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报道了在甘肃省东乡县龙担地点发现的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头骨化石.此前在早更新世龙担动物群中记述过的长鼻三趾马材料仅有一枚第三掌骨,头骨化石的发现不仅使该动物群的三趾马种级分类得到证实,同时扩大了对这个种头骨和牙齿特征的认识.由于最初建种的正型标本为老年个体,此后也未发现过中国长鼻三趾马的完好头骨化石,因此龙担的新材料将为该种的特征补充更多重要的信息,尤其是鼻切迹的构成.其鼻骨下部呈一细窄条状向前强烈延伸,组成鼻颌切迹下缘的后部,其前端尖,到达P2/P3界线水平,与前颌骨鼻突的末梢间有30 mm的距离.这些特征的识别对判断长鼻三趾马的系统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和野驴(Equus hemionus)是许家窑遗址动物群中的优势属种。本文基于对这两种动物牙齿材料的测量与分析,确定了遗址中马科动物的死亡年龄,并对上、下文化层的死亡年龄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期探知古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与特点。通过与马科动物在自然生存状态下以及死于不同原因(如疾病或营养衰竭、食肉动物猎杀、现代人类狩猎等)的年龄结构对比,结果表明:古人类在许家窑文化早期(下文化层)可能通过捡拾自然死亡的动物尸体、与食肉类动物抢夺猎物、主动狩猎等多种方式获取马科动物,而在许家窑文化晚期(上文化层)可能以主动狩猎作为获取马科动物的主要方式。此外,古人类在遗址的早期就可能已经具有捕获整个马科动物居群中任意年龄个体的能力,并能做出最优化判断,有选择地去捕猎脂肪和肉量较高的壮年动物群体。  相似文献   
3.
甘肃庆阳早更新世马属(奇蹄目,马科)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的庆阳马新种(Equus qingyangensis sp.nov.)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真马,生活于早更新世泥河湾期。庆阳马的材料相当丰富,包括大量头骨、颊齿和肢骨化石,标本采自甘肃庆阳巴家嘴。新种胶骨的纤细度小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已知的早期真马,它的原始特征还包括浅的眶前窝、沿鼻骨中缝的深沟、长的上颊齿原尖和深的下颊齿外谷等。庆阳马以中等的尺寸和纤细的肢骨显著区别于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大型而粗壮的三门马(E.sanmeniensis)。  相似文献   
4.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蒋志刚 《动物学杂志》2004,39(2):100-101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属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普氏野马体型健硕,体长约2.8m,身高1m以上,体重约为300kg。关于普氏野马的分类地位,动物学家尚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普氏野马与家马同属于马亚属,有的学者甚至将普氏野马与家马划为同一个种。有的学者则认为普氏野马是马的祖先,但是一般认为普氏野马和现代家马是具有共同祖先的亲戚。  相似文献   
5.
蒙古马是世界多个马科类的一种,很早以前就生活在中亚北部广阔的草原。世界上除了蒙古马以外,还有很多种马。这些马种从身个到神态,乃至其习性都有很大的差异。蒙古马这一称谓源于蒙古人与它们赖以生存的蒙古草原。蒙古马与蒙古人最早结缘。  相似文献   
6.
鼻狂蝇属物种是有蹄类动物鼻咽腔内常见的专性寄生蝇,是畜牧兽医、农林生产、动物保护领域重点关注的寄生虫.本研究通过系统比较紫鼻狂蝇Rhinoestrus purpureus和亚非鼻狂蝇Rhinoestrus usbekistanicus这两种寄生于马科动物的近缘物种的成虫外部形态及雌雄尾器特征,明确了二者关键鉴别特征,并绘制了形态特征图;此外,还总结了两近缘种在中国的寄主、分布地信息,不仅为鼻狂蝇的快速识别和精准鉴定提供了科学数据,还为其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野驴秘境     
白雪覆盖下的沙丘连绵不绝,层次分明.在清晨的日光下,折射出天空的色彩。藏野驴,那神秘的高原精灵悠闲地散着步,在这个微凉而宁静的高原清晨。(藏野驴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幸存的高原野生驴种,属马科。把这美丽的画面呈现给我们的足舍命拍摄的生态摄影师冯刚.就是他.被大家尊称为“野驴之父”。)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在甘肃省东乡县龙担地点发现的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头骨化石。此前在早更新世龙担动物群中记述过的长鼻三趾马材料仅有一枚第三掌骨,头骨化石的发现不仅使该动物群的三趾马种级分类得到证实,同时扩大了对这个种头骨和牙齿特征的认识。由于最初建种的正型标本为老年个体,此后也未发现过中国长鼻三趾马的完好头骨化石,因此龙担的新材料将为该种的特征补充更多重要的信息,尤其是鼻切迹的构成。其鼻骨下部呈一细窄条状向前强烈延伸,组成鼻颌切迹下缘的后部,其前端尖,到达P2/P3界线水平,与前颌骨鼻突的末梢间有30mm的距离。这些特征的识别对判断长鼻三趾马的系统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