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
制革污泥林业利用场水域的鳑鲏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革污泥施入林地后,检测小流域地表水、土壤渗出水对鳑鲏鱼(Rhodeus sinensis)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的诱变.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没有诱发鳑鲏鱼血红细胞微核率增高,制革污泥林业利用系统是安全的;但鲜制革污泥浸出水可诱发鳑鲏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增高,故制革污泥如不加任何处理而随意堆放,会对坏境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2.
云南鰟鮍亚科(Acheilognathinae)的鱼类,过去已有过报道(Regan,1908;Nichols,1943;王以康,1953;成庆泰,1958;黎尚豪等,1963;吴清江,1964),但只记录了1属1种,无论是从种数或分布范围来看,都不能反映云南的实际情况。根据我所多年来在全省各地采到的标本,经初步整理,云南共有本亚科鱼类2属10种(土著种),  相似文献   
3.
4.
鳑鲏的生物学特性及观赏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鳑鲏是我国特有的原生鱼类,详尽阐述了鳑鲏鱼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摄食、繁殖特点、胚胎及幼体发育等生物学特性,并就其观赏价值做出探讨,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112-1117
以高体鳑鲏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个体大小不同的雌鱼和雄鱼进行性选择实验并验证性选择理论,对雌鱼的怀卵量和雄鱼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也进行了检测。雄鱼对雌鱼的性选择实验结果表明,雄鱼对大个体雌鱼有明显的选择偏好;雄鱼选择雌鱼的次数及停留时间与雌鱼的体长、体高、产卵管长度等特征呈正相关。推测雄鱼是基于直接收益的角度,即最大限度的获得较多的后代及较高的后代存活率对雌鱼进行选择,因为大个体雌鱼拥有长的产卵管及绝对多的处于Ⅴ时相的成熟卵粒,可以提供较多的后代及较高的后代存活率。雌鱼对雄鱼的性选择结果表明,雌性高体鳑鲏对大个体雄鱼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偏好;雌鱼选择雄鱼的次数及停留时间与雄鱼的体长、体高呈正相关;大个体雄鱼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比小个体强,能更快捷地找到并占领质量好的河蚌而成为领域鱼。从直接收益的观点看,雌鱼选择大个体的雄鱼可能是因为大个体雄鱼可以更加容易、迅速和便捷地寻找到质量好的河蚌引领雌鱼进行产卵,从而保证子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高体鳑的生物学资料及个体发育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2月~2004年4月对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的生物学特性及个体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高体鳑鲏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水体中,其生活温度为4~40.2 ℃;1龄即性成熟,繁殖期在每年的2~10月,卵巢的成熟系数为10.54%±4.05%(n=68),输卵管长(28.32±10.97)mm(n=68),精巢的成熟系数为6.19%±3.46%(n=45),输精管长(2.73±1.46)mm(n=45),产卵期水温12.6~22.3 ℃;亲鱼分批产卵,每批成熟卵子的绝对量为20~69 粒,平均47粒.高体鳑鲏个体发育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及成鱼期6个时期,分别记述了各阶段外部形态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发育以及不同时期出现的集群、摄食等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淮河流域鳑鲏亚科5种鱼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从可量性状比较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越南鱊(Acheilongnathus tonkinensis)、大鳍鱊(A. macropterus)、兴凯鱊(A. chankaensis)和斑条鱊(A. taenianalis)的种间形态差异, 丰富鳑鲏亚科鱼类的形态分类特征, 研究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河南省淮河流域这5种鱼的形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这5种鱼在体宽/体长、头长/体长、吻长/体长、尾柄长/体长、背鳍基底长/体长、腹鳍长/体长、臀鳍长/体长和头长/吻长8个比值性状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0.01), 在全长/体长、体高/体长2个比值性状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这些差异主要集中在鱼体的头部、尾部和鳍等部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显示5种鱼存在显著性形态差异, 斑条鱊与越南鱊的差异程度最大, 与大鳍鱊差异程度最小。