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Khler和Milstein首次报告获得具有预定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jbody下称McAb)以来,至今已十余年。此间,单克隆抗体技术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获得较快的发展,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优越性。由于McAb具有与单一抗原决定簇结合特性,可用以分析抗原的细微结构、探明未知抗原的结构关系;由于能大量生产纯化的可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特异性试剂,故可用于临床检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小条实蝇属害虫原产非洲,在我国无分布且具有一定的入侵风险。分析该虫在我国口岸的截获情况,能更好地利用已知实蝇截获数据防范实蝇人为传播。[方法] 经动植物检验检疫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查询,统计小条实蝇属的有害生物类别、截获途径及截获地区等。[结果] 全国口岸共截获8种共计524批次的小条实蝇属害虫;地中海实蝇的截获批次数最多,为415批次,为小条实蝇属截获率的79.2%;截获的种类最多的国家来自尼日利亚,5种;截获批次最多的国家为南非,71批次;截获方式最多的为旅客携带物,占总批次的68.3%;在我国口岸中,广东口岸截获批次最多,占总数的57.4%。[结论] 从今后防控的重点种类、加大查验力度、推广新技术在鉴定上的应用、应急预案等几个方面,加强针对该类有害生物的检验检疫措施。  相似文献   
3.
2016年12月,在湖北省兴山县采集到1只食虫类标本。其体型较小(头体长75.00 mm),通体呈棕褐色,尾较长(82.00 mm),眼细小。头骨扁平,较为坚固,齿尖具有浅红棕色色斑。通过测定其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缺齿鼩属6个物种的同源区序列,构建其系统发生关系,发现该标本与基因库中霍氏缺齿鼩(Chodsigoa hoffmanni)序列聚为具较高支持度的一支。综合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学证据,将该标本鉴定为霍氏缺齿鼩。此次发现是湖北省境内该物种的首次记录,也是其在我国云南省及越南分布区外的又一发现,拓展了对该物种在我国分布范围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二叠纪菊石属Shengoceras的特大型标本在广西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研究标本壳体之大,在此类菊石中是罕见的,而且它的缝合线保存亦十分完美.标本体室虽已剥落,仅存留气室,但其壳径仍达101mm,推测完整壳体的壳径至少在150mm以上.标本系由我所张治平一年前得自广西柳州市.根据他所提供的地点及标本本身的特征,推断它可能来自广西柳江、来宾和武宣县一带二叠系的孤峰组.壳形及缝合线表明它即赵金科(1955)所记录、嗣后Ruzhencev(1956)更名为"孤峰菊石( Ku.fengoceras )”的一类化石,只是赵氏记述的标本壳径最大者仅为当前标本的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5.
张怡  曹振东  付世建 《生态学报》2007,27(3):1161-1167
在(22.0±0.5)℃条件下,将人工孵化的南方鲇仔鱼分别于出膜后4、5、6、7天进行首次投喂(其中4d的为对照组),首次投喂前(出膜后4d)取样测量体长、体重、身体含能量作为初始值,于出膜后7d(延迟投喂实验)和21d(继续喂养实验)分别测定体长、体重、身体所含能量和临界游泳速度。结果显示:延迟投喂实验结束时各处理组的体重、身体含能量和体长随首次投喂时间的延迟均呈下降趋势,相对临界游泳速度随首次投喂时间的延迟表现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在延迟投喂2d以内无显著差异;继续喂养实验结束时处理组各指标逐渐接近对照组水平,两种临界游泳速度表现为同步变化趋势;另外,体长特定生长率相对百分比(SGRL%)的变化幅度小于身体含能量特定生长率相对百分比(SGRE%)的变化幅度,而绝对临界游泳速度相对百分比(Ucrit%)的变化又小于体长特定生长率相对百分比的变化。结果表明:早期食物资源的短缺会导致南方鲇仔鱼体重、身体含能量产生明显变化,体长生长速度的变化则相对较小,而短期饥饿不会显著降低南方鲇仔鱼的游泳能力。  相似文献   
6.
动物在觅食过程中,尝试取食陌生食物会给其带来潜在的风险或是利益。许多动物在首次遇到陌生食物时,不会立即对其进行取食,甚至感到恐惧而避开,这是动物应对陌生食物和环境的一种恐新行为(neophobia)。2010年10—12月,对广东省四会市圈养条件下的犬蝠Cynopterus sphinx取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实验中犬蝠首次面对陌生食物(苹果)刺激时表现出2种不同的行为,14只实验个体中,6只在首次面对陌生食物时直接对其进行取食,定义其为探索者(explorer);而另外8只对陌生食物表现出了恐新行为,定义其为恐新者(coward)。在人为施加的环境压力下,恐新者经过反复试探,首次成功取食陌生食物后才接纳陌生食物。雌雄个体间(Mann-Whitney U test:雌性31.3 min±8.5 min,n=6,雄性122.8 min±16.2 min,n=5,U=721.0,P<0.001)及亚成体与成体间(Mann-Whitney U test:亚成体20.9 min±10.9 min,n=3,成体72.9 min±9.7 min,n=11,U=901.0,P<0.001)在首次取食行为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雌性和亚成体个体更易于接受陌生食物。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犬蝠对陌生食物首次取食的这2种行为差异各自有其生态学意义,探索者的行为利于拓宽取食食物源,以应对野外多变的环境;而恐新者的行为可防止摄入过多有毒或营养过剩的食物。雌性倾向于探索陌生食物,可能与其在种群中的繁殖地位有关;亚成体积极探索陌生食物的行为则体现出其取食经验上的缺乏,同时也利于将陌生食物引入种群食谱中。行为的多样性利于种群繁衍,本文探讨了2种取食策略各自的利弊关系。  相似文献   
7.
研究人员在6月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发现一种生活在地下深处并耐热的物种命名为Halicephalobus mephisto。地壳下三千米即所谓的地表下岩石圈,这些厚重岩石的温度超过了40摄氏度。这里的水分由于缺乏氧气而能够使大多数人们熟悉的生物窒息,但是名为生物膜的一些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却能够在这里茁壮成长。如今,科学家在这个地狱般的环境中首次发现了一种贪婪的捕食者--被研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段树民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有关胶质细胞突触具有可塑性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年的研究发现神经元与NG2胶质细胞之间有直接的突触联系。但这类突触的意义是什么?是否具有可塑性?产生可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通报》2006,41(4):4-4
日前,在最新出版的《植物研究》杂志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马履一带领的课题组正式发表了我国木兰科木兰属的1个新种——红花玉兰,其发现在湖北五峰,红花玉兰的发现尚属首次。《中国树木志》总编辑洪涛教授认为,红花玉兰的发现和命名,对研究木兰属的系统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对红花玉兰的保护、繁殖和利用具有生产实践价值,他建议有关部门支持对红花玉兰继续进行全面研究,建立繁育基地,加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田基黄(口山)酮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萃取,硅胶及凝胶柱色谱等方法从田基黄全草中分离得到了7个San酮类化合物,利用UV、IR、^1H NMR、^13C NMR、MS等波谱技术将他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6-脱氧异巴西红厚壳素(1)、异巴西红厚壳素(2)、1,3,5,6-四羟基San酮(3)、1,3,6,7-四羟基San酮(4),1,3,5,6-四羟基-4-异戊烯San酮(5)、1,3,5-三羟基San酮(6)和bijaponicaxanthone(7),其中化合物3、4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的San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