点距离上的差异不显著(P > 0.05); 夏季夜间选择在草本盖度较低、食物丰富度较低、隐蔽度较低、距隐蔽物较近、距道路与居民点距离较远、距水源较近的滩涂生境卧息(P < 0.05); 冬季夜间选择在风速较小、距道路与居民点较近的生境卧息。判别分析表明: 草本盖度、食物丰富度、距道路距离、隐蔽度、风速、距水源距离以及距隐蔽物距离这7个因子组成的判别函数可区分不同季节麋鹿的夜间卧息地, 且麋鹿在不同季节的夜间卧息地特征存在部分重叠, 这可能与不同季节间食物、水、温度与人为干扰等因子的差异性有关。建议该保护区扩大饲料基地面积、保留麋鹿卧息隐蔽环境、减少人为干扰、控制长江故道水位。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区重引入麋鹿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洞庭湖湖区湿地是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的古栖息地。为了使麋鹿重返洞庭湖,2000-2001年,我们考察了湖北石首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北京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种群,勘察洞庭湖区岳阳市,常德市和益阳市的10处洲滩,发现湖南汉寿县枝桔林垸,华容县集成垸与湖北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相似,是洞庭湖区麋鹿重引入的适宜地点。于是,我们对桔林垸和集成垸的自然条件和动植物资源等进行了调查,并对麋鹿喜食植物的生物量进行了抽样调查,确定了环境容纳量。集成垸的植被有3个植被型组,有维管植物75科189属264种,可用于放养麋鹿的面积为2000hm^2,麋鹿夏季喜食植物有50种,其鲜重21158.4吨,麋鹿环境容纳量为1000余头。桔林垸在1998年退田还湖后,天然植被恢复很快,其植被类型有3个植被型组,有维管植物75科189属250余种,具有麋鹿夏季喜食的植物52种,其鲜重达18859.0吨,可供9408余头麋鹿生存。其适合放养麋鹿面积为1703.1hm^2,环境容纳量在850头麋鹿以上。无论从气候还是从食物,环境容纳量来看,桔林垸和集成垸均适合重新引入麋鹿。本文讨论了再引入麋鹿的人类协助性措施。保证生存空间,防治疾病,生境改造和种群与生境监测等,以期最终在洞庭湖湿地恢复麋鹿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