判别分析获得的判别准确率在82.35%—100.00%变化, 可以从一定的角度区分这5种鱼。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猎物鱼个性的种间差异及其捕食者效应, 实验以乌鳢(Channa argus)为天然的捕食者, 选取自然界通常形成混合种群的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作为猎物鱼, 设置有捕食者和无捕食者处理组开展同质园实验; 之后, 分别测定了经历捕食环境处理的两种猎物鱼的探索性、活跃性和勇敢性3类个性特征, 分析两种猎物鱼个性特征的种间差异及其环境依赖性。结果发现: (1)高体鳑鲏和麦穗鱼个性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 不管是否经历捕食者处理, 高体鳑鲏的探索性、活跃性和勇敢性均显著强于麦穗鱼(P<0.05); (2)捕食者处理导致高体鳑鲏和麦穗鱼探索性和勇敢性有增强的趋势, 但对二者的活跃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 (3)捕食者处理弱化了高体鳑鲏和麦穗鱼不同个性特征的种间差异, 强化了各自不同个性特征的偶联。结果提示: 两种猎物鱼个性特征的种间差异显著且均具有捕食者效应, 有捕食者环境下两种猎物鱼个性特征的种间差异变小, 表现出趋同化适应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夏继刚  刘香  黄艳 《生态学报》2019,39(17):6425-6432
化学通讯是水生动物最原始、最普遍和最主要的通讯方式之一。对捕食风险源的回避可以使猎物减少被捕食风险,但如果出现的化学信息并不代表真正的威胁,那么就会导致猎物减少觅食或求偶的机会,从而降低适合度。因此基于能量代价-生态收益的权衡可能导致动物行为决策与化学通讯模式的分化。"个性"行为(Personality)已被证实与动物的行为决定有关,然而,有关鱼类化学预警通讯与"个性"行为关联的研究至今鲜见报道。推测:"个性"行为是鱼类的化学通讯模式多样化的重要内因。采捕了广泛分布于我国淡水水域的野生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并于半自然状态下探究了:(1)实验鱼对不同化学信息(池水对照组、柠檬新奇信息组、高浓度和低浓度化学预警信息(Chemical alarm cues,CAC)组)的行为响应,(2)实验鱼在新异环境(被转入新栖息地)、新异刺激(新异物理刺激)、新异食物资源下的"个性"行为及其与化学预警响应的关联。结果发现:(1)不同溶液化学信息对实验鱼静止时间与爆发游泳的变化以及摄食个体的比例等参数均有显著影响(P < 0.05)。其中,柠檬组(未知"假风险")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 > 0.05),实验鱼对不同浓度CAC(已知"真风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行为响应,高浓度和低浓度CAC均导致摄食个体比例下降(P < 0.05),但只有高浓度CAC导致静止时间和爆发游泳的变化增加(P < 0.05)。可见,实验鱼对外源化学信息有准确高效的行为应答。(2)实验鱼静止时间比对不同溶液化学预警响应的变化与新异刺激下的活跃性显著负相关(P < 0.05),但与新异环境下的活跃性无关(P > 0.05),提示"个性"行为与化学预警响应有关但这种关联可能又有一定的环境依赖性(例如测试环境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0.
张嫱  付世建  夏继刚 《生态学报》2018,38(20):7223-7230
对化学预警信息(Chemical alarm cues,CAC)的识别与应答体现了鱼类在特定生理状态和特定环境下的生态策略,与动物的生存适合度密切相关。由于化学预警通讯和繁殖均为高能耗的生命活动,繁殖期鱼类的CAC通讯是否表现出基于能量代价-收益(Cost-benefit)的权衡成为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以具有特殊繁殖方式的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为实验对象,测定了繁殖IV期不同性别实验鱼对CAC的行为响应,并探究了实验鱼化学预警行为与其繁殖生理状态的关系。结果发现:(1)高体鳑鲏空间分布状态(底栖时间)和活跃状态(静止时间、运动距离、身体不重合度)均对CAC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应答(P0.05),但逃逸行为(高速运动时间)不受CAC的影响(P0.05);(2)高体鳑鲏对CAC的响应无性别差异;(3)高体鳑鲏预警行为的变化与繁殖生理状态(性腺指数、产卵管长度、肥满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繁殖期高体鳑鲏依然对CAC展现出一定程度的行为应答,然而其行为响应程度并不受繁殖生理状态以及性别的影响,这可能主要与该物种特殊的繁殖对策